第二十四章只有香如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死得并不孤单,侍女子佩心甘情愿地为主子殉葬;慧也死得并不凄惨,她的边甚至还挂着一丝微笑,神情异常平静——没有人知道,她的那丝笑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

废后慧死了,新皇后如嫣忽然就升格变成了太后,而宁妃、远山等也都变成太妃,永远地输给了平湖,并且再也没有得胜的机会。所有的嫔、妃、贵人、甚至女就此没了指望,全都跟当年的慧一样,等于是打入冷了,从此将永远活在孤独和黑暗中。整个后里惟一得到好处的,似乎只有容嫔佟佳平湖一个人,因为她现在成了皇后,康章皇后。

长平仙姑的预言到底实现了,女儿做了皇后,孙子成了皇帝,玄烨终于做了紫城的主人。康熙元年正月初一,这是改国号的第一天的大子,对于平湖而言,这一天意味着天下终于又回到了自己人的手中。她的母亲长平公主,她自己,为这一天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走过了何等艰深的道路。然而在这个扬眉吐气的子里,她的心中却没有任何喜悦之情。

这一年里,朝野上下发生了许多大事。幼主登基,四大臣共同辅政,也就等于太皇太后大玉儿再次垂帘听政。然而与当年福临做傀儡皇帝时不同的是,如今再没有了摄政王多尔衮,因此大玉儿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显固、说一不二。她著令四大臣拟谕,以太监干政之名处斩内务府总管吴良辅,革去十三衙门,凡事皆遵太祖、太守时旧制,削减汉官定制,却添设六科洲官员,又大兴"文字狱",荼毒中原才子,仅"明史"一案即牵连数百人,一时腥风血雨,草木皆惊。

至此,顺治帝时期的亲汉政策完全被推翻了,朝廷大力扶持清官员,又敦促平西王吴三桂入缅甸剿灭南明。大学士洪承畴因已休致在家,故无所碍,仍察例加恩,给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然而其他的汉臣却被处处掣肘,失去了实权。此前郑成功进兵江南时,沿江诸城邑官绅曾经纳款助军。事后朝廷追查,广为罗织,江宁府按以金坛、、无为、镇江等地官绅降郑成功一事上报,然而顺治帝在董鄂妃的劝说下,却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他们只是怕死罢了,不为大过,算了。"便就此轻轻揭过不提。

如今顺治帝既逝,这些案子又被重新翻腾出来,且变本加厉,加上大乘、园果诸教案及吴县诸生哭庙案等,合称"江南十案",处凌迟者二十八人,斩八十九人,绞四人,徒者更多。因为牵连者众,以至于处刑时不能在同一刑场执行,要分五地处斩,血遍地,见者无不酸鼻。甚至江南按察使姚延著因为处治金坛狱时于心不忍,也以"疏纵"之罪被处绞。就刑之,江宁为之罢市,士民哭踊,数百里祭奠不绝。

而这一切,平湖只能默默地看着,把眼泪往肚子里。皇太后不是顺治帝,不要说劝她对南明怀柔了,就是对政局多议论两句也是大忌;玄烨虽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然而他现在还小,手无实权。眼看着南明局势危如累卵,平湖能做的,却只有忍耐和等待,等待自己的儿子早亲政,管理天下。到那时,也许就有汉臣的出头之、汉人的半壁江山了。

就好像今天,太皇太后大玉儿的心情似乎特别好,在正式的廷宴庆后,又留下两皇太后如嫣、平湖,两位嫡皇孙玄烨、福铨,以及几个向来得宠的嫔妃,一同围炉闲话。她一反后不谈朝政的规矩,主动聊起南明永历帝被擒的事,平湖听得心如刀绞,却不能表现出半点难过之情来。

