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什麼?大敗?他們有多少人?將領是誰?”濟爾哈朗一聽三千大軍竟是大敗,不由擔心起來,在平原上能將三千後金軍擊敗,明軍起碼也得是己軍三倍以上才能辦到,也就是說明軍起碼得有萬人以上。若這山上、山下兩股明軍上下夾攻,自己豈不危矣。

“他們…他們僅有千人左右。”這話讓薩哈廉實在是有些說不出口,自己三千大軍竟敗給千人,後自己在軍中怕是再也抬不起頭了。

“他們將領卻不知是何人。”濟爾哈朗一聽更吃驚,僅千人?不過濟爾哈朗能做幾人道領,自有其過人之處,如今明軍最厲害的統帥自然是袁崇煥,可要說到最厲害的將領,後金卻已公認,那就是已經三次大敗後金第一勇士莽古爾泰,並最後將其擊殺的吳三桂。所以濟爾哈朗第一想法就是,這支千人隊伍一定是吳三桂,他不相信除了吳三桂,明軍還有如此厲害的將領。若是如此說來,這薩哈廉也並不算窩囊,只是自己這萬餘大軍卻有危險了。濟爾哈朗忙命人召來其餘幾名貝勒,一起商議下步該如何下去。在濟爾哈朗等人心中雖然有些顧忌吳三桂,可畢竟都是領軍打仗之人,若是僅憑其名字就將自己嚇倒,那還不如趁早解甲歸田算了。而且雖三千部眾被擊斃,可自己此時必竟還佔有人數優勢,山上八千明軍,人數雖多,卻不放在濟爾哈朗眼裡,在他看來只需三千人足已將其拖住,其餘九千人便下山與吳三桂決戰,以九千打一千,除非他吳三桂及其部下都是三頭六臂,不然必難逃一敗。濟爾哈朗想到這兒,若自己真的將吳三桂擊敗,自己在後金中地位必然立刻提升許多。想來那多爾袞何德何能,竟能任正白旗旗主,雖說此時還只是代理,可自己若真立下大功,到時那正白旗旗主一位,還不是自己囊中之物。山上後金軍很快便重新整軍,只留下豪格率領三千人繼續牽制滿桂等八千明軍,濟爾哈朗卻率九千後金軍尋路下山,去會吳三桂。

吳三桂早已將後金軍情打探明白,知道後金勢眾,當然不會傻留在山下等後金軍來攻,所以濟爾哈朗率軍趕到山下時,卻只見此次所帶輜重火光四起,以及遍地的後金軍屍體,吳三桂已不見了蹤影。濟爾哈朗好比用盡全身力氣揮出一拳,對手卻不接招,使他一拳打在空氣上,閃得他混身難受。找不到吳三桂,濟爾哈朗也只能下令部下收拾殘局,救治受傷後金士卒。看著被大火燒光的輜重,濟爾哈朗知道此行到椵木衝堡駐防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了,不過若能將山上滿桂收拾掉也是大功一件。眾人忙碌了不到半個時辰,山下已收拾妥當,既然吳三桂已逃,山上的滿桂便是囊中之物,決不容有失。濟爾哈朗又再次命大軍集合,準備上山一鼓作氣將滿桂等八千明軍擊敗。

可就在大軍既將出發時,山上卻又傳來密集的火槍聲,濟爾哈朗大叫不好,定是這吳三桂聲東擊西,已經繞到山上,豪格危險了。忙下令全軍立即上山,支援豪格。山上的戰鬥卻很快結束了。滿桂本就是明軍有數大將,手下士卒也是心訓練,雖說八千對萬五不是敵手,可有了三桂的支援,打這僅三千的後金軍,卻是毫無問題。不到半個時辰便殲滅了山上的後金軍,只有幾百殘部逃下山來會合了濟爾哈朗。等濟爾哈朗率人趕到山上時,卻只能是再次收拾殘局。明軍卻在三桂的接應下安然撤退。此次遭遇戰,明軍共計死傷近三千人,可後金傷亡竟達到五千,更重要的是這萬五後金軍所有輜重全部被燒,讓糧草本就不多的後金軍更是雪上加霜。

沒了糧草的這萬餘後金軍也不敢再去椵木衝堡駐防,只能灰溜溜的回到錦州城外與大軍會合。而滿桂也因折損了力量,不足以支援錦州,全軍回寧遠整軍。不過滿桂對三桂此次救援卻是極為,本來只能是一場大敗的戰局,卻因三桂的到來,轉變為一場勝利。而且滿桂因見識到了三桂及部下強大的戰力,臨走前將大部分糧草支援給了三桂,讓三桂繼續在寧、錦之間機動,尋找戰機,以求打亂後金部署。三桂當然是求之不得,他可不想隨滿桂回寧遠守城,所以讓滿桂代為向正在寧遠城中的父親報了個平安,便又率人呼嘯而去。皇太極得濟爾哈朗戰報,萬五大軍竟敗於萬人明軍手下,死傷五千,輜重全毀,這簡直不可思意,不過聽到有吳三桂參與其中,皇太極卻也只能嘆道:“明軍有此戰將,我後金何時才有出頭之?”卻也不再責怪濟爾哈朗,想來在他眼中濟爾哈朗明顯不是吳三桂對手,最初是莽古爾泰,後來是自己,再後來是努爾哈赤,都在三桂手下吃過虧,這濟爾哈朗敗了也是正常。

