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艾伯特站起身來,脫下紅披風,擱在椅子上,然後再度坐在沙發的一角。
“笛卡爾誕生於1596年,一生中曾住過幾個歐洲國家。他在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慾望要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
“是的,或多或少。他像蘇格拉底一樣,相信唯有透過理才能獲得確實的知識。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籍的記載,也不能完全信任
官的知覺。”
“柏拉圖也這麼想。他相信確實的知識只能經由理獲得。”
“沒錯。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與笛卡爾在這方面可說是一脈相傳。他們都是典型的理主義者,相信理
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經過廣泛研究後,笛卡爾得到了一個結論:中世紀以來的各哲學並不一定可靠。這和蘇格拉底不全然相信他在雅典廣場所聽到的各家觀點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蘇菲,你能告訴我嗎?”
“那就開始創立自己的哲學呀!”現代的哲學之父“對!笛卡爾於是決定到歐洲各地遊歷,就像當年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雅典與人談話一樣。笛卡爾說,今後他將專心致力尋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內心的智慧與‘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便從軍打仗,也因此有機會客居中歐各地。後來,他在巴黎住了幾年,並在1629年時前往荷蘭,在那兒住了將近二十年,撰寫哲學書籍。1649年時,他應克麗思蒂娜皇后的邀請前往瑞典。然而他在這個他所謂的‘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罹患了肺炎,終於在165o年的冬天與世長辭。”
“這麼說他去世時只有五十四歲。”
“是的,但他死後對哲學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所以說,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價值。在歷經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之後,人們開始覺得有必要將現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學體系。而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系的人正是笛卡爾。在他之後,又有史賓諾莎、萊布尼茲、洛克、柏克萊、休姆和康德等人。”
“你所謂的哲學體系是什麼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從基礎開始創立,企圖為所有重要的哲學問題尋求解釋的哲學。古代有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這幾位偉大的哲學體系創立者。中世紀則有聖多瑪斯努力為亞理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的神學搭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各種有關自然與科學、上帝與人等問題的思
洶湧起伏,新舊雜陳。一直到十七世紀,哲學家們才開始嘗試整理各種新思想,以綜合成一個條理分明的哲學體系。第一位做這種嘗試的人就是笛卡爾。他的努力成為後世各種重要哲學研究課題的先驅。他最
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及
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這兩大問題成為後來一百五十年間哲學家爭論的主要內容。”
“他一定超越了他那個時代。”
“嗯,不過這些問題卻屬於那個時代。在談到如何獲取確實的知識時,當時許多人持一種全然懷疑的論調,認為人應該接受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實。但笛卡爾卻不願如此。他如果接受這個事實,那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了。他的態度就像當年蘇格拉底不肯接受詭辯學派的懷疑論調一樣。在笛卡爾那個時代,新的自然科學已經開始發展出一種方法,以便確地描述自然界的現象。同樣的,笛卡爾也覺得有必要問自己是否有類似的
確方法可以從事哲學的思考。”
“我想我可以理解。”
“但這只是一部分而已。當時新興的物理學也已經提出‘物質的質為何’以及‘哪些因素影響自然界的物理變化’等問題。人們愈來愈傾向對自然採取機械論的觀點。然而,人們愈是用機械論的觀點來看物質世界,
體與靈魂之間有何關係這個問題也就變得愈加重要。在十七世紀以前,人們普遍將靈魂視為某種遍佈於所有生物的‘生命原理’。事實上,靈魂(soul)與
神(spirit)這兩個字原來的意思就是‘氣息’與‘呼
’。這在幾乎所有的歐洲語言中都一樣,亞理斯多德認為靈魂乃是生物體中無所不在的‘生命因素’(lifeprinciple),是不能與
體分離的。因此,他有時說‘植物的靈魂’,有時也說‘動物的靈魂’。一直到十七世紀,哲學家才開始提出靈魂與
體有所區分的論調。原因是他們將所有物質做的東西——包括動物與人的身體——視為一種機械過程。但人的靈魂卻顯然不是這個‘身體機器’的一部分。因此,靈魂又是什麼呢?這時就必須對何以某種‘
神
’的事物可以啟動一部機器這個問題做一個解釋。”
“想起來也真是奇怪。”
“什麼東西很奇怪?”
“我決定要舉起我的手臂,然後,手臂自己就舉起來了。我決定要跑步趕公車,下一秒鐘我的兩腿就像發條一樣跑起來了。有時刻坐在那兒想某件令我傷心的事,突然間我的眼淚就出來了。因此,
體與意識之間一定有某種神秘的關聯。”
“這正是笛卡爾所努力思考的問題。他像柏拉圖一樣,相信‘神’與‘物質’有明顯的不同。但是究竟身體如何影響靈魂或靈魂如何影響身體,柏拉圖還沒有找到答案。”我思故我在“我也沒有。因此我很想知道笛卡爾在這方面的理論。”
“讓我們跟他思想的脈絡走。”艾伯特指著他們兩人中間的茶几上所放的那本書,繼續說道:“在他的《方法論》中,笛卡爾提出哲學家必須使用特定的方法來解決哲學問題。在這方面科學界已經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來…”
“這你已經說過了。”
“笛卡爾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實的,否則我們就不能夠認為它是真的。為了要做到這點,可能必須將一個複雜的問題儘可能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因素。然後我們再從其中最簡單的概念出發。也就是說每一種思想都必須加以‘斟酌與衡量’,就像伽利略主張每一件事物都必須加以測量,而每一件無法測量的事物都必須設法使它可以測量一樣。笛卡爾主張哲學應該從最簡單的到最複雜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個新觀點。最後,我們還必須時時將各種因素加以列舉與控制,以確定沒有遺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獲致一個結論。”
“聽起來幾乎像是數學試考一樣。”
“是的。笛卡爾希望用‘數學方法’來進行哲學的思考。他用一般人證明數學定理的方式來證明哲學上的真理。換句話說,他希望運用我們在計算數字時所有的同一種工具——理
——來解決哲學問題,因為唯有理
才能使我們得到確實的知識,而
官則並非如此確實可靠。我們曾經提過他與柏拉圖相似的地方。柏拉圖也說過數學與數字的比例要比
官的體驗更加確實可靠。”
“可是我們能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哲學問題嗎?”
“我們還是回到笛卡爾的思維好了。他的目標是希望能在生命的本質這個問題上獲得某種確定的答案。他的第一步是主張在一開始時我們應該對每一件事都加以懷疑,因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
“嗯,因為如果地基垮了的話,整棟房子也會倒塌。”
“說得好。笛卡爾並不認為懷疑一切事物是合理的,但他以為從原則上來說懷疑一切事物是可能的。舉個例子,我們在讀了柏拉圖或亞理斯多德的著作後,並不一定會增強我們研究哲學的慾望。這些理論固然可能增進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但並不一定能夠使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笛卡爾認為,在他開始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之前,必須先掙脫前人理論的影響。”
“在興建一棟屬於自己的新房子以前,他想清除房屋地基上的所有舊瓦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