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未必海闊天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每當遭遇挫折或不幸時,常常有人作“退一步想”的打算,總幻想,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風平靜。可他們卻始終沒有想過,究竟該不該退,應如何退?而導致越退越難,越退越劣,直至在坐致割弱、退以待斃時,才去細思慢想,如何行事這一嚴肅生存話題。

那麼,“退”到底該作何理解?我想,“退”應既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也應可説是一種積極面對現實的辯證思想方法和行動指南,它就像一板陷入兩難悖論的硬幣,任你自去闡釋、剖析。

難道退不是錯麼?譬如時勢劣於我方時,選擇“退”不去以卵擊石地消耗有生力量,退反而有利,這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我們真正選擇退,就一定意味着我們知道如何退?顯然不一定。昔有秋戰國時期,楚國脅迫陳、吳、鄭、許四國與其共同伐晉。面對來勢洶洶的強敵,晉文公藉口當年對楚國先君戰,當“退避三舍”的諾言,退了幾十裏,憑藉天險鎮守,並在與其同盟國聯合作戰下,敢於鬥智鬥勇,終於戰勝了楚軍。可在清朝末年,列強侵犯了中國,而當時的慈禧太后等賣國賊卻一味退讓、妥協,以至將中國淪入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東亞病夫”讓中國人在西方殖民者的手下討生活。為什麼同是退,結果會如此差異之大?這是因為,“退”也是一把雙刃劍,砍別人還是割自己,皆是一個作問題。兵法有云: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全力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在敵強我弱時,理應全力避敵,但不是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和創造有利戰機,而給予反擊。一味退讓、妥協,逃跑只會招致滅亡。以“退”為進,方是當之無愧的劣勢之大成哲學。

又難道退是錯?

“退”是否遇事都言退?不,退是一種懦弱,一種失敗,它會讓人們陷入絕境,使其在落後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試想,愛迪生當初發明電燈,雖歷盡千次失敗而無悔。可若他當初在遭遇失敗時,也退一步想,那麼無形中也就承認電燈只是一個虛幻的構想,就會再無法去付諸實踐而成功了。正因為他堅信自己的行為,堅定不移地努力,毫不退縮地探索前進,才走出了失敗與挫折的陰影,走上了成功與偉大的高台,成為了擁有一千多項發明的世界發明巨匠。孫中山先生終生致力於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若當初先生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追捕、鎮壓下,依附於傳統封建思想的錮、斥責之中,退一步想,革命會發生嗎?革命會勝利嗎?可他沒有這樣想。也正因為先生看到了國家的存亡,國民的生存危機,才毅然身而出,去打破腐朽思想的錮,站立時代的尖,頂着腥風血雨,帶領先進的革命者,去鬥爭,去奮鬥,才最終有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成就出了一番民主、自由的偉業。

“退”本不是錯,但在民族利益、國家興亡的關鍵時刻,我們能輕易言“退”嗎?這就決不能退。縱觀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無數的先進革命者,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大多數人的利益,敢於着敵人的刺刀,拋頭顱,灑熱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和走向新世紀才會成為現實;可同時也有可恥的賣國賊為了一己之利去出賣民族利益,喪權辱國,上世紀小本侵華和現時台灣尚未迴歸大陸就是例證。因此,在當前,還是讓我們先進的、勇敢的思想者、科學者,以及工農商學兵等社會各階層有識之士,去堅定地走向含辛茹苦、奮力拚搏的二十一世紀漫長征途,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最終為整個世界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作出貢獻。所以,對於“退”是錯,是在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面前,只有進才是無愧於天地、民族、人生的正確選擇。

挫折何所俱,進退自遊刃,退一步未必海闊天空。只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樹立正確的目標,堅持再堅持;揚棄錯誤的言行,摒棄加杜絕。那麼才會進退有餘,選擇無悔。

“陣前折戟便思退,海闊天空未可知;兩悖巧思退與進,審視權衡為真知。”——這才是中華國人應有的風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