不過寧遠援軍既已退去,濟爾哈朗也算是完成了一半任務。皇太極將目光再次轉到主戰場上。金、明雙方在錦州城對峙直到十一月八,後金固山額真博爾晉侍衛、固山額真圖爾格副將,率援兵五萬從瀋陽來到錦州行營,實力大漲的後金軍當夜再次猛攻明錦州城,卻再次被紀用及趙率教率眾抵住,後金未佔到半點便宜。至十一月九,後金軍從出盛京至錦州城下已二十餘。其間: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佈局奇兵打援,不獲。而後金卻因強攻堅城死傷慘重,已有近五萬士卒死傷。國內也因缺糧已是災橫遍野,軍中糧料全是強徵而來,全國上下對此戰已是天怒人怨。可面對錦州堅城及自己內部種種矛盾,皇太極卻也是無力迴天。十,皇太極實是無奈之下,將後金軍分兵為兩部:留代善率兩紅旗及部分來援兵馬計八萬餘人駐錦州城外,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自己同阿及多爾袞、杜度和盛京援兵,共計十五萬左右後金大軍往攻寧遠。

後金大軍剛一開拔,遼東巡撫袁崇煥便已得到消息,指揮明軍全部撤進濠內,命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西面,滿桂率吳襄在東面,餘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備火器,準備戰。

袁崇煥此次固守寧遠,除堅城、利炮外,還布兵列陣城外,同後金騎兵爭鋒。他先遣車營都司李華,率領車營步兵1200人,掘濠以車為營,列火器為守禦。十一,後金軍連夜趕路,終於在黎明時分,出現在寧遠城北崗,於灰山、窟窿山、首山、連山、南海,分為九營,形成對寧遠包圍態勢。皇太極率諸貝勒巡視陣前,見寧遠守備森嚴,並於城前立車陣以抗,他又怕明軍火炮犀利,便命後金軍後撤,退到山崗背側。同時也是在引誘明兵趁他們後撤時發起衝鋒,使之離開自己的陣地,給後金兵創造馳騎縱擊的機會,以便全殲城外明兵。袁崇煥已與後金連戰多次,對後金野戰能力也是極為懼怕,見後金軍撤退時,軍容整齊,旗幟不亂,更不敢輕舉妄動,任後金軍重新紮營,堅壘不動。皇太極見明軍不為所動,因大軍連夜行軍,士卒勞累,卻也不敢強攻,只待休息一,第二再攻打這寧遠城。

第二清晨,未等後金軍攻城,明軍卻出城列陣。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和吳襄等率銳之師萬人,出城東二里結營,前列車隊,背倚城垣,排列槍炮,士氣高漲。皇太極見滿桂軍靠近城垣,己軍難以馳騁縱擊,便命軍隊退依山岡,以觀察明軍動向。明軍卻不為所動,嚴陣待敵。雙方對峙了約一個時辰,皇太極見明軍毫無動靜,看來就是要如此對峙下去,他卻不肯,自己糧草已經不多,而錦州未能取勝,反而被明軍打死打傷幾萬之眾,全軍士氣不振,在這寧遠城下若不能再取得一場勝利,自己這大汗的位置怕是要不保啊。皇太極遂下令全軍馳進掩擊,只是身邊二貝勒阿等大將皆勸其道:“明軍靠城列此車陣,我軍騎威力難以發揮,且城上火炮威力甚大,望大汗三思。”皇太極對於部下的諫止,不但不聽,怒道:“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言畢,皇太極親率兩黃旗為中軍,兩藍、兩白旗分為左右兩翼,嚮明軍馳疾進擊。未等衝到明軍陣前,從城上便以“紅夷大炮”、“木龍虎炮”、“滅虜炮”等火器,齊力攻打,只打得後金大軍死傷無數。二貝勒阿率兩藍旗為左翼,見明軍炮火猛烈,為避免部下傷亡,遂令部下緩步前進。右翼多爾袞的白旗因在錦州城下傷亡近半,所以只是跟在杜度的鑲白旗之後,這杜度卻與阿心思相同,如此以來左右兩翼便落後於中路的皇太極。

城上袁崇煥見城下後金大軍左右兩翼突然慢了下來,只有中路的皇太極竭力衝鋒,遂命城上明軍,只管打擊中路,左右兩路任由他們。可憐皇太極此時雖然為後金大汗,可手中下眾將卻是各有心思,只苦了這兩黃旗的將士,城上各式大炮近百門,齊齊轟在這兩黃旗大軍之上,皇太極率軍未等衝到明軍車隊前,部下已死傷幾千人。待衝到距明軍車隊前百米左右時,總兵滿桂一聲令下,車陣中萬餘明軍,頓時憑靠車陣,開槍擊。後金軍也以弓箭還擊,只是明軍有車陣掩護,後金軍卻在這曠野之上,雖有騎兵小盾,可明軍火槍卻十分厲害,鐵製彈丸經常能穿破皮盾,打到後金官兵,更何況這萬餘明軍中還有吳襄率領的千餘士卒。吳襄可是三桂生父,三桂當然不希望吳襄在戰場上有失,所以將新式長槍也裝備了吳襄部下,吳襄手下這千人也都是吳家子弟兵,訓練刻苦,絲毫不遜於三桂部下。

