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動作太大的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為在那些老輩眼中,他們魯、缺乏幽默,沒有銀行家應有的温文爾雅風格,所以被冠以“無禮六人幫”的稱號。

看起來他們好像很有功勞,但實際上沒什麼好值得稱道的,一來無論是誰坐到那個位置上都會進行改革,不改革公司就跟不上時代就要衰落。二來這個“無禮六人幫”也是等很多要害部門的老人退休後,自己上去掌權了才開始跳反的。

三來十年之後,也就是現在,鮑德温也已經開始變得保守起來。事實上,在記憶中的那個歷史裏面,鮑德温也在83年被趕下台,理由同樣是保守和不思進取。

李旭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包括之前關於米爾肯的事例,是因為前世他有一個朋友正在做實習易員,天天在qq羣裏吹噓這一行的魅力,還貼個“投機是天下最富魔力的工作”之類的簽名。

這惡劣的傢伙經常給他私發易圖,並得意洋洋的宣稱自己做了多少多少,雖然總共也就幾百甚至幾十美元。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給他發一些關於高盛、摩士丹利的傳記資料,以彰顯自己的博學。

李旭被纏得不耐煩了,也就看了幾本,卻想到現在用上了。之前所有和金融方面有關的先知先覺,包括亨特家族白銀案,都是從那些書裏知道的。

“可是近30位合夥人,想要拉到一半人支持的話,爸爸必須要出面,可他要是出面,難免會被看作是背叛鮑德温。”李旭這時又道。1980年的摩士丹利還是合夥人制,每個合夥人的意見都很重要,而不像股份制,大股東的話語權總要比小股東高一點,摩士丹利要等到前世裏的86、87年才會整合成股份制。

其實吧,背叛什麼的也沒什麼大不了,改換門庭的事情多着呢,他今生的老爹最初是跑去高盛做事的,最後被爺爺強行要求回來。

但有時候風評還是會起一些作用,所以,除非老爹能在趕鮑德温下台後成為士丹利的掌門,並創造更多的利潤,否則背叛這個詞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

至於等鮑德温自己下台,像歷史上那樣,還是省省吧,這可是混亂的80年代,晚一年整合資源就要少賺多少利潤。

“不用擔心,我會處理的。”爺爺看了他一眼,沒有多話,顯然覺得這件事他不上手。李旭聳了聳肩,隨即轉移了話題:“那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呢?”

“明年無論誰上台,都要放鬆金融管控,這是大家已經決定的事情。”説到這個,爺爺的語氣很輕鬆。所謂的“大家”自然是指那批能參加美聯儲年度會議的人了。

“只是放鬆管控?”李旭眨了眨眼睛。

“…暫時只能如此。”爺爺沉默了下後如此回答道,忽然就變得有些蕭索“以後就看你們的了。”見他這個樣子,李旭不由呲了呲牙,顯然,爺爺已經不認為自己能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實現了。即使如此,他也不肯放棄,畢竟是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和理想,真是拼了。至於是什麼願望和理想,哦,很簡單,很微不足道,只是…重建摩財團而已。

畢竟,對於一個私生子來説,還有什麼比當家族正式成員紛紛被趕出歷史的舞台後,當初排擠出去的那個人卻帶着原本屬於家族的集團重新站立起來,更解氣更打臉呢?

是的,李旭今生的爺爺,安德魯·查爾斯·李,或者説安德魯·查爾斯·摩,是傑克·摩的私生子。

很正常,那個時代的金融大鱷們,除了洛克菲勒那個怪胎清教徒外,就沒幾個不找‮婦情‬的,私生子這一套更是從歐洲一脈相承。

不知道為什麼,小摩很喜歡安德魯這個私生子,一直帶在身邊照顧…至少爺爺是這麼説的,而且他對小摩也充滿了情。

然而,私生子終究是私生子,就算小摩很喜歡他,在家族內部依然沒有地位,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就被排擠到了西海岸並改姓李,在小摩的暗中支持下創立了自己的事業。説實在的,這狗血的情節讓李旭在第一次瞭解到的時候渾身的雞皮疙瘩,果然是現實比小説更離奇?還是這本就是一本小説?説起來,據殘破神格里的信息,異界也有這種狗血劇情,但不能跟地球的情況套啊…總而言之,爺爺這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由自己把因為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而拆分為三個集團的摩財團重組。

七年前的三家頂着摩頭銜的集團,負責英國以及歐洲業務的摩建富,以投行為業務的摩士丹利,以及商行為業務的jp摩,會在百慕大度假區的巖灣酒店召開會議討論合併事宜,他在其中出力不小。

