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國日本和德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自從1689年英國進入資本主義體制之後,世界形勢起了很大變化。英國的新體制,使農業上的經濟因素與工商業併為一元,公私組織也凝結為一,彼此都受金錢的管制。這是一種優勢的組織。於是在公私場合之中、有心與無心的情況下、在平時及戰時,英國都以這種優勢凌駕鄰國未曾改組的體制。首當其衝的是法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1704年布侖翰(blenheim)一役,約翰·邱吉爾(johnchurchill)即賴英倫銀行的經濟動員,打敗路易十四的部隊(第四章)。此後亙18世紀,英法兩國又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兵戎相見。在財政壓力下,法國終於爆發大革命。而法國內部情形複雜,更不容易進入數目字管理的方式,其經過容後(第七章)論及。
長時間內,這樣的壓力也及於殖民地與尚未構成民族國家的地區。這些地方企圖獨立創設民族國家的時候,其領袖人物通常以民主自由解放、維新等名目為號召。然則在各人人身經驗之外,這些口號及運動要不外在政治體系中樹立一個各種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換的原則,於是新型的法律,不倚賴人事關係、不低頭於社會階級的權威,即能廣泛地推行。在資金全面的
通、人才不分畛域的僱聘,和技術的支持因素全盤活用的三個條件之下,範圍只有越做越大,資本也愈積愈多。其間雖有程度之不同,任何一個“維新”的國家,無法完全
離上述我們認為資本主義這一套技術的安排。倘非如此,其社會的下層結構即無從全面自治,更談不上自主的成長。蘇聯與中國的革命,好像已經
離這種程序。可是因其下層無法固定,只好藉教條的
錮和警察權的督責加強管制。且其下端既為牽強組織而成,由上向下的壓力也始終不能放鬆,其數目字也始終無法累積。現在看來,這種辦法仍不外是過渡期間的體制,主要的目的是以戰時的姿態存積資本。如
恢復經常持久的體制,仍要引用以上一般原則,雖説其強調國家資本和社會資本,有社會主義
格,但組織上並沒有別開生面另起爐灶。這些情形也待下章縷列。
法國的舊體制(ancienregime)、帝俄和傳統中國改造困難,乃因其過去有中央集權的體制,其組織上向來不按上述的安排。反之,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過去愈缺乏中央集權的經驗,愈有以數目字管理的潛力,改造比較容易,常能捷足先入資本主義體制。其造成內部各因素能自由換的情形也不一致,而各按其本身在歷史上發展的程度為轉移。以下是美國、
本和德國不同的例子:美國——自然地進入資本主義?
美國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似乎比較容易解釋。簡而言之,不外將一個在英國試驗成功的體制推行於一個空曠的地區。因其缺少既成因素的阻礙,所以這運動不受挫折,又富於資源,所以環境上更利於創造。
但事實之發展並不如此簡單。第一,北美洲並非英國獨佔之殖民地,17世紀法國已擁有加拿大,西班牙也佔領了佛羅里達(florida),紐約和赫德遜河畔一帶則是荷蘭人移殖地,更西南則有瑞典人創立的“新瑞典”第二,美國獨立前的13個州並沒有共通的體制,弗吉尼亞(virginia)和馬薩諸(massa-chusetts)是由已立案的商業公司開拓的殖民地,紐約則是第一次英荷戰役後的戰利品,為約克公爵的私產。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和馬里蘭(maryland)雖然也由私人出名領有,卻分別用以扶助教友會及天主教徒的被迫害者。喬治亞(georgia)在18世紀由慈善事業者創建,收容在英國負債而被監
及其他類似之人,使其有自新之道。如此,不容易使這13個地區共同推行某種體制。
説到資源,大陸領土尚待開闢,需要的資本多而獲利遙不可期,不如西印度羣島有蔗糖,新西蘭有水產,加拿大有木材,這才是投資者的近途。北美洲也沒有南美洲發現的大量金銀,更減少了這地區的引力。