這千人裝彈、擊一氣呵成,比旁人要快上五、六倍之多,而滿桂在從杏山驛回來後,曾特意到吳襄府上,謝此次三桂的救援之恩,在看到吳襄部下長槍時,更是吃了一驚,只因他在可山驛附近山上與明軍戰時,就曾看到三桂部下用的是這種槍,其擊速度極快,所以這次出戰,他特意將吳襄安排在車陣中央,這千人竟成了明軍主力。面對這種不論程、威力都比以往火槍大上許多的長槍,後金軍更是傷亡慘重,僅吳襄這千人明軍,在這百多米的距離上就殺兩千餘後金軍。只驚得這些後金軍竟不敢從中央突破,只好繞過中間這段距離,從兩側進攻。本來壓力頗大的吳襄,竟成了明軍中最閒的部隊,而兩側隨著後金軍迫近,頓時矢鏃紛飛,明軍也開始有了傷亡。不到片刻,後金軍仗著騎術良,已衝到車陣之下,明軍左側是總兵滿桂,右側為尤世威,兩人面對後金軍幾倍於己的兵力卻死戰不退,中央的明軍除吳襄所部外,也分援兩翼,雙方在各自陣前戰了個旗鼓相當。後金軍兩冀的兩藍旗、兩白旗雖想保存實力,可路途有限,終有趕到的時侯,皇太極見這四旗不聽號令,致使自己兩黃旗在這不到半個時辰中已是損失近五千人,遂怒令四旗從中央突破,務必攻入明軍車陣,將城下這萬餘明軍全部消滅。

這四旗兵力加起來有近十萬人,要是正常情況下,別說此時明軍車陣中央只有吳襄的千人,就是再多上十倍,在後金十萬大軍的衝鋒下,恐怕也只有敗亡的份。可今時不同往,吳襄這千人足當得五千普通明軍,更重要的是後金軍這十萬大軍卻是各有心機,都只希望著別人打頭陣,自己方能減少傷亡,而且這當中還有一個多爾袞。這多爾袞剛一陣前,一見眼前的吳字將旗真是嚇了一跳,以為是吳三桂在此,自從經酒樓密談後,他算是認識了吳三桂,要真是吳三桂在此,別說以吳三桂的計謀自己毫無希望取勝,要是自己真敢進攻,就是身邊這八名護衛,怕是第一時間就會將自己擊斃。所以他差一點打馬逃回本陣。這時身邊一名吳三桂派來的護衛小聲對多爾袞道:“將軍,陣前不是我家少爺…”聽到這話,多爾袞鬆了一口氣,可誰想到那護衛竟又道:“那是我家老爺吳襄…”多爾袞一聽這話差點從馬上摔落下來。老爺那就是少爺的父親,連少爺都那麼厲害,明明把自己賣了,自己還得幫他數錢,那這老爺皆不是更厲害?就算這吳襄真的不如吳三桂,不是自己對手,可自己難道就敢打這個吳襄的主意了?不說把柄在吳三桂之手,就憑吳三桂自身也是有勇有謀,要是知道他父親命喪於自己手裡,那自己還是趁早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算了,省得最後生不如死。

在這種情況下,後金軍真是想勝也難啊!

第十四章轉戰寧遠不知不覺中多爾袞衝擊的速度便慢了下來。阿和杜度以為多爾袞是想保存實力,他們當然不會去當那個冤大頭,也命部下減速。吳襄卻不管許多,眼見後金軍在陣前百餘米的地方竟減慢速度,忙命部下擊,幾輪擊,衝在前面的後金騎兵已倒下一片,後金軍本就不高的士氣更加低。城上袁崇煥也見到城下車陣中央竟面臨十萬後金大軍的衝鋒,忙命城上炮手,全部對準中央後金軍最密集處擊。一時間這十萬大軍在連天的槍炮聲中死傷無數。沒等幾位旗主、貝勒下令撤軍,突聽陣後竟有人大叫:“不好了,明軍勢大,快逃命吧!”隨後各處又有幾人附喝。站在多爾袞身邊的幾名三桂派來的待衛,一聽這聲音,不相視而笑,相處幾年,不用看也知道,特別是最先喊叫之人,那公鴨一般的嗓音,必是與自己同去後金的吳苟。

需知三人成虎,謠言的威力最是巨大,在這幾人的喊叫聲中,後金士卒遲疑了。多爾袞也聽出來喊叫之人正在自己軍中,可再看身邊這幾名三桂派來的待衛,手已經探入懷,注視著自己。多爾袞可是見識過這些待衛手中火銃的威力,知道此時自己若有什麼不妥之處,怕是要立即血濺當場。為了皇太極這個殺母仇人搭上自己這條命,可是不值得。至於臨陣脫逃是個什麼罪名,多爾袞現在可無瑕去想,再說自己上面還有阿、杜度頂著,怕他做甚。恰巧,城上明軍正好一炮打中了後金軍山後大營營房,一時間營中火光四起,不知細的後金軍更加驚慌不已,這下那幾名待衛更有所持,大叫道:“不好,明軍有埋伏,後軍大營已破,再不撤退,怕是難逃一死。”有了如此理由,多爾袞咬牙道:“撤!”說完他卻是已掉轉馬頭,向山後大營撤去。阿、杜度早就想撤,只是沒有理由而已,如今見多爾袞已先行撤退,也忙下令全軍退回大營。這十萬人馬可真是來若龜行,去若閃電,不到一刻鐘已是撤出戰場,而皇太極見到中軍已退,只有自己兩黃旗還在拼命,若再不撤退,等城中明軍出來,怕是自己也要葬身於此,只得狠狠罵了聲:“一群豎子,能擔何大任。”卻也不得不撤軍回營。

