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聊斋志异》是在我念高二时接触的,当时我看原着,很多词句都看不懂,直到后来找到了白话文版本,如饥似渴地上了看《聊斋》,不,准确说应该是喜
看狐
女鬼与书生的胡混的
情(
媾)故事,并沉浸其中,
罢不能。
恨不能自己生在古代,做个风书生。
但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不是说不现实,恰恰却是很现实,现实到非常,等我知道古代是怎么回事后,我非常讨厌起今穿古的穿越文,丝在哪里永远都是
丝,谁也不是项少龙,何况人家本来一出场就是特种部队的强人,牛人,尽管是小说,但起码给人家一种所谓的真实
吧。
在现代社会是丝,没人理你,已经偷笑了,换作古代,你怎么个死法都不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喜
现代社会,起码我还可以胡思
想,敲打键盘。
在古代呢,活在繁荣盛世还好吧,要是不幸生在兵荒马,昏君当道,宦官当权的时代,民不聊生,哀鸣遍野。
在古代生活物质水平匮乏,吹灯拔蜡烛,甚至用树枝擦股,野菜或树干熬汤喝,真的习惯么。
我不负责来揣测,作者应该是喜古代男人不把女人当女人的生活吧,如果女人也写这类穿越题材,我真的难以置信,继而无言以对,要知道古代女
没地位,女人就是男人的「
奴」(唔,写
文最合适就是古代了)。
古代男子与其说娶女人当老婆,不如说是想要个「子」,他们只要个生殖器来传宗接代,三
四妾更是常态,这也难怪刘备说「兄弟如手足,
子如衣服。」想扔就扔想休
就休,由不得跟女人商量,「一切男人说了算。」女人在某种情况之下,残酷到沦落为男人的个人附属财产,想送人就送人,想卖
就卖
。
再有就是古代女子绝大多数是没有受教育权的。
我就不明白穿越古代有什么好?除了某个朝代留下的神文化遗产令我们现代人瞻仰观止赞叹外,我真的看不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
穿越文?所以我才不负责揣测,也许是一群变态人哪。
《聊斋》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一本黄文,比在2012年接触的同人《西游》黄文还要早,它给我的第一觉是
而不
,里面的文字充
诗情画意,即便是
鄙的话语也是说的相当有涵养,远没有现代白话文般的
骨与赤
。
清楚记得当时看聊斋,看到下硬物脖起,晚上会发
梦,早上起
发现
子
溻溻,一脸懵
的情形与惊慌失措,想想都觉得好笑当时!其实我真的很讨厌说那些
鄙肮脏的字眼,最让我受不了的是
什么巴,当时年少,高考后打暑期工,有机会跟外省人在一起工作,整天听他们说
什么巴,以为是
的什么部分,结果被外省人笑话,后来知道原意却觉得生理有些不适。
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写黄文纯粹是一种好,并且也有很多顾忌,没有真正放开自我去写那些热门的题材。
但我还是在第一本小说里写到那个字眼,现在想起也是一阵后悔。
在聊斋中有一篇文章是我最,前几天重新温故,并由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写出《娜娜》那个短篇作文,甚是
。
我打算作一个聊斋系列,改写或扩写自己喜的篇章,不打算
合任何人,毕竟写作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我也没打算写这个来挣钱(自认文笔不行,题材老套,惭愧),权当是个人
好,打发业余时间,还有就是将平时所思所想融入到作文里头,给大家洗脑(哈哈,开玩笑,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所以原着将会是我第一个参考的蓝本,至于其他的聊斋电视剧改编不打算引入,内地的聊斋电影也不借用。
可能偶尔会跟香江改编的聊斋撞车也不一定,毕竟小时候看太多了这方面的恐怖电影,我也觉得文化的这两个特征此刻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一是深远持久,一是潜移默化。
我想任何人都摆不了这种影响吧,正因为我看内地、台湾电影电视翻拍的聊斋太少,所以,我才有勇气说应该不会偷他们的聊斋改写到自己的聊斋里面吧。
很多人以为写了一段有意思的对白,场景或者情节,并拍手称快,高兴不已,以为是自己创造的,其实不然,没有前人栽树,后来的我们怎么在树下乘凉?
或者说我们更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贡献与努力,实在骄傲不起来啊。
我们现在做的事,思考的事前人谁没想过做过?也因为这点,我从来不把自己的写的任何东西当成所谓的版权,我是不认可的,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可能我不是靠这个为生,所以不在乎,也不关心这个,更因为我也不会拿这个当职业,所以在此大放厥词,惹人笑话罢了。
我仅仅是当做业余好而已。
但是,我们这些码字农真的很辛苦打出那么多字,构思情节,这些时间成本太高了,所以要点钱也无可厚非(这点我不敢苟同,我是个传统的人,叫我拿这个卖钱是很丢脸的事,正如在聊斋里有篇文章《黄英》就是针对我这种迂腐之人,哎,中毒太深了),可我不会那样去做(现在没能力当然这么说,哈哈)一来,是因为我文笔拙劣,二来,我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思想,三,我只是当兴趣好,有人欣赏我已经很高兴,如果没有,自己把自个儿当偶像也可以的。
说来说去,对于别人的劳动,我们要懂得尊重罢了,做好自己分内事就好。
扯澹完毕,进入文章阅读。
聊斋先生我叫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收集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有抱负的穷酸文人。
我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我自幼读诗书,聪明好学,在19岁的时候我一县里第一名考上秀才,原以为从此我就会「青云直上」,谁知在靠举人时,我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一直到了70岁还是个穷酸秀才。
我博学多才却一生不得志,想想甚是可悲。
纵然世道不公,命运女神不看好我,我也立志向前辈们煮历史,将自己一生的仕途不得意的悲愤化作点点字句,并借以路边摆茶,向路过的向人讨一两个故事,眼看着笔下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多,在收集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突然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古人不是常有「托物言志」或「借书发表自己的看法」么。
虽然我生活的朝代文字狱异常严,是历朝历代之最,但我作为一个文人,郁郁不得志的穷酸秀才,在这种切身遭遇中,我深深体会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因而「愤气填」,这也是我为什么创作《聊斋志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