可是從長遠來看,以上條件反使以後的美利堅合眾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台柱。所謂資本主義國家固然需要一個新型商業管制的方式,可是本質上的實力仍有賴於生產,所以農業與工礦仍不可少。其要點則是農業生產組織也能使當中各種因素公平而自由地換,與商業社會的習慣相通。工礦則不只注重貴金屬,首先以煤鐵為主,其次則注重煤油。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從這些條件上發展,先在低層結構裏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
後飛黃騰達,事半功倍。只是南部以奴隸服勞役,和這公平與自由
換的原則衝突,終要待南北戰爭來解決,不過這已是19世紀的事了。
最初以商業質爭取急利的拓殖,都遭慘敗。以普利茅斯(ply摸uth)商人為中心的股份公司,希望在緬因(maine)覓取金銀,忽略了農業的生產,又和印第安人發生衝突,生存者放棄拓殖事業悄然回國,公司失去了特許狀。倫敦商人拓殖於弗吉尼亞,3年之內,派往的900人只有450人殘存,以後雖再招募股份,終鮮成效,1624年該公司的特許狀也被宣佈作廢。
以後英國在北美洲拓殖成功,而且各處都能各按情形進入資本主義體制,是有幾個條件作背景:一是宗教上的寬容。當英國殖民地對宗教的處置不是絕對的自由,有些地方還有零星排斥非本地正教異端的事情。但是既缺乏一種全國的教會在後主持,則各種不同的信仰都有立足的機會。當時人以他們自己習慣的方式禮拜,以他們自己崇信的教條教育兒女,符合各人人生之宗旨。新大陸的自由使他們
覺賓至如歸,各村鎮教友的聯繫也增加了地方自治的力量和地方的各別
格,都與個人主義及民主習慣互為表裏。這些因素有助於資本主義之發展。二是社會上的向上
動
(upwardsocial摸bility)大。北美洲初開拓時,勞力供不應求,有人曾估計,美國獨立之前,一半移民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la波rer)的方式入境。這期間橫渡大西洋的船費大約每人6鎊到10鎊,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很少人能負擔。航行從10星期到12星期,途中病死的機率極高。在特殊情形之下,有時一半到90%的旅客,一入船艙之後,即沒有機會再見到陸地。一般勞工男女都有,以自己人身為質,冒險渡洋,抵達美洲之後,由船長將他或她的契約轉賣與人,被賣者即為買主無值的做工,通常5年至7年。經過如此艱苦奮鬥,這種有期奴隸之契約勞工一朝獲釋,其勤奮可知。而北美洲也給他們以“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向上機會,有的成為著名的律師,有的成為大地主。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字的61人中,有兩人原來是契約勞工。學徒的成分也與契約勞工相仿,一般由東家供給食宿,學徒無值服務7年。窮苦人家子弟藉此得到學習生計之門徑。其中也有三人
後成名,簽字於獨立宣言。三人之一為富蘭克林,他的言行已被韋伯及宋巴特視為資本主義之表率(詳第五章)。
土地領有權容易取得,可以算為第三個條件。北美各殖民地原無一定之土地政策。各處非商業之殖民地,一般由領主以封建方式,將整個區域裂土分茅的轉讓與人。原則是所有土地不得買賣,受領者付“代役租金”(quitrent),遺傳則經過“長子繼承權”(pri摸geniture)的安排,使地產不致分裂。次之則受“遺傳順序”(entail)的限制,使產業不致落於勞枝側裔之手,致原有上層領主失去掌握。總之仍想維持社會上一成不變的形態。北卡羅來納(northcarolina)的憲法由洛克草擬,即寫下了一些領主的貴族頭銜。馬里蘭的特許狀,也授權領主頒發頭銜。可是這種種安排都沒有效果。美洲社會的動態不符合封建體制。下一代的年輕人不服從長輩,新來的移民無意遷就原來的定居者,都使傳統無法保持。代役租金收集困難。一般土地容易取得,契約勞工合同期滿,主人亦有授讓田土50英畝(約300華畝)的例規,時人謂之“人頭權利”(headright)。雖説綜合100多年來橫跨千餘英里的土地所有,勢必掛一漏萬,我們不妨據一位專家之理論,他説:我們可以從這體系內最重要的地方得出相當明確的結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則是移民取得土地相當容易而不耗費。我們甚至可以説土地等於白送。最低限度,一個農夫只花一筆極小的費用,可以獲得足夠土地維持生計。而且還有新墾的邊地,司法權尚未確立,他至少可以擅自佔用,給自己來個開場,等到法律趕上來提到所有權的時候再説。很多情形之下,他