此戰從清晨到當晌午,兩軍死傷頗重,後金兵死於炮火之中,明官兵倒於刀箭之下,尤其是皇太極的兩黃旗,幾萬大軍在明軍重點照顧下死傷近半,後金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和第四子瓦克達俱受重傷,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死。明軍車陣則所剩無幾,自總兵滿桂而下,眾明軍將士死戰殺場,滿桂也是身中數箭,從騎被創,尤世威身上輕傷十餘處,坐騎也被後金殺,萬餘大軍,僅餘三千餘人。整個寧遠城外已是橫屍遍野,屍填濠塹。後金此戰沒能討到半點便宜,皇太極回到大營後,第一件事便是遷營至雙樹鋪。這裡實在是太危險了,明軍大炮竟可打到營中,自己就彷彿坐在火籠之上,誰知下一發炮彈會不會落在中軍大營上,自己可不想像父汗努爾哈赤一般死在明軍火炮之下。對帳下這些將軍,皇太極卻是無可奈何,自己手中的本錢此刻已是所剩無幾,兩黃旗傷亡大半,正白旗幾次大戰下來若不是將盛京援軍充實其中,這正白旗早是有名無實,可阿的兩藍旗、代善的兩紅旗,就連杜度的鑲白旗都是傷亡甚小,使得皇太極更加不敢輕舉妄動。至於陣前多爾痛臨陣脫逃一事,多爾袞只是道:“帳下士卒多是盛京新兵,戰場上不叫使喚,我這旗主也是無能為力。”皇太極此時正是用人之際,而且此戰自己命部下衝擊車陣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就算真能將明軍車陣全部擊殺,也不過傷亡明軍萬餘人,自己卻要付出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的代價,得不償失。況且在寧遠城中明軍卻還有五六萬人,因此只是警告了多爾袞幾句,也未深究,便過去了。

此後幾後金軍與明軍在這寧遠城下幾次鋒,明軍雖不佔伏勢,可在城上火炮支援下,也未落敗。兩軍對峙了三,直到十一月十五,皇太極終於認識到,這寧遠比錦州,城池更堅深,兵馬更壯,火炮更猛烈,指揮更高明,尤有袁崇煥坐鎮指揮,滿桂、尤世威等猛將在城外搏擊。自己本無法靠近城池,幾來甚至沒有攻到城下。十六,皇太極終於下令率軍撤離寧遠,退向錦州。見後金軍終於撤走,遼東巡撫袁崇煥欣喜異常。寧遠一戰,明軍背城而陣,憑城用炮,以車營拒敵,以騎兵野戰,終打退敵軍,終於獲勝。遂向當今萬歲奏道: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桂、吳襄之力居多。皇太極攻寧遠不克,又轉攻錦州。他卻不知此時錦州也是不容樂觀。

十四,當他率後金軍在寧遠城下戰之時,錦州的明兵趁後金軍主力西進、勢單力弱之機,突然大開城門,蜂擁衝殺出來,攻向後金大營,代善不防之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死傷千餘人,明軍予敵一定殺傷,稍獲初勝之後,迅即撤退回城。後錦州戰報送到皇太極手裡,他到寧、錦前後、腹背受敵,才不得不迅速從寧遠撤軍。十八,皇太極再次回到錦州城外,命官兵向城舉炮、鳴角,躍馬而前。又令軍士大噪三次,才入營。以後數,後金軍繼續圍困錦州城。白天,以萬騎往來,斷城出入;夜晚,則遍舉薪火,示警干擾。至十一月二十,皇太極一方面圍困錦州,另一方面又再次派人入城勸降,只可惜這次派去的使者連城也沒進去,便被明軍用火銃打了回來。此時明軍已經知道了寧遠安全無恙,更加堅定了守衛錦州的決心。皇太極見勸降無效,準備向錦州城發起總攻。後金軍列八旗梯牌,陳火器攻具,相視四周形勢,以備明戰。

二十一,凌晨,皇太極設大營於城東南二里的教場,兩黃旗已傷亡大半,不能再做主力,遂命代善率兩紅旗數萬官兵攻打錦州城南隅,卯刻進兵,辰刻攻城,頂冒挨牌,蜂擁以戰。其他三面,分由阿、杜度、多爾袞列軍佯攻,牽制明兵。明軍城上分員把守,趙率教見城南敵軍勢大,親自登城率部禦敵。城上用火炮、火罐與矢石下擊,後金軍死傷眾多。後金兵冒死運車梯,強渡城濠。濠深且寬,不得渡過,擁擠濠外,遭炮轟擊,紛紛倒斃,屍積如山。皇太極無視軍兵慘死,力督攻城,必奪城。雙方戰至午時,後金兵傷亡更勝於前次攻擊錦州。明軍憑藉堅城深濠,從城上發火器,後金兵無法靠近城牆。傍晚,經過一天戰,皇太極見明軍憑依高城深塹,火力強大,氣候寒冷,士氣低落,攻城不下,只能撤軍回營。一戰,代善帳下兩紅旗傷亡近兩萬之眾,夜間,寒風之下後金帳蓬不足,傷兵只能圍坐在火堆旁取暖,大軍糧草、傷藥都已見底,傷兵得不到救援,只能不斷哀號,整座大營死氣沉沉。中軍大營中,皇太極、代善、阿、多爾袞等後金將領齊聚於此,商議明該如何。