说到吴三桂面见永历的一幕时,大玉儿讲得绘声绘『』,就好像亲眼看见了一般,得意地说:"平西王举兵围缅,那缅甸小国寡民,哪肯为了一个前明余孽的伪皇帝得罪咱们大清军队,立刻就擒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听说那永历也还有几分气势,进了军营,自顾自南面而坐,就跟上朝似的。诸官兵见了,竟然不由自主,一齐跪下来行叩拜礼,连吴三桂也跟着跪了下来,口称"万岁"。朱由榔痛骂了吴三桂几句后,长叹了一声说:"朕本是北方人,如今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回归都中,谒见十二陵而后再死,你能足我这个愿望吗?"吴三桂磕头如捣蒜地连连称是。那朱由榔挥了挥手,命他出去。然而吴三桂伏在地上,腿都软了,半不能起身,左右随从将他扶出来,听说面如死灰,汗浃背,就跟见了鬼似的,几乎大病一场。从这天之后,说什么也不肯再见朱由榔,竟是吓破胆了。这个吴三桂,以往我看他还好,允文允武,人高马大的,原来胆子竟这么小。"说着呵呵地笑起来。

众嫔妃听太后说得好笑,也都跟着笑起来,凑趣地说些"咱们大清铁骑天兵神将,所向披縻"的吉利话儿,又问:"不知道那个伪帝骂了吴三桂一些什么话?怎么就会把他吓成这个模样儿呢?"大玉儿笑道:"那倒不清楚,不过猜也猜得出,无非是说他忘恩负义,卖主求荣,也就是他信上的那些话罢了。"说着拿出一沓纸来递给玄烨说,"这是书记官抄录的,说是吴三桂驻兵缅甸的时候,朱由榔写给他的求情信。文采很不错的呢。你看看,这封信的意思都读得懂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念给大家听听。"她说话的语气,就像并不是在讨论国家大事,朝廷秘报,而只是在查问玄烨功课。

然而平湖知道,太后决不是在借着让玄烨读信给后增添谈资,而必定有着更为深沉的目的。是什么呢?炫耀自己掌控前朝的权力?趁机观察众嫔妃尤其是汉人妃子的反应?考察玄烨的政治取向?或者还有什么别的更可怕的用意?

自从玄烨登基,翻天覆地的大权又回到了大玉儿的手中,她再度成了全天下最有权力的女人,而从她大兴杀戮的手段来看,她非常在意这权力,享受这权力。一个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的女人是可怕的,她随时都有可能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的权势,而任意将幼主罢免。

唐皇后武则天先是协助皇上参与政事,接着越俎代疱,等到皇上驾崩、儿子继位时,她已经不习惯权力旁落了,于是竟视皇位如儿戏,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儿子从金銮宝座上拉下来,几度易主,最后终于不耐烦,干脆取而代之,自己坐上龙椅,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是第一个,敢保大玉儿不想做第二个吗?如果玄烨的言行不合她的意,她会不会就像武则天那样,随意黜了幼主的皇帝位?

平湖的心都提了起来。然而她连一个眼『』也不敢递给儿子,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必然处于严密的监视中。皇里到处都是耳目,她不知道太后在哪里布了眼线,是窗棂上,门帘后,还是天花板,但是,一定会有的。她也不知道太后会不会还在怀疑自己,借着永历的信在观察自己。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来才是正确——故作漠然吗?佟佳平湖从来就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女子,大玉儿本不会相信她身为皇后而不关心朝政,她这样做只会愈盖弥彰;然而表明意见呢,她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让她助纣为赞成吴三桂弑主吗?她说不出口;劝大玉儿放过朱由榔?那等于不打自招,承认自己和南明有瓜葛。

她能够做的,只是低着头剥花生,一粒一粒将它们码在太后的座前,再回头给玄烨剥一只桔子,并细心地剔去丝筋,就像一个孝顺的媳『妇』、一个慈的母亲应该做的那样。她将她的头垂得很低,连一个眼神都不让人捕捉了去。然而她每一发丝、每一个细胞都是耳目,在替儿子担心着,祈祷着。