後即因此取得所有權,也用不着再付費。這和西歐人口稠密,土地價昂,所有權又集中於少數人的手裏之情況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在那邊,地主總是要從佃農身上
取高量的佃金或其他費用和服務。
土地容易獲得或主權不明,並不足以構成資本主義。以上情形之有利於後資本主義展開者,乃是大多數移民以全部勞力施用於土地耕耘,加以又有剩餘,利於初期資本之累積,等到資本湊成,卻不受封建體系之限制,又有歐洲移民繼續輸入,遂利於資本主義之展開。
在美洲領有土地的“貴族”縱然不是白手起家,也是有心計的企劃者,富有競爭。以弗吉尼亞的卡特(robertcarter)為例:他在18世紀初期擁有土地30萬英畝。
“卡特經過不同的試驗。煙草無利可圖時,他改種穀物,特別是小麥,也種麻、亞麻,甚至棉花。他覺得奴工太耗費的時候,則改用僱工和佃農。他不以農業的收入為滿足,大量買賣小麥。又自開磨坊,販賣麪粉,自烤麪包,做到商業上的程度。他在農場裏製造紡織品,投資於巴爾的摩(balti摸re)的紡織廠,執有巴爾的摩鐵廠的股份,又經營一個製鹽廠好幾年,都獲利不淺。”弗吉尼亞還有一個比較保守的地區,北部紐約州一帶,地主兼營商業與律師業務的情形更普遍。李文斯頓(robertlivingston),蘇格蘭人,在荷蘭長大,19歲來美洲,1674年(20歲)在奧本尼(albany)市鎮裏當秘書。他以這地位反婚姻關係,和印第安人易,而擁有赫德遜河畔土地16萬英畝。所以“紐約的大地主對農業的注意力少,對土地投資的興致高”北美洲殖民地之農業,不久即因商業組織的關係,在各地區間樹立專業。水運費用低,航海法案(navigationact,詳第四章)亦增強殖民地與母國間的
通關係,對專業農產品的出現都有促進的功效。南方各殖民地最重要的產品為煙草,其生產使大規模的農場普遍展開,開始兼併小自耕農的產業(不過,失地的小自耕農仍可向腹地發展),又普遍使用白人契約勞工及黑人奴工。次之為稻米,其種植不照中國
耕的辦法,而是普遍地種在沼澤地帶(有些地區至今仍如此,惟已用飛機撒種)。獲利高時可得成本的40%,但有不少奴隸死在沼澤中。再次為靛青,迄至化學染料登場之
,仍為紡織業的必需品,以上各物均為英國所無,也大受英國歡
。它們的生產需要大規模農場和大量勞工,如此使奴隸制度在南方擴大,也加緊從非洲輸入。棉花在南北戰爭前成為南方的經濟命脈,可是在分離棉子的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尚無大規模的生產,到獨立戰爭之後才嶄
頭角。
中部的殖民地以賓州為盛,以小自耕農為多,主要生產食物。一般傳説,迄至獨立戰爭爆發時,賓州糧產可以供應全北美殖民地所需。磨面坑及鋸木廠也遍設於中部。因為這區域缺乏其他特產,於是大多從事小規模之製造。起先從修理整補傢俱農器着手,逐漸製造木器、織機、鐵釘、犁耙、鏈條等,婦女則從事織造,凡麻、亞麻織品及織品都以家庭工業的方式生產。
東北之稱為“新英格蘭”者,玉蜀黍為主要農產品,小麥及麥片只佔輔助的地位。於是集中於森林木材的輸出,擅氏於造船業及漁業,也以釀酒著名。紐約之奧本尼則是與印第安人易中心,出產皮
。
英國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佈置,自始即與法國和西班牙在殖民地之組織有很大的差別。後二者由國王派遣總督,在海外有絕對的威權。英國的殖民地則據特許狀發給情形,分別由領主、拓殖公司和國王派遣的總督管理。雖然前兩種的土地都有趨向於後者的趨勢,即變成“皇家屬地”(royalprovince),由總督統轄,但是每一個殖民地都有一個由當地民意選舉的州議會,一般選舉權都有財產所有數額的限制。這一方面扶植了民主和自治的