首先開口道:“大汗,如今我軍傷亡慘重,此次出征共計二十五萬人左右,先是路上便遭伏擊,包括四貝勒莽古爾泰在內共有近萬人遇伏身亡。後在這錦州城下,正白旗帳下幾萬士卒所剩無幾,在寧遠,兩黃旗傷亡大半,今兩紅旗又傷亡兩萬餘人,到現在全軍已損失七八萬之多,且下面士卒多為單衣,天氣又漸漸寒冷,不利於我軍作戰,糧草、醫藥也供應不上,就仗還如何打下去,不如儘早撤軍,待來年暖花開之際,再與明軍決戰。”阿的一番話得到下面大多數後金將領的贊同,的確如此,這阿還是顧及了後金的臉面,只說了自己的傷亡,沒有說明軍傷亡,這一月多來,後金傷亡七八萬人,可明軍呢?傷亡不過兩萬人左右,這叫這些從來不把明軍放在眼裡的後金將領如何面對,這仗是真的打不下去了。皇太極坐在上面卻不開口。坐在另一側的代善卻坐不住了,道:“難道我幾萬將士就白白犧牲了嗎?今年大災,我軍缺糧,國內卻更是缺食,我們若是不能打下明軍一兩座大城,得不到糧草,全國百姓如何能度過今年寒冬?”兩紅旗將領見代善一力主戰,自然為他是從。兩位貝勒爺就戰與不戰爭論不休,雙方各自將領自然更是槍舌箭,自是不服。杜度、多爾袞等一些勢單力薄之人只是一言不發,算是中間派。眾人一直吵到‮夜午‬時分,也沒有結論。皇太極坐在上面一直低頭不語,既不應允,也不反對,任憑下面吵翻了天。多爾袞心思快捷,很快便想到其中奧妙,這阿之所要撤軍,什麼大軍損失慘重、天氣寒冷、軍中缺食固然是原因之一,可更重要的卻是到目前為止他的兩藍旗還未遇大的損失,兩黃、兩紅、兩白六旗都有損傷,若明再戰,他的兩藍旗必是主力無疑,一戰下來,就算不像今一般損失大半,也會傷筋動骨,損失慘重,他當然不願看到。

而代善主戰,卻是因為今傷亡慘重,如就此回到盛京,他的實力不如阿,地位必然下降,所以只有主戰,讓阿與明軍再打上一場,雙方勢力才能相等。至於皇太極則更是老謀深算,在他心中怕是早有定計,這阿若是不損失一些,回到盛京何人才能治得住他?至於到現在也不說其意圖,卻是在離間代善、阿兩人,只要這兩人真能為此事翻了臉,互相牽制之下,他這大汗的位置就算是穩了。不過眼見代善、阿兩人爭論這麼久,雖然皇太極的目的達到了,可事到如今反而不好開口,不然必然得罪阿。多爾袞想明白了這些,站起來道:“大汗,屬下認為大貝勒爺說得在理,若不能攻下明軍幾座城池,我等回國也無法面對緊衣縮食而支援我等的百姓,更對不起戰死的將士,而且我們若此虎頭蛇尾的撤了回去,後如何面對大明?伏首稱臣嗎?”皇太極聽到面微笑,在座的這些後金將領那個也不是易與之輩,一見皇太極的表情,便知這多爾袞又是棋勝一著,得了皇太極的歡心,那些中間派再也坐不住板登,紛紛向皇太極建議,明定要與明軍決一死戰,不勝誓不還朝。就連原本支持阿的部分將領也掉轉風向,轉而支持力戰明軍。

只氣得阿鐵青,狠狠的看著代善和多爾痛等人,卻又是無可奈何。皇太極見堂下眾人已紛紛表態,而且又是主戰佔大多數,終於一拍桌子,下面頓時一片寂靜,皇太極這才開口道:“好,眾將不虧是我女真英雄,既然眾將都同意與明軍血戰到底,那明便與明軍決戰,務必將這錦州城拿下,以顯我後金威武。”堂下眾人齊聲應命。阿也不敢再說什麼,只能點頭稱是。第二清晨,後金大軍在錦州城前列好戰陣,只待一聲令下,便將衝向戰場。十一月的遼東已是初冬時節,天空中雲層如積絮一般,看來今年的第一場雪已為時不遠。

錦州城中的明軍也做好了準備,城牆上滾石、檑木堆得老高,牆垛邊一字擺開百餘口大鍋,鍋下烈火雄雄,鍋中熱油滾沸,明軍更是手持火銃,嚴陣以待。皇太極騎著心愛的大青馬,立於汗旗之下,遠眺這錦州城雄居於這平原之上,彷彿一隻人的巨獸,不知又將有多少女真兒女葬身於此。可他知道,如不能在這場大雪之前奪下錦州城,僅著單衣的後金士卒更加不是明軍敵手。皇太極見時間已經差不多了,命身邊親兵揮動令旗,只見陣前十餘萬後金騎兵、步卒,彷彿一股股洪衝向堅若磐石的錦州城。此次攻城阿的兩藍旗當然是絕對主力,繼續主攻錦州南城,其餘幾路人馬各攻東西北三城,引明軍注意力,以做掩護。

錦州南城昨在代善兩紅旗的攻擊下已是殘破不堪,若不是城內軍民,昨連夜搶修,怕是連後金第一輪攻擊也不下去。趙率教心知今後金軍若要攻城,這南城必是首選,所以城中滾石檑木等守城之物大多被集中於此,城中僅剩兩萬餘守卒有七成就在這南城之上。雙方可謂是知己知彼,也都沒有什麼新意,明軍依舊是大炮火槍為主,後金軍則是長箭相對,兩方從清晨戰至正午,俱是死傷慘重,士卒也是勞累不堪。阿此時已是打出火氣,眼見帳下幾萬士卒在這南牆之上撞得頭破血,死傷一萬有餘,若是不能將這錦州城拿下來,如何對得起死去的戰士。更何況既然已經落入了皇太極的陰謀,實力大損,就算回了盛京也不會好過,莫不如孤注一擲,全力攻打錦州,若自己真能將這錦州打下,看那皇太極和代善還有何話可說,到那時自己便是後金的英雄,不怕各方勢力不爭相來投。而此時的明軍更不好過,本來後金就是明軍的幾倍,前幾次攻城只是後金軍眾將不能齊心協力,加之城池堅固,才擋住了後金的進攻,可自昨被代善率人強攻,這南城牆已是搖搖墜,今半天下來城上滾石擂木所剩無幾,更重要的是城中火藥也是不多,明軍手中火槍已不敢隨意擊,等火藥、彈丸用盡一刻,手中這些火槍還不如燒火好用。