玄烨很认真地将那封信读了一遍,向大玉儿请教了几个较为艰深的字眼,又从头再看一遍,这才大声读起来:"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廷,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刚读到这里,大玉儿打断道:"玄烨,你看朱由榔这信写得多好呀。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啊?他是在称赞吴三桂还是在骂他啊?"玄烨想了一下,说:"永历不敢非议咱们大清,所以只是数落李闯『』国的罪迹,说平西王"志兴楚国","缟素誓师",本衷是要为前朝复仇,也就表示双方是友非敌。他在信中称李自成是"闯贼"、"逆贼",却称咱们是"新朝"、"大国",态度很恭敬,措词很小心。"大玉儿笑道:"所以说这些汉人最会的就是玩字眼了。你看他表面上态度谦恭,可是又说吴三桂"狐假虎威",那可不是把咱们一起骂了吗?你再往下读来听听。"玄烨遂又读道:"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立南。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诛,仆于此时,几不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绪。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大玉儿复又打断道:"这朱由榔诉起苦来,说得也是够可怜的;这李定国倒也是个人物,可惜不如孙可望识相,咱们大清几次去书招降,他不肯弃暗投明,死心塌地地为了个伪皇帝卖命,可见也是个没脑子的。这下边全是朱由榔哭哭啼啼诉委屈的话,不念也罢,直接念那最后一段吧。"玄烨翻至最后一页,读道:"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也。如必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玄烨读完,仍将信纸折叠如旧,奉还大玉儿。大玉儿面笑容地接过来,又问:"你看这朱由榔多周到,先说你要杀我,我不敢不同意;又说你要是肯让我保留自己的地盘,我也不敢奢望;最后说你只要留下我的命,就算是不忘本了。以退为进,又以进为退,一波三折,翻来覆去,其实说的不过是四个字:饶了我吧!"众嫔妃多半听不懂这信上究竟说了些什么,然而见太后笑了,便也都跟着凑趣地笑起来,说:"这皇帝老儿有些意思,怎么求饶的时候,跟小孩子一样?"大玉儿却忽然沉下脸来,喝道:"你们说的什么话?朱由榔哪里好算是皇帝了?咱们大清王朝,只有一个皇帝,就是康熙帝。如今可是康熙元年,你们把谁叫皇帝老儿?"这罪名太大了,等同欺君。众嫔妃大惊失『』,忙跪下来叩求太后恕罪,平湖虽然没说过话,却也只好一起跪下,连玄烨也跟着跪下来,说:"请太皇太后息怒。"大玉儿拉起玄烨说:"起来,起来,大年过节的,干什么又跪又求的。"又向众嫔妃道,"你们呀,如今玄烨做了皇上,你们也都是太后了,怎么说话还是这么不知轻重,连个小孩子也不如!"将玄烨拉在自己身边坐下,又笑问道:"皇帝,你如今说说看,咱们该拿这个朱由榔怎么办呢?"平湖心中暗暗叹息,此时已经确知眼前是一个被权力至喜怒无常的女人,在她面前,稍微说错一句话,甚至既便没有任何错,只要她愿意,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头落地。她要杀要罚,或许不是因为被得罪了,甚至不是因为不高兴,而仅仅是要告诉世人:她有这个权力。在这样的太皇太后眼前,儿子的帝位可以坐得稳吗?

只听玄烨回答:"朱由榔已经势微,不足为敌,况且究竟是前明皇室。我大清治国宗旨是汉一家,皇阿玛在世时也一直推行怀柔之策,即在临去前也曾数次拜谒崇祯陵,又善待明朝宗室,对南明也网开一面,以为穷寇莫追。孙儿以为,如今永历既被平西王所擒,大势已去,就算留他『』命,也不可能再有力量翻云覆雨,不如接来京中赡养,也可向天下显示我大清的襟。"平湖在心里为了儿子的这番话暗暗击节,但又深深担心这不是大玉儿愿意听到的。果然,太后的脸『沉下来,虽然语气还是很和悦,神情却十分严肃,笃定地说:"玄烨,你要记住,对敌人一定不可以心软,剪草必须除,否则贻害无穷。这朱由榔说得可怜,可是他自称"有亿万之众",分明是恐吓,留着他的『』命,难道还让他给那亿万之众做皇帝,好领导他们反清复明吗?所以我说,应该告诉吴三桂,就连押回北京献捷亦不必,免得夜长梦多,徒生意外。且不说长途押解劳民伤财,如果那些残明余孽在途中劫囚车怎么办?他不是想还见十二陵吗?我们偏不让他如意。就把他留在云南府,放饵钓鱼,守株待兔,让那些残明余孽自投罗网,好就便一网打尽,岂非一劳永逸?"玄烨听了不忍,犹疑道:"让平西王亲手弑主,会不会有干天和?"大玉儿摇头道:"怎么能这么说呢?平西王面见朱由榔时竟然下跪,可见在他心中,永历还是皇上。平西王的心里,始终是汉人。他曾经背叛前明归顺李自成,后来又叛了李闯投降咱们大清,这个人出尔反尔,不足为信。这次他擒获朱由榔,正是『』他表明心意的一个好机会,如果让他亲手杀了朱由榔,也就可以『』得他没有退路了,从今往后,只有一心一意忠于咱们大清。"玄烨道:"那不就成了《水浒传》里的"投名状"?"大玉儿愣了一下说:"什么投名状?"玄烨笑道:"那是书里的故事,说北宋末年,灾荒四起,民不聊生,『』得各路英雄揭竿起义,反上梁山。梁山首领怕他们心不诚,就要起义的人在上山前杀一个人,犯下弥天大罪,断了自己的后路,以此表明落草为寇的决心。这个,就是投名状了。"大玉儿仍然笑着,可是笑容已经很难看,淡淡地说:"你如今是皇上了,又要读书,又要上朝,又要学着批阅奏章,又要和大臣们议论朝政,怎么还有闲情看这些杂书呢?汉人的书最容易移情易『』的,不如以后别再看了吧。"玄烨诺诺答应。大玉儿便不再说,仍然闲话家常。

