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奇怪的索尼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還不算。索尼還併購了百代全部的音樂版權業務。
綜合來看,索尼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音樂出版市場,還擁有三分之一的好萊塢最偉大電影的版權。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任何一家企業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應該收縮業務、減少開支,爭取收支平衡才對。
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索尼卻沒有停止大肆併購的腳步,一個接一個地把原本舉世聞名的那些娛樂文化巨頭納到自己的旗下。
難道索尼公司昏了頭了嗎?
眾所周知,娛樂文化產業最免費的一種做法,就是稀釋。
當一家娛樂公司發展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進行分拆。
把原來緊緊依靠在總公司下面的各個部分分別獨立出去。形成自主經營的板塊。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減少總部的行政開支以及運營費用,形成企業經營的良循環。
前世的c。j集團就是這麼看到,cje&m、mnet、cgv等等各自獨立行事,互不統屬。
這一世的a。p公司雖然在成立之初,崔正源大肆收購整合了許許多多的資源。但是發展到現在,也開始走上了分拆的道路。
各個藝人工作室,獨立的電視劇製作團隊和電影製作團隊,包括分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出於這種考慮。
即使在這種時候會收購一些其他產業,也都是擇優而去。也就是説,只有那些看起來處於新生階段,未來前景很不錯的企業才會把老牌大公司收購。
比如s。m公司收購,就是看出這家新興的娛樂公司前途無量而做出的決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完成收購的是c&c,而非。
饒是s。m公司這樣的企業,都需要成立分公司來拆分業務,足見娛樂行業的運營成本是多麼的恐怖。
可我們在看看索尼公司收購的企業,任何一個都可以算是老字號的招牌。其中的幾家甚至年份都超過索尼本身了,也就是説,這些企業的底藴就不是索尼這樣的新公司所能駕馭的得了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些收購是怎麼完成的呢?
在崔正源看來,主要原因就出在索尼的前任董事長斯特林格身上。
在這位美國人身上,有一段很有趣的經歷。那就是在加入索尼之前,他是維亞康姆集團旗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從事了三十年。
而直到1997年,他才加入索尼,出任索尼美國公司總裁。
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他就成為了索尼公司的副董事長。
維亞康姆本身就是娛樂傳媒業的巨頭,曾經在這樣的公司裏工作過,也可以説明斯特林格的優越。
看起來索尼公司選擇他成為董事長,是納人才的舉動。
但是以崔正源看待問題一切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的習慣,索尼其實被美國坑了。
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就把本坑的很慘。導致
本的黃金髮展時期中斷,開始了失去了二十年。
那麼本的招牌企業索尼,又怎麼會逃出美國人的視野範圍之外呢。
看看斯特林格入主索尼之後的這些收購計劃,好像是要把好萊塢一網打盡的樣子。
平常人來看,好像索尼氣勢洶洶,馬上就要成為全世界唯一的娛樂文化產業霸主了一般。
但值得一提的是,索尼收購的這些產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虧損和負債經營的境地。
説白了,美國人就是通過斯特林格之手,把不良資產全都甩給了索尼。
這些企業虧損着,那麼索尼還能盈利嗎?
加上影像技術的發展新月異,傳統的世界電影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像米高梅、哥倫比亞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失去了競爭力,正在逐步退出主
舞台。
看到當3d技術大行其道的時候,在好萊塢叱吒風雲的都是什麼公司?
二十世紀福克斯,隸屬於新聞集團旗下,是傳媒大亨默多克的產業。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是屬於時代華納的。
頂峯娛樂公司,是屬於加拿大電影巨頭獅門影業的。
再看看索尼收購的那些電影公司,境況怎一個慘淡了得。
米高梅這個原來的好萊塢八大公司之一,最近一部出名的電影居然是2007年的《007:皇家賭場》。
足足七年的時間啊,誰聽説過這個曾經的巨頭還有什麼好電影出產嗎?
電影公司不出品電影,靠什麼盈利?沒辦法,當然是在虧損着啊。
那麼這個虧損誰在承擔,不好意思,作為母公司的索尼,只好下這個苦果。
至於另一家電影公司哥倫比亞,同樣沒有好到哪裏去。
説出其最為觀眾所知的影片,居然是2004年的周星馳作品《功夫》。
這…
一切的一切看起來就是美國方面把已經無法創造利潤的這些過時的電影產業全都甩給了索尼,然後另起爐灶重新形成了好萊塢的新格局。
比如漫威公司、比如頂峯娛樂、比如時代華納、比如派拉蒙、比如夢工廠、比如迪士尼等等,這些現在開始稱雄好萊塢的公司,跟索尼可沒什麼關係。
而下這種苦果的索尼公司瞭解其中的隱情嗎?
相信他們一定明白。只是迫於美國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他們除了接受之外,別無選擇。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13年,才出現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