兩軍都顧不得用飯,幾萬大軍就在這錦州城下展開生死較量。明軍畢竟人少,漸漸已不是後金對手,城上大炮、火槍也稀疏起來。阿一見明軍已沒有初時銳氣,實力大減,忙命身邊三千親衛也加入進攻當中,期望著這三千親衛成為壓倒明軍的最後一稻草。城上趙率教率將士經過連苦戰,早已是疲憊不堪,後金軍又多了三千最銳的騎兵,一時間士氣大漲,眼看既將攻上錦州南城。正在這時,位於中軍大帳的皇太極突聽哨探來報,從寧遠方面竟有一支兩萬餘人的騎兵正向此處趕來,距此只有五十餘里,不到一個時辰的路程。

皇太極心中一驚,暗道:該來的還是來了。皇太極早料到寧遠明軍必不能眼見後金近二十萬大軍攻打錦州,早晚必派援軍,只是沒料到他們來得如此不是時侯。若是再晚來一個時辰,阿必能率人攻下這錦州城,可此時雖然錦州南城已是搖搖墜,就算能趕在明軍援軍到來之前攻下錦州,也必然將面對錦州城中近兩萬明軍及十餘萬百姓的拼死抵抗,到時以疲憊之師面對兩萬明軍和城中軍民的前後夾擊,就算最後得勝也只能是慘勝。自己手中本錢本就不多,除去此次隨自己征戰的二十餘萬八旗軍,國內剩下的不過五六萬士卒,大明卻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隨時都能再派出幾十萬的軍隊,就算是幾十萬只綿羊,也足以將後金頂得天翻地覆。今拿下錦州,雖將成為自己畢生遺憾,不過削弱阿實力的目的已經達到,相信回到盛京,只要給自己三年時間,必能使後金煥然一新,到時再來報仇也還不遲。為防止被明軍前後夾擊,皇太極終於還是下令,停止攻城,全軍整隊敵,若是能將這兩萬餘大明援軍滅,也未常不是件樂事。阿雖有千般不願,卻不敢違抗汗令,眼看著自己既將成功,可沒了其餘後金士卒的掩護,他還沒有盲目到以為憑自己幾萬人馬便可攻下錦州這座堅場面,只能氣急敗壞的撤軍回營。

後金大軍本有二十幾萬人馬,可此時能夠列陣敵的卻只有十幾萬人,為了防止城中明軍出城支援,皇太極命阿率兩藍旗、杜度率鑲白旗圍城,又令損失最大的多爾袞率正白旗守住大營,他則親率兩黃旗和代善的兩紅旗在明軍援軍來的路上列陣,準備一鼓作氣將這兩萬明軍一網打盡。後金大軍整軍完畢,靜靜的站在距錦州城五里左右的一處小*平原上,只等明軍到來。錦州城中的明軍終於有時間了口氣,城上趙率教一看城下後金軍的陣勢,便知必是寧遠方向來了援軍,才迫使後金撤軍,可他卻不敢大意,關外明軍總共不過九萬餘人,除去錦州三萬,寧遠共有六萬左右,前次後金軍攻打寧遠,寧遠雖說取得了勝利,可損失也是不小,死傷有兩萬人左右,此次寧遠派來援兵,除去傷員和守城士卒,按趙率教估計也就在兩萬左右,可卻要面對後金兩黃、兩紅四旗六七萬人,如何能是敵手。(沒想到被推存了,一下子能進周點榜五十名左右,幸福來得突然,再傳一章以謝各位,晚上六點還有一章。)趙率教顧不得休息,招來手下眾將,詢問傷亡情況,經過兩天的攻防戰,城中兩萬餘人又有萬餘傷亡,剩下的萬餘士卒也是個個掛彩,身心俱疲。十萬支援百姓中也有萬人死傷在後金矢之下。趙率教雖知手下士卒不易,可形勢卻不容他心軟。只能在這僅剩的萬餘士卒中再出五千較好明軍,組成突擊隊,準備支援城外的兩萬援軍。

時間在眾人的煎熬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皇太極終於看到遠處一片塵土揚,明軍兩萬援軍終於到了。此次來援的兩萬明軍,領軍的正是滿桂,副將則是在寧遠城下有上佳表現的吳襄。雖然前軍哨探早已探明後金軍六萬大軍就在錦州城下等著自己,可開弓沒有回頭箭,眾人奉命支援錦州,連錦州城都沒看到,這灰溜溜的回了,就是軍令如山這一條,也足以將眾人砍上一百回。更何況後金大軍會讓眾人如此安逸的回去嗎?與其如此窩囊的死去,還不如與後金在錦州城下與後金決一死戰,自己不好過,也得讓後金扒層皮,讓他們知道大明不容輕侮。兩軍在相距兩裡左右的地方對峙。整個戰場上除了戰馬的嘶鳴聲,近十萬大軍竟無一人出聲。