一时席散,大玉儿命众人跪安,却特地留下平湖,叹道:"玄烨好像看了许多汉人的闲书,他有很多时间吗?你这个做额娘的,怎么也不留意一下?"平湖明知太后之怒并不在于玄烨看闲书这样的小事上,况且玄烨的作息也全不由自己做主,却仍小心翼翼地道:"是臣妾疏忽,今后会留心提醒的。请太后恕罪。"大玉儿恍若未闻,长叹了一口气,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我就是怕你不知分寸,提醒得太过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玄烨的身体里有一半汉人血统的缘故,所以才这么亲近汉人,护着汉人。这天下是大清的江山,是大清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很多年前有个人告诉我,说大清朝不完全是人的,也不全是我们蒙古人的,还有一半是汉人的。如果我不能顺应天命,福临就只有十年的帝运;而如果我肯还朝于汉人,就会保住大清王朝三百年昌盛。我本来不信这些话,福临登基的第十年,我曾经担心过,还催着福临大婚,以防万一;直到那年太太平平地过去,我才放下心上这块大石。可是我没想到,这帝运十年,指的不是登基,而是亲政。从福临亲政到驾崩,可不真的就只有十年,叫我不信也不行。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明知道你是汉人,也答应立玄烨做皇上。一个汉人女子生的儿子做了皇帝,也就等于我还了一半的江山给汉人了吧?不过,这已经是我的底线。我最多就能做到这里。我可以让有汉人血统的皇帝坐镇我大清的江山,可是我不能让大清王朝改天换,大清的列祖列宗在天上看着我呢。如果玄烨一直记着他是汉人,我宁可和老天爷再赌一次,也不能让大清江山葬送在他手上。"大清江山,改天换,这番话说得何其严重!平湖只觉心惊胆寒,忙跪下道:"太后过虑了。玄烨自小在太后身边长大,由太后教导成人,他要走的路,早就由太后指引规正,又怎么可能违逆太后之意呢?"大玉儿呵呵笑道:"你一口一个"太后",说得我好不高兴。可是俗话说得好,"天大地大,没有爷娘大;爷亲祖亲,没有亲娘亲。"我说十句话,哪有你这个亲额娘说一句话入耳贴心呢?只怕我就算耗费再大的心力,也教不好玄烨,他始终还是你的儿子,是汉人的皇帝。唉,我这个老太婆可真是为难啊,不如你来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让玄烨忘记他身体里的那一半汉人血『』呢?"平湖只觉得自己的身子一点点冰冷起来,就仿佛在一个无底的冰窟里越沉越深。她明白了,原来大玉儿是在『』自己给她一个绝对可以信得过的答案,让她相信,她才是玄烨惟一的亲人,而自己对玄烨没有任何的影响力。然而,除了死人,谁能给出这样的保证?

太皇太后分明是在同自己做易。这已经是她们之间的第几次易?