神,一方面也支持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這樣的體制讓私人財產在決定公眾事宜的時候佔了一個特殊的比重。
威廉和瑪麗入統英國之後,曾將殖民地改組。1696年商業及海外農場公署成立,以洛克為督辦(詳第五章)。議會通過法案,在北美殖民地設立郵政,開設海事法庭,並且給予殖民地生產的某些物品津貼。殖民地州議會通過的法案,則送到樞密院(privycouncil)審核,審核時先由農場公署檢閲籤議,樞密院有否決權。不過被否決的案件不多,以後母國與殖民地間的衝突,不是由於法案沒有通過,而是因前者要以自身之意旨強迫加於後者。
18世紀上半期,北美殖民地一度經濟繁榮。這時候大西洋的國際貿易,通過法屬西印度羣島,形成了一種三角形換的方式。西印度所產的蔗糖、糖漿和水果,在歐美都極暢銷,北美殖民地則向之輸出麪粉、魚類、牲畜和木材。新英格蘭的殖民地,則以糖漿釀成甘蔗酒(rum)向歐洲傾銷,包括英國。此外北美洲仍以煙草、稻米、靛青、木材、皮
、
鐵、魚油等輸入英國,換取紡織品和各種鐵器。173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對法屬殖民地向英屬殖民地輸入的蔗糖與糖漿,課以極重的關税。這種徵取,所牽涉的不僅為糖與酒,又間接涉及整個大西洋的貿易,結果法令不行,各船長偽造提單,海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英國又鼓勵殖民地製造生鐵,但不許鍊鋼,這種
令亦同具文。兩方如此之堅持,使美國終因要
離英國在經濟上的統治而宣告獨立。
北美洲殖民地的人口,從1700年的30萬到1770年的250萬,70年之間增加了8倍有餘。這二三百萬的人口很多集中在城市。獨立戰爭前夕,費城有4萬人,是英帝國內僅次於倫敦的城市。波士頓有2萬人,紐約可能有3萬人,紐波特(newport)有12000人,查爾斯頓(charleston)有1萬人。以上可以算作第一城市。此外還有較小的第二
城市,更次則有內河
通樞紐的三等城市。這些市鎮構成一個大羅網,不僅是農產品
吐的場所,也是造船業、磨坊、鍊鐵廠及其他製造的中心。而且這些殖民地城市的市政不由官方督導,大部分靠紳商自動組織維持。例如街道兩旁之設行人道、陰溝之安置、救火器械之採辦、街燈之裝備,全由市民出面解決。甚至在僱用警察之前,所有及齡男子都有輪
值班、白
巡邏、晚間守夜之義務,否則即需僱用替身,再不然即被罰款。所以美國的城市自治不待封建領主授予特權,而在一開始即受有私人資本的濃重影響,因此國家也容易具備資本主義的
格。
城市中有酒店型的客棧(tavern),不僅是坐商與客商接頭的地方,也是律師出入之處。法律公告、選舉結果、定期馬車行車表,都張貼在這些地方。美洲殖民地起先對律師採取疑懼的態度,但是商業合同、運貨單據和產業憑證的處理,又非他們不可。18世紀後期不少在英國學法律的學生回美,加上律師公會設立,這種成見才慢慢消除,迄至獨立戰爭,律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才告鞏固,如此也算資本主義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城市生活逐漸展開的時候,除了律師之外,其他很多的行業也靠商人維持生計,如店主、工匠、機工、勞工、運貨人、堆棧小工、水手等。一位美國曆史學家寫着:“自殖民地開始以來,商業即與農業結合為一元。”另一位學者只用了稍微不同的字句。他説:“商業和船運移動了社會的福利輪軸。”18世紀初期,各州及各地區之間固然表現了不同的特,同時也顯示了若干共通一致的地方。各地區的特殊產品,更截長補短地與西印度羣島及歐洲的遠洋貿易間利害一致。也是在18世紀初期,報紙出現,迄至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夕,北美洲共有期刊32種。各殖民地間之通郵在17世紀末期由民間承辦,18世紀初年由英政府接收。經過富蘭克林的主持,費城與波士頓之間的
換消息,從3星期縮短到6天。初期的郵信大抵用於商業,很少為私人家務之用。