天空鉛灰的雲層越來越厚,終於一片細碎的雪花飄落下來,晶瑩剔透的雪花使得這蕭冷的戰場更添幾分寒意。雪花落在皇太極的臉上,他只覺臉上一涼,抬手一摸,卻不料神緊繃的後金戰士以為皇太極下令攻擊,也不知是誰最先喊出的衝鋒口號,剎那間,只聽得“殺啊!衝啊!”的聲音一高過一,衝鋒的號角也被吹響,六萬後金騎分左中右三隊衝向明軍。明軍主帥滿桂明知此次是九死一生,卻是毫不退縮,指揮鎮定,命吳襄率其部下千人一字排開,後面由他親率萬餘步軍為後隊,左右兩翼各有將領分率五千騎兵掩護中軍。眼見後金大軍人多勢眾,錦州城上趙率教見援軍勢單力薄,遂命城上各式火炮齊開,支援兩萬明軍。幾十門程較遠的紅衣大炮炮彈準確的落在正在衝鋒的六萬後金大軍中,頓時後金大軍人仰馬翻,死傷近千。可皇太極、代善等人卻視若不見,後金大軍也無人退縮半步,繼續衝向明軍陣營。

吳襄站在明軍陣營最前面,眼看後金軍距自己不過兩百米左右,終於下令道:“準備、瞄準…”後金軍又向前疾衝二三十米,已經到了長槍的有效程內。

擊…”千條火槍如火蛇一般,吐出要人命的子彈。衝在最前面的後金騎兵又是傷亡一片,倒下的後金士卒馬上被後面的往同袍踏成一片泥,可此時卻無人有瑕為其傷,若不能衝到明軍陣前,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就是自己。後金大軍越來越近,吳襄命道:“所有人自由擊。”說完他也從懷中取出三桂送於他的兩隻短銃,準備與後金軍決一死戰。這千餘人兩排槍過後,雖然打死打傷後金軍兩千有餘,可後金騎兵也已衝到明軍陣前不足百米,他們取出了強弓勁弩,予以還擊。

滿桂見吳襄及其手下在這平原中毫無掩身之地,在後金軍的騎之下只能成為活靶子,馬上命後隊盾牌手上前掩護吳襄等人,吳襄等人則隱藏在盾牌手身後,繼續用手中利器打擊敵人。後金大軍幾萬只箭矢彷彿一片烏雲落嚮明軍陣營,只聽得叮叮噹噹響成一片,雖有盾牌手掩護可還是有幾百明軍傷亡。明軍則同樣以箭矢、火統還擊,雙方各有損傷。後金軍在付出近五千人的代價後終於衝到了明軍陣前,滿桂立即令長槍手上前,刀盾手後退,以接後金騎軍的衝撞。中軍中三千長槍手手持兩米五左右的長槍,喊著口號,分成五排站到了最前列。將長槍尾端向地面狠狠一砸,在這堅硬的地面上砸出一個小坑,長槍手便將長槍尾端抵在坑中,他們緊緊抓住槍桿,便槍身呈30度角,斜指前方,在明軍陣前樹起一道荊棘。後金前鋒五百餘人已經衝到明軍陣前,本來不及停馬,也許他們本就沒想過要停馬,連人帶馬撞在了明軍陣上,撞得是頭破血。可是後面後金軍卻踏著同伴的屍體繼續衝鋒,僅有三千人的長槍陣,抵擋不住後金萬餘騎兵的衝鋒,卻同樣沒有一人後退,一名長槍兵長槍將後金騎兵連人帶馬串成一串,可後面的騎兵馬上跟了上來,面以踏向自己的馬蹄,他沒有退縮,而是起了膛,視死如歸。

很快明軍長槍陣便被衝破陣形,三千長槍手,活下來的不到千人,可他們也用手中的長槍,和自己的生命為同伴爭取了機會,不但殺傷三千後金軍,同時將原本疾馳而來的後金軍阻在了陣外。雖然以步兵對騎兵基本上沒有勝算,但相對來說對付停下來的騎兵總比對付衝鋒起來的騎兵好上十倍。長槍隊陣形一亂,後面的刀盾手馬上頂上,施展起地趟刀法,專砍馬腿。而吳襄已經從長槍隊身後又撤到了刀盾兵後面繼續用手中火槍收割後金軍的生命。這時左右兩翼的後金軍也衝殺上來,一萬後金軍對上五千明軍,雖然雙方都是騎兵,可明軍卻遠遠不是後金軍對手,形勢甚至還不比中軍,已經是節節敗退,看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後金軍便會衝破明軍兩翼,對明軍中軍全面包圍。

眼看已經必死之局,滿桂卻毫不氣餒,雖然明軍已經死傷四千餘人,便也拼殺了後金軍萬人以上,這其中吳襄的火槍隊卻是立了大功,萬人中他及手下起碼包辦了六成以上。後金大軍也早恨透了只會打冷槍的吳襄等人,可卻又拿他沒有辦法,吳襄等火槍手永遠只是躲在其他明軍身後,讓後金軍有力卻無處使,看來若不能將其他明軍全部殲滅,想要與這伴小人決戰是不可能了。

第十五章後金大營錦州城中的趙率教看到城外明軍勢危,想要出城相援,卻發現在城外四道城門外都有近萬後金士卒把守,怕是沒等自己這五千餘人出城便會被後金軍成刺蝟,所以也只有在城中徒自哀嘆。雙方從開戰到現在不過一個時辰,後金軍憑藉強大攻勢,不計傷亡,已經成功包圍了這僅剩萬人左右的明軍,皇太極連來鐵青的臉終於出一點笑容。