从前,太后大玉儿曾向身为容嫔的佟妃要求过董鄂皇贵妃的『』命,而此时,太皇太后的大玉儿则是在向已经成为康章皇太后的平湖要求她本人的『』命。而两次的筹码,都是玄烨。于是,注定了大玉儿是永远的赢家!

平湖在瞬间做出了决定,为了玄烨的帝位,为了汉人的江山,她除去牺牲,别无选择。更何况,顺治死了,永历也死了。他们一个失踪,一个被擒,几乎同时出了权力。就好像冥冥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他们同时拉下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王位,而将明清两股力量合二为一,把天下付在身兼汉血脉的康熙帝玄烨手上。这是天意!玄烨,才是真正的天子!

只要能解除太后的疑虑,只要玄烨仍然可以称帝,只要天下江山至少有一半能回到汉人手中,有什么是平湖不能付出的呢?生又何,死又何惧?生命,对她而言早就不是属于自己的了。

平湖恭顺地低着头,似乎答非所问地说:"臣妾这些子因为触犯痼疾,身子越来越差,只怕有负太后宠,命不久长了。以后,教导护玄烨的职责,就全拜托太后费心了。"大玉儿听了,故作惊讶地问:"你身子不舒服吗?什么时候的事?怎么不见召太医?"平湖苦苦一笑,却仍然温婉地道:"太后不是说我通歧黄吗?人家常说的:能医者不自医。我自知这病只是捱子罢了,也不知是十天,也不知是半月,就再没福气领受太后的恩宠了。"这番话,等于是在向太后应承,自己情愿一死,但不知还可以延捱多少天活命?大玉儿见平湖如此痛快决断,倒也讶然,半晌方叹道:"这真是让我心痛啊。然而你既得了这样的病,也只得认命了。我明儿叫傅太医来好好替你医医脉,总要尽力诊治。这个月,你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千万别委屈了自己,知道吗?不过你身子这样弱,只怕过了病气给玄烨,况且他又要天天上朝,政务繁忙,大概不能常来看你了。"平湖在心里轻轻叹了一声。那就是说,太后只给了她一个月时间,一个月之后,她就必须自我结果了。而就连这一个月,太后也不愿意让她见到玄烨。看来,之所以肯延缓她一个月的寿命,并不是想让她死得无憾,而只是要做到"无虞"罢了。太后是要她用医术使自己一天天憔悴,"正常自然"地死去,免得众人疑心。平湖在心里淌了泪,却仍然只能怀恩地说:"太后想得周到。臣妾叩谢太后恩宠。"玄烨读到的信,吴应熊也读过了。他再次有了那种生不如死的

自从结识明红颜、可以身体力行地为南明朝廷献力以来,他努力地『』自己忘掉身为天下第一大汉『』之子的悲哀,父亲是父亲,自己是自己,虽然父亲叛明投清,他却是忠于前朝的,可以无愧于天地。然而此刻,在永历帝的乞命书前,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身为叛臣之子的事实,不得不为了莫能助而绝望,而悲痛,而惭恨。

信是洪大学士带给他看的。洪承畴说,这封信他自己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会背了,开篇第一句即云:"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这句话,不止是说吴三桂,也是说他洪承畴,真令他羞祚莫名,汗浃背。而后边永历帝自叙这些年颠沛离的惨痛经历,更让他既痛且哀:"幸李定国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锡爵之后,犹歼仆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取我子,读鸱鹄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当真一字一泪,椎心沥血。"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又当以自己为何人呢?洪承畴被问得愧不能答,吴应熊被问得哑口无言,难道平西王吴三桂就毫无所动吗?

最重要的是,永历帝既已被擒,明红颜此时何在?倘若缅甸人擒献永历帝时红颜也在旁边,必会殊死一战;而如果当时红颜不在,事后也必会设法营救。而不论是哪种情况,红颜此时的处境都一定很危险!吴应熊真是一分钟也不能等,只想立刻飞扑至红颜身边去保护她,安她。

而吴应熊想到的,洪承畴也想到了,且特地预先写好一封信,请他转吴三桂,又告诫吴应熊,身为朝廷命官,说走就走,且是奔赴前线是非之地,罪名匪轻。倘若巧成拙,非但救不了红颜,反而引火烧身,不如循常规向朝廷乞假探亲,自己再活动礼部的旧同事代为美言,大抵太后是不会阻拦的。