但因為利益分歧太大,加上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座大山,最終無疾而終。這件事給爺爺打擊,僅次於的去世,不過大概也因為這個,他才會在現在認真考慮李旭那些預言的建議。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一座大山,不將這座大山搬開,重建摩財團就是一句空話。但是想要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卻需要不斷嘗試,這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除此之外,因為利益的關係,三個集團不一定會願意合併。與其考慮合併,不如壯大自己,然後併他們。”李旭是這麼説的。當然了,不是一次説完,而是通過各種嘴、提問以及靈機一動,在這幾年裏面,夾雜在普通談話裏,直接的間接的傳達給爺爺。

一句兩句,爺爺可能不會在意,但聽得多了總會思考一二。加上李旭的話語權和信用度,在這幾年裏一點點的不斷增加,甚至還在收穫了第一筆信仰之力後,小小的施展了下暗示術,這才有了現在的談話,正視他的那些零散提議。

然後,李旭就可以從容佈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談這個了。”爺爺這時擺了擺手“另一件事,除了那個猶太佬,我跟澳洲人也見過面了,很有意思的小子。”李旭當不由在心裏呵呵了聲,好吧,魯伯特·默多克只比自己父親大一歲,被你叫做小子也是完全可以的。

“很有能力,也很有魄力,喜歡用談判解決問題,”爺爺繼續説道“我跟他透了一點你所説的,傳媒帝國的構思,他很興趣。”

“哦?”李旭挑了挑眉“那麼您的意思是…”然而爺爺沒有接話,皺眉尋思了片刻才又道:“沒想到默多克不聲不響的,已經收購了那麼多家美國的報紙,那些傳媒集團已經遲鈍到這個地步了?”那是當然的啦。李旭在心裏這麼説了句。美國在80年代可是掀起了併購狂的,他記得一個數據是,80年代初還有300多家各式各樣的媒體,到了20年後只剩七八個大型傳媒集團。

併購狂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里經濟學那天魔解體大法一般的放縱,金融資本因為冷戰而被壓制得受不了等等,這裏就不一一討論,但這個時候的好萊塢卻是史上最虛弱最茫然的時刻。

華納還沒有和時代合併,聯美的《天堂之門》即將上映,米高梅垂垂老矣,迪斯尼的市值只有20億左右。

福克斯撈到了《星球大戰》系列可還是入不敷出,可口可樂無心經營哥倫比亞,環球整體平庸,只有派拉蒙在巴里·迪勒和邁克爾·艾斯納、傑弗瑞·卡森伯格三個人的帶領下還算不錯。

好萊塢的電影人整體上還沒從追尋歐洲文藝範的氛圍裏完全走出來,所以,想要將這未來最大的電影工業基地掌控在手中,現在是最好的下手時機。***前世的時候,在網絡中查找好萊塢的相關信息,總會發現他們好像在有意無意的宣揚一件事,好萊塢一直以來都是部強大而又密的機器,每個齒輪都因為利益而牢牢咬合在一起,可以為了利益做任何事。

除非是那個圈子的人,否則想要進場只會被坑,那幫傢伙連華爾街的錢都敢坑。真的是這嘛?當然不可能,水永遠是在往前動的,形勢永遠是在變化的,2000年的好萊塢運作方式,能拿到連錄像帶都還沒完全普及的1980年來嗎?

1930年的拓荒年代有人敢縱火燒別人的電影膠片來剪除競爭對手,讓他到1980年來燒個試試!至於用所謂的電影拼盤計劃來坑華爾街的錢,哦,説這話的人大概從來不知道,不良證券是怎麼銷售出去的吧。

當然了,你要是開了弱智光環…你開心就好。回到正題上來,80年代初的好萊塢,因為一系列因素,比如經濟不景氣,比如電視業的衝擊,比如大大小小電影公司之間的亂戰等等,製作環境相當的混亂。

再加上美國電影人在這一時期,始終被歐洲的文藝片和新運動牽着鼻子走,直到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三部曲之後才有所好轉,所以遠遠沒法和20年後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那個好萊塢相比。

不過,再怎麼落魄,獨佔的北美電影市場也有30億美元的票房,想調整方向並不困難。所以,還是那句話,要將好萊塢掌控在手中,現在是最好的下手時機。

“掌控一兩家電影公司沒問題,你父親就有華納和派拉蒙的股份,掌控三四家電影公司也可以做到,赫斯特家有一些迪士尼的股份正要出售,”爺爺沉了下後這麼説道“但是想要將八大都收入囊中,恐怕不會有人願意看到。”沒錯,現在好萊塢還是八大製片廠,《天堂之門》還有幾個月才會上映,米高梅還沒有被入絕境,自然也還沒和聯美合併。

“更何況,按你的想法還要整合電視台、報紙、雜誌,動作太大的話,會引太多的目光。”爺爺繼續説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