就在後金上下都以為此將已經是穩勝券時,意外又發生了。只見位於山後的後金大營突然如炸營一般,喊殺場直衝雲霄,沒等皇太極反應過來,又見大營位置濃煙滾滾。只恨得皇太極差點咬斷銀牙,好不容易將要來一場勝利,卻又突發險情。要知道此次後金征戰本就糧草不多,剩下的糧草將夠大軍回國。皇太極原本打算今與明軍決一死戰,如能攻下錦州當然好,奪得城中糧草以為軍糧,若今打不下錦州,卻也只有連夜撤退一途,不然沒了糧草的大軍如何還能繼續征戰。可現在錦州城依然屹立於眼前,自己僅剩的軍糧全在大營之中,若大營被毀,就算能被包圍的這萬餘明軍全部殘滅,將來回程中,既無糧草,又無厚衣的十餘萬大軍,不知要被凍死、餓死多少,得不償失啊。

皇太極雖有心殲滅眼前這萬餘明軍,可他也知道如何保住大營中的糧草更加重要。代善對這一切也知之甚詳,看大營起火,心中也是著急,來到皇太極身邊道:“大汗,大營危矣,應速派援軍!”皇太極點點頭,眼看到手的勝利果實卻不得不放棄,這叫他如何甘心,不過他還有一定僥倖心裡。他不相信,這在關外,明軍還能有多少人馬來援,眼前這兩萬人怕已經是極限了,再說大營還有多爾袞的正白旗近萬人和幾千輜重兵守衛,就算袁崇煥將寧遠城剩下的兩萬明軍派來,也能抵擋一陣。最後他終於捨不得既將到手的勝利,命代善率正紅旗萬餘人馬立既回援大營,同時傳令阿,派部分士卒回援,他則率兩黃旗及鑲紅旗共計四萬餘人繼續圍攻明軍,誓要將這股明軍一網打盡。代善得令後,馬上掉戰場上的萬餘正紅旗將士,明軍卻因此得到了一絲息的機會,不過明軍此時已僅有不到萬人,在四萬後金騎兵的包圍中,決無幸理。

代善很快整軍來到錦州城下,會合了阿派來的五千援兵,一萬五千騎兵浩浩蕩蕩開往山後的後金大營。可剛走沒多遠,還沒到山頭附近,卻見從山後衝出一支人馬,雖然雙方相距還有幾百米,對方也沒有打出將旗,可憑其衣著打扮,代善還是認出了這隊人馬竟是後金軍。代善心中一驚,沒想到明軍真有如此實力?竟在這短短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內,將多爾袞近萬正白旗士卒及幾千輜重兵打得落慌而逃。代善也不敢輕舉妄動,忙令萬五大軍原地止步,不到一刻鐘,這隊潰兵已經來到代善大軍眼前。領頭的正是多爾袞,他此時卻是一副狼狽,頭上鐵盔早不知丟到那裡去了,身上甲冑也是破爛不堪,上面還有幾道刀痕清晰可見。代善雖然對多爾袞沒有什麼好印象,不過此時卻也無瑕飢諷於他,大聲問道:“前方到底發生何事?”多爾袞驅馬一直衝到代善面前,才勒住馬韁,停下馬來,氣,斷斷續續的回道:“明…明軍…襲營!”代善一聽,果然不出所料,心中卻擔心糧草,追問道:“敵軍有多少人?何人領軍?糧草可還無恙?”多爾袞聽聞此言,渾身都是一抖,彷彿剛才見了什麼可怕的東西,心中不想回憶起來。直到代善又追問了一遍,多爾袞才答道:“來人,來人有五千之眾…”一聽來人只有五千人,代善鬆了口氣,可多爾袞隨後接著道:“領軍的卻是那吳三桂!”

“什麼?吳三桂?怎麼是他?”代善一聽“吳三桂”這三個字雖不至於像多爾袞一般渾身發抖,可也覺頭痛。這個吳三桂自寧遠出名以來,僅僅不到一年時間,直接、間接死在他及其部下手中的後金官兵上至大汗努爾哈赤、貝勒莽古爾泰,下至普通士卒,已經有幾千之眾,已經與寧遠大戰前,後金傷亡人數的總和還要多。後金官兵已經送了吳三桂一個響亮的稱號…魔狼,形容他彷彿有種魔力一般,後金軍中無論誰碰上他決無好下場,又說他像狼一樣,隱忍、兇殘,平時你找不到他,可一到關鍵時刻他就會帶著他的狼群出現。莫非這個吳三桂真的是後金剋星?而此時他們口中的魔狼吳三桂卻正帶著其百名親衛和近千明軍士卒騎著高頭大馬,站在原本屬於後金的大營上,其身後還有四千多打扮各異的壯漢,與三桂手下一樣手持新式火槍,站立於山崗之上,打量著這後金大營。

更不可思意的是,在這本來應是戰火硝煙的戰場上,竟還有五千多普通百姓,雖然個個衣裳不整,面黃飢瘦,可臉上卻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正忙著搬運後金大營的金銀糧草等物,那怕就是營中一個小小的湯匙也不放過。三桂坐在馬上眼見這些普通百姓如同過年一般,興奮不已,他心中也是一陣喜悅,總算沒有辜負這些百姓對自己的厚望。至於三桂如何到了這裡,他身後那四千壯漢是何來歷卻是別有因由。三桂率部下自在杏山驛附近救了滿桂等人後,便與滿桂分手,又率人回到錦州附近,以待戰機。沒想到,皇太極卻因久攻錦州不下,竟率大軍轉攻寧遠。

三桂得知此信後,卻是大為放心,寧遠不僅軍卒是錦州一倍,且大炮更勝錦州,火器也十分充足,更有袁崇煥親自坐陣,後金軍在錦州前都沒能討得好去,去了寧遠只能是自討苦吃。錦州只留有代善的兩紅旗負