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巡山道人93邙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監獄的大鐵門終於打開了,師兄揹着自己的行囊走了出來。可是當他看到我們的時候,還是不由地愣了一下。他沒有想到我真的會來,更沒有想到四眼和崔二爺也來了。
但是師兄很快鎮定了過來,笑着走上來和我們每個人打招呼寒暄。然後我讓他上了車,朝北郊的一家酒樓駛去。等下車的時候師兄説什麼都不進,非要去吃涼皮夾饃。
我們好説歹説才把他拉進去,師兄無奈地説道:“説好的只要涼皮夾饃,這到好非要
這麼大的排場。首先説好了,我只管吃等會錢不夠了可別找我麻煩。”
“哈哈!”我笑着説道:“你就放心吃吧,絕對不會問你要錢的。我這麼胖的人,實在不行留在這裏打幾天的短工付錢也可以。”師兄白了我一眼説道:“算了吧,人家留你在這裏打工,還不被你吃窮了。你看看我們才幾年不見,你小子胖成什麼樣了,你説説這都是怎麼吃出來的?”我無奈地白了師兄一眼,對他説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這身段就是喝涼水都長一身的,你説我能有什麼辦法?這會還來説我!哼!”説着做出了故意生氣的樣子。
師兄一陣哈哈大笑,就這樣我們説説笑笑的吃完了這頓飯。本來我想讓師兄去我那邊休息,可是他説什麼也不願意。最後還是聽了崔二爺的安排,跟着他回農村去了。
可是我怎麼都覺得,師兄好像滿懷心事的樣子,而且也不像過去那樣開朗了,總覺他心裏有什麼事情不想對我説。我總是懷疑,師兄這次出來是有問題的。這件事情師父的看法和我一樣,還讓我先不要管,走一步看一步。
既然師父都這麼説了,我也不好再説別的。而且答應了巡山道長的事情,現在也該去履行了。不然的話,師父又要責怪我了。好的一點是,這次去那邊帶上四眼得到了師父的同意。
我把銀奴裝在一個小盒子裏,做成一件工藝品的樣子。這樣很容易就躲開了安檢,而血玉我裝進了兜裏。之所以帶着這兩樣,完全是師父要求的。
我們坐火車到了洛陽下車,然後打了一輛出租朝約定的地方駛去。下車後沒有看到來接我們的人,而我又不知道怎麼聯繫。我和四眼站在外面正跺着腳等的時候。
我的後背被人拍了一下,我回頭一看是個年輕人。看樣子也就是二十七八歲左右,微微發黑的皮膚上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的;筆的鼻子,好像是用刀削過的一樣稜角分明;嘴角微微上翹,不説話就帶着一陣笑意。
他看着我點了點頭,對我説道:“看來你就是張師兄了!我叫李守忠,你叫我小李就好了。家師巡山道人讓我來這邊接二位,請跟我走吧。”我點了點頭,抱起雙拳行了個道家的禮。
他也還了我一個禮説道:“師父這兩天一直在盼着你們呢,聽説今天你們要來,昨天晚上興奮的一夜沒有休息,説要些好吃的款待二位。”我笑了笑,對他説道:“令師太客氣了,我們都是一家人沒有這種必要的。以後有什麼事情儘管説,來到這裏了我們都會按你們説的去做的。”他笑了笑沒有説話,突然指着一座近在眼前的山説道:“師兄你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邙山了。聽師傅説,師兄的風水造詣也是首屈一指的。”我一聽只是笑了笑,明白他要問我什麼。但是我並沒有説,因為我對這裏還不瞭解,也沒有細細看過這裏的風水,因此我是不會胡亂評點的。
不錯我們這次來的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邙山。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白居易詩:“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諺説:“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
邙山古時候原名太白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説:“谷水東左會金谷水,水出太白原(,東南,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
經晉衞尉卿石崇之故居。金谷水又東南
入於谷。谷水又東經金墉城北。”這裏的太白原就是邙山的原名。
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立墓於此,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説。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因此邙山被視為殯葬安冢的風水寶地,自後漢建武十一年城陽王劉祉葬於北邙山,其後王侯公卿多選墓地於此,就連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國王在客死他鄉後,也選擇了邙山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詩人王建説“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到現在為止現存有秦相呂不韋、漢光武帝劉秀、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的原陵,有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這裏也是道教三十六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傳説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巔的翠雲峯,徹夜砌起太極八卦爐,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兑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之靈
,巧運內外相濟之理,專心
煉了九九八十一天。後來丹成之後,騎青牛西出函谷關。
位於北邙山翠雲峯上的上清宮,就是祭祀道祖在此煉丹的事情。唐乾封元年也就是公元666年,高祖李淵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開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41年,詔令兩京諸州置廟祭祀,因而上清宮又叫玄元皇帝廟,後因避玄宗諱,改稱為元元皇帝廟,最後改為上清宮。
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為主要的是內有“畫聖”吳道子所繪的《五聖千官像》,十分輝煌壯觀。歷代文人在上清宮中留下了不少墨寶。
詩人杜甫於公元749年登上玄元皇帝廟,一覽洛陽的山河形勢,寫出“山河扶繡户,月近雕樑”的名句,宋代的蘇東坡也曾於此刻石題句。
金元時期遭到了廢棄,明代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35年重建,因為山高風大,改殿頂小瓦為大型釉瓦就是俗稱的琉璃瓦,屋脊置鐵瓦,故稱大殿為鐵瓦琉璃殿,今廟內尚存有當時的鐵瓦數塊。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殿宇被震毀,其後歷經康熙、雍正等朝重修,民國時亦曾整修。抗戰爭期間慘遭
軍炸彈破壞,僅翠雲
和
上平台、三間五脊歇山頂老君殿倖存。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中清宮、下清宮等古建築。
北邙山陵墓羣是目前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即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時期的古墓。所以這裏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我這次來的目的,不用説也應該知道了。就是為了這些古墓而來,準確的説不是所有的古墓,而只是其中的一座。既不是古代王侯將相的古墓,也不是達官貴人的古墓。但是我確實是因為這座古墓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