果然吴应熊递上假条没几,礼部便合议下旨说,平西王吴三桂擒永历、灭南明,建功至伟,遂加恩派了吴应熊一个美差,着他公私两便,往云南颁旨赏赐。

临行前夜,建宁特地在后院戏园设宴为丈夫饯行。吴应熊的心此时早已飞去了云南,原本无心饮宴,然而自从顺治驾崩,建宁一直郁郁寡,难得她今天有兴致,他又怎么忍心不振作起来、陪她尽兴呢。况且,此次远赴云南,世事难料,谁知道还会不会再回来?倘或有变,今晚就是同建宁的最后一聚了。吴应熊打定主意,今晚一定要好好陪建宁看戏、喝酒、说一夜的话,她想做什么,他都会陪她去做,只要她高兴就好。

这一年中,建宁变得越来越古怪,没人时便对着那盒泥偶说话,把《长生殿》的唐明皇叫皇帝哥哥,把《赵氏孤儿》的庄姬公主叫长平仙姑,把《倩女离魂》的张小姐叫香浮小公主,哭一阵笑一阵,说一阵又唱一阵。府里很多人都说格格是不是疯了,吴应熊觉得心痛,却无能为力。建宁的心就好像对现实世界封闭了一样,只要她不愿意,别人说什么她也听不进,做什么她也不在意。

新皇登基已经整整一年,连年号也改作了"康熙"。然而建宁还是完全不能接受哥哥的死,也不许家中举行任何祭奠仪式,似乎那样做了,就会坐实哥哥的死。

自从去年正月,哥哥在景仁里对她和平湖说了那番奇奇怪怪的话后,第二天中就传出了皇帝得痘的消息,但又不许任何人探视,同时命令城门紧闭,重兵把守,对每一个进出的人严加审查。又过了两,初七夜,忽然召群臣入,一进来就让人去户部领,接着来至太和殿西阁门前,宣布皇帝驾崩的噩讯,又以天花传染为名,不许百官瞻仰遗体,装裹后直接封棺,停灵于景山寿皇殿。而吴良辅等近侍太监,也都赐死殉主。于是,关于皇帝哥哥死前的情形,便没有一个人看见,或者看见了也都无法说出来。

建宁不相信哥哥会死,奉召入后,她一不往慈宁叩问太后,二不去太和殿拈香化纸,却直奔停灵的寿皇殿,坚持要见哥哥最后一面,嚷着说:"你们不让我亲眼看见,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哥哥死了。里到底有什么谋?为什么不许群臣朝拜皇上?你们开棺!开棺让我看了我才相信!"最后,是皇太后闻讯赶来,命令侍卫不顾死活地将她拖出去,绑了手脚进轿子里送回额驸府的。

太后且谕令吴应熊,要好好看着公主,没事不要让她出门。换言之,就是再一次对建宁下了足令,而这一次与往常不同的是,从前只是不许她进,现在则干脆不许她出府了;另一面,又以格格神智不清为名,派了一位太医住进额驸府专为建宁调理,名为诊病,实为监视,建宁等于是被软了。然而建宁已经不在乎。她不再像从前那么一心喜往府外头跑了,呆在屋子里,绣绣花,看看书,一天很容易过去。她惟一觉得遗憾的,只是不能见到平湖,不能与平湖讨论哥哥的事。哥哥同自己说完那些奇奇怪怪的话后就再没有上过朝,『』过面,对外声称是患痘,却又不见召太医,只是汤若望、苏克萨哈这些人早早晚晚地出入频繁,行踪奇怪。而哥哥的死讯一传出来,遗诏也跟着出来,说是学士麻勒吉、王熙此前已经奉旨拟诏,就好像哥哥早知道自己必死一样。况且那个遗诏罗列了十四条罪状,几乎完全否定了顺治一生勤政治世的功绩,哥哥又怎么会同意拟写这样的一份遗诏呢?