殖民地初創,少不得要母國軍備的保護。英國的重商政策,尤以航海法案的公佈,使殖民地獲益匪淺,北美洲的造船業因之突飛猛進。可是經過100多年來的組織與成長,兩方利害衝突暴而尖鋭化。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也是在光榮革命之後,才全面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18世紀的議會當然着重母國資本家的利益,從他們的眼光來看,殖民地的功用無非是為農業產品和工業原料及英國製成品提供市場,無需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
這種漠視殖民地人民之希望與需要的態度,可以從金融貨幣的政策上看出。北美洲的成長過程中,極企盼有一種較寬容的信用制度與貨幣政策。對一般農人而言,通貨繼續膨脹的時候,還債總比借款容易,殖民地的政府税額增加,也不難收回自己發行的公債或信用票據。可是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就不免混亂。又像羅德島(rhodeisland)只有1200平方英里,三面與鄰州相接,一面臨海,無從擴展,加以各州發行的紙幣或票據不能用以向英國的商人抵賬,於是海港裏的進口商及各地的批發商紛紛請求議會斡旋。母國的執政者總是順從他們的希望,對殖民地政府發行信用票據,由總督或樞密院否決。這時候殖民地與母國間的貿易經常入超,而英國既不在北美洲鑄造貨幣,又不許英國貨幣出口。美洲十三州則不出產金銀,各殖民地無力,也不為母國允許輸入貴金屬以鑄貨幣。所以除了麻省不合法地私鑄了一批所謂“松樹錢”之外,只有靠西班牙在墨西哥鑄的貨幣,部分貨幣靠與西印度羣島貿易時賺得。各殖民地又將西班牙的貨幣按英國貨幣的比例增值,可是英國商人也把他們的貨品同樣增價,使西班牙貨幣的購買力仍與前同。除此之外,殖民地的商人只好以商品如煙草當作貨幣,在易中常遭各樣損失。
七年戰爭(1756-1763)決定了美國獨立的途徑。戰爭起於兩項主要的衝突。一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在德國的領導權,一是英國與法國爭奪海外殖民地。英國的戰略,是以津貼支持普魯士的斐特烈大帝,讓他對付歐洲大陸的敵國,英國則注重海外戰事。1763年戰事結束,巴黎和會中,英國取得加拿大,西班牙也割讓佛羅里達,法國在北美洲中部,今美國稱為“中西部”(middlewest)的權利,也盡為英國所有。戰爭期間固然有母國軍隊支持,北美殖民地也擔負了很大的犧牲。戰後英國的領土擴張一倍以上,如何保衞這龐大的帝國,成為一個有爭執
的問題。英國方面認為,這軍備既為殖民地而設,則十三州也應當接受其財政上的負擔,所以印花税、糖税、鉛與顏料的進口專税、茶葉
予東印度公司專賣,派海關監督各殖民地;各種法令紛沓而來,其目的是由殖民地養兵。而1776年美洲宣佈獨立,採取的是歷史上的一個口號:依英國的傳統,沒有納税人蔘與磋商,國王不能單方面下令收税。
事實尚不只此。七年戰爭結束,英國下令阿里幹尼山(al-leghenies)以西之地盡為國王所有,各殖民地不得指染。這項處置在北美洲引起極大反彈。殖民地的成長與繁榮大部分依靠向西拓土,通常以波狀的形態前進。開路先鋒赤手空拳,或只有一牛一馬,帶着家人向荒野前進,其所開拓的田園,談不上法律上的所有權,可是他的地產剛一組織就緒,即讓與人,自己又繼續前進。第二個移民只付出少數代價,但是他修築道路、架設橋樑、在木房上加玻璃窗、添磚制之煙囱,然後他也將這房地產賣與後來者,這才是“有資本的企業人”不久這第二人也成為有資本的企業人。1726年賓州無主權而佔地者達10萬人。這樣“原始式的存積資本”必刺後方店鋪與市鎮的發展,而更及於後方的通都大邑、海港與市舶。因為人口增加,出產增多,生活程度
漸提高,必有利於各種供應及服務
質之企業,而以是類推,則必更波及東部及大西洋海岸。所以喬治三世企圖掌握中西部之土地,等於阻礙了一種正在發展的經濟運動,得罪的不僅是開荒的移民,而是殖民地的全部民眾。
在這初期西向移動之中,有好幾個未來美國總統之祖先參與其間。七年戰爭前,傑佛遜之父彼德,華盛頓之長兄,都參加了向中西部開拓土地公司的業務。華盛頓22歲被任為民兵的中校,曾參加對中西部法軍之軍事行動。這更可見得殖民地之向西擴展具有其羣眾運動的力量,也與獨立戰事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獨立可以視為民權主義發展的一種現象,也可以視為資本主義伸張過程中的一種產物。美洲殖民地的組織,自始就與資本主義神相合。除了紐約的地產還保有若干封建的