建宁坚信哥哥不会忍心这样丢下她一走了之,他只是学佛学得走火入魔,于是离出走,借死逃遁,去某个深山寻找得道高僧讲谈佛法去了。总有一天,他会回来找她,告诉她,他还好好地活在某个地方,比如深山古寺,抑或泛舟江湖。她很想去看看平湖,和她谈谈哥哥的事,可是这次太皇太后真的很生气,已经整整一年了,都不肯取消对她的足令。吴应熊每天上朝回来,偶尔会带来平湖的消息,说她已被封为康章皇后,接着又晋升为太后,与博尔济吉特如嫣合称两皇太后。似乎都是好消息。然而建宁相信,平湖不会在意这些虚名浮利,皇帝哥哥走了,平湖一定比谁都伤心,再多的利益再高的荣誉堆在她面前,她也不会觉得开心的。

不能见到平湖,建宁所有的心事就只有向丈夫吴应熊倾诉了。但是吴应熊为人谨慎惯了,即使是在自己家中,也轻易不肯议论朝政。没有人知道,倘若他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建宁多谈谈,换心里的怀疑和想法,会不会让建宁好过些,不会变得那么抑郁,消沉。然而建宁自从大闹寿皇殿后就有些痴痴呆呆的,吴应熊担心,如果让她知道自己对于顺治离奇暴毙这件事其实也有很多疑虑,会不会更加胡思『』想,惹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于是,对于建宁所有的疑问与猜测,他就只有抱以不置可否的一笑,或是空地劝她放宽心,别想得太多了。

渐渐地,建宁也就不再对他徒废口舌了。建宁不对任何人徒废口舌,在太皇太后下令对她的行动关了闭之后,她也同时给自己的心关了闭。

但是今晚,建宁好像很开心也很清醒,不住地催着吴应熊说笑话,又同吴青两个比着出谜语猜谜语,猜对了就小孩子般拍手笑着,赌输了就乖乖地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吴应熊不得不劝她:"酒这东西,微醺为佳,过则伤身,不如喝碗汤,吃几口热菜吧。"绿在旁笑道:"驸马爷真是体贴,格格要是不领情,倒辜负了爷的一片心。"说着亲手舀了一碗汤放在建宁面前。吴应熊暗暗称奇,隐隐觉得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是什么地方不对。

到散席时,建宁已经醉得站都站不稳了,吴应熊亲自扶她回房,命红袖好好伏侍,正告退,建宁却忽然叫住说:"我有一句话问你,说了再走不迟。"又命红袖自去歇息,不见呼唤不要进来。红袖会错了意,向着吴应熊一笑,拽了门出去。

连吴应熊也误会了,不有些意外,自从绿母子进府后,建宁很少这么主动过,遂笑问:"公主酒劲未过,要不要再喝点茶水?"建宁恍若未闻,却定定地望着吴应熊,轻轻问:"你走了,还会回来吗?"

"当然会。"吴应熊有些心虚地说,"我奉朝廷之命去云南颁旨,办完公事就回来,格格怎么这样问?"建宁叹道:"如果那位洪姑娘不让你回来呢?你会不会跟她走?"吴应熊一惊,本能地反问:"什么洪姑娘?"建宁的脸上忽然浮起一丝微笑,是神智不清的人特有的那种痴笑,然而眼中却有了泪意,慢慢地说:"你不用瞒我了。上次洪经略来府里找你,绿躲在屏风后已经什么都听见了,她同我说,你跟洪承畴商议着,要赶去昆明救一位洪姑娘。皇帝哥哥临死前,曾经同我说过一些奇奇怪怪的话,一直念着"红颜"、"红颜"。我本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为只是说"红颜知己"或者"红颜祸水",但是那天我才明白,原来红颜是一个人的名字,是洪经略女儿的名字。而这个人,对你很重要,可以让你一听到她的名字,就会抛弃京城的一切,什么也不顾地奔去云南救她。甚至,都没打算告诉我,你还会不会回来?"吴应熊又是惊讶又是震『』,他知道,只要建宁一句话,自己明天就可能走不成,甚至,自己和洪承畴都活不成。然而事到如今,只有豁出去,建宁放过他最好,如果不能,他强冲也要冲出去。遂推诚布公地说:"是我不好,不该一直瞒着你。但我可以对天发誓,我和洪姑娘是清白的。她自幼离开洪大学士,宁可与『』『』乞讨为生,也不肯弃国投降。我很敬佩她的刚烈,所以一直在暗中帮助她。不过,她并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不知道我是平西王的儿子,也不知道…"说到这里,他忽然有些语。他说他和洪妍是清白的,可是,在心里呢?他在心里是坦『』的吗?