格,南方的奴隸制度仍與一般體制齟齬之外,十三州低層機構中各種事物都已經能夠公平而自由的
換。等到地產權固定,所有權與僱傭也結構成為一個大羅網,經濟體制也越來越大。事後看來,其
離英國而獨立,只是遲早的事,因為如此一個較大的經濟組織,不能長期受一個幅度小的組織牽制,而犧牲它發展的合理
,遷就後者之利益。何況兩者之間尚有一段距離。如果自由與民權是美國宣佈獨立的理由,則這理由所支持的目的,乃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經濟體制。如何形容這種經濟體制?現用詞彙中尚無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切合的字眼。
而且由於美國的誕生,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更向前跨進一步。本書以前各章已提及,威尼斯全城在海島之上,容易進入資本主義的體制。荷蘭城市裏人口與商業的比重遠過於農村社會,又大量收了各種工商業技術和商業資本,才在獨立時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光榮革命前後進入資本主義體制,環境上需要將這國家的農業經濟與商業經濟歸併為一元。美國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則先有資本主義之
格,次構成國家。她的農業早已與工商業配合,經濟的展開也與“勞力價值論”(一切價值由勞力產生,詳第五章)極為接近。初成立時,還有在各方面構成一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趨向。可是革命成功之
,雖然3/4的白人人口屬於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苗裔,已經有了近80萬的人口為德國、荷蘭、瑞典、法國的後代,另有70萬黑人。以後兩個世紀又接受了不同國家的移民,招納華工,終至成為一個多民族和多文化(multi-cultureandmulti-nationality)的國家。
可是1776年7月4的宣告獨立,並沒有立即開創
後的美國。1781年的“邦聯法案”(articlesofconfederation)只成立了一個立法議會,並無執行的機構及司法的組織,議會不能徵税,邦聯的開銷全靠各州樂捐,邦聯的軍隊也靠各州供應人員與給養。發行貨幣的權力亦在各州手裏。這種種問題,都待1789年的聯邦憲法(federalconstitution)才得以修正。
但這國家的最高主權是在聯邦(各州有似行省)或各州(如是則聯邦大致有如今之聯合國),仍缺乏公意之決斷。含糊之處曾引起1832年南卡羅來納州否認聯邦法案(nullification)。聯邦增加的保護關税政策,有利於工業製造之州,而不利於以輸出農產購買製成品為主之州。南卡羅來納州認為承擔這種關税損害人民利益,與本身參加聯邦之宗旨相違,於是宣佈此關税法則在本州無效,以致聯邦政府準備強制執行,幾乎動武。最後妥協了事,南州撤銷否認法案,聯邦也讓步,減低關税。可是最高主權問題仍未解決。主張“州權”(staterights)者仍大有人在。1861年內戰前夕,南方各州宣佈退盟(secession),即堅持聯邦為自願組織,各州有意見相合則留,不合則去的權利。經過4年餘的內戰後,聯邦才被肯定為不可拆散的組織,各州成立聯邦時,已經將最高主權之一部分
付聯邦政府。
南北戰爭無疑是美國曆史的一大分水嶺。奴隸制度不僅是人道與宗教上的問題,也是社會與經濟問題,1789年的聯邦憲法既不給奴隸選舉權,又在選舉眾議院代表時將他們的人數按3/5計算,無異增加了奴主的政治權力,超過一般公民之上。本來聯邦初立之時,已經不合理。中西部繼續開闢為州的時候,南部各州容許奴隸制度,北部則只有自由勞動力,兩方距離更大,終使這問題訴諸武力,以後奴隸全部解放,但仍未離資本主義體制,低層機構各事物都要能平等自由換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