"也不知道你是大清的十四额驸是吗?"建宁替他接下去,"那好,我陪你一起去云南,当面告诉她你是谁。如果你们两情相悦,我就像当年接绿进府一样把她接过来做你的第二房妾侍,你看好不好?"

"洪妍不是这样的人。"吴应熊连忙道,"她是一个纯洁、骄傲、自、高贵的侠女,决不会答应与人做妾的。事实上,如果她知道了我是谁,只怕连见也不愿意再见到我呢。我这次去云南,只是为了救她,并没有其他的非份之想。她是恩师公的女儿,我又怎么配得上她呢?"建宁的心一层层地沉下去。从她听绿转述了那些话,知道了有洪妍这样一个人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很受伤了;但是她告诉自己,要忍耐,要宽容,要像汉人贤女传里那些三从四德的贤一样,不但要善待丈夫,还要善待丈夫喜的女子,真诚地接受她们;她决定哪怕有一把刀『』向自己的膛,也要忍着痛来接受;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吴应熊还要当刺她第二刀、第三刀,而且每一刀都刺得那样准、那样狠!

他当着她的面,那样真诚、生动地表白自己对另一个女人的热。他说她配不上她,在那个"纯洁、骄傲、自、高贵"的女人面前,他连非份之想也不敢有,连自己已有室也不敢承认。在他心目中,什么额驸,什么格格,本不值一文,他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见那女子一面,而自己在他心目中,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地位。她叹息一般地问:"你说你去云南,只是为了救她,没有非份之想;你说如果她知道了你是谁,可能会不愿意再理睬你;那如果她肯理你,如果她不在意你是谁,如果她愿意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就打算跟她远走高飞,再也不回京城,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呢?"

"我…"吴应熊结舌了。这个问题,他早已问过自己,而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和红颜在一起,他愿意舍弃世间所有的一切。家庭、功名、建宁、吴青、甚至『』命,他通通都可以不要。可是这句话,当着建宁的面,却是再也说不出口。

然而建宁已经明白了。平湖说过,做不成惟一,做第一也好;做不成第一,做其中之一也好。但是在吴应熊的心里,的就只有洪妍一个人,只有洪妍才是第一,也是惟一,还是全部。自己与他的过往,从头至尾只是一场梦,风一吹就散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她连其中之一都算不上。她本在他的心里就没有存在过,生动过。他连骗她也不肯!她张开口,连自己也听不清自己说的话:"你走吧。"吴应熊呆了一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不问:"格格,你说什么?"建宁悲哀地看着他,就好像第一次看见他,又好像这是最后一面,一定要努力把他看清楚。她看得这样专注,这样深沉,仿佛一直看到他的心里去,清冷而明白地说:"你走吧。既然你从来没有喜过我,既然那个洪姑娘在你心里这样重要,你就去找她吧。平湖同我说,一个人,是自己的事情。能够一世相守,或者隔河相望,都是缘份。我和你没有相守的福份,也没有相望的情份,但是,我遇到你,上你,又和你做了这些年的夫,总算这一生没有白过。虽然我知道你心里没有我,却也不想做让你不高兴的事,如果你要走,就走吧。"建宁每说一句,吴应熊就觉得更羞愧一分,这是他的结发子,是他曾经捧在手心里呵护宠着的小小格格,他知道她他,却从来没有想过她的可以如此博大、艰忍,他怎能辜负如此深沉的,怎能忍心伤害她,使她心痛、泪?他走上前,抱住建宁说:"谁说我的心里没有你?谁说我不喜你?你是我的子,是我最亲近的人。你相信我,我去云南,只是为了救人,替洪师公送信。救了洪姑娘后马上回来。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随着这句话,建宁的脸忽然光亮起来,就好像有一股生命之泉注入了她的身体,刚才还白如月光的面庞蓦地升起一团红晕,她看着丈夫,重重地点头:"我相信你,你说会回来,就一定会。我会等你的,会一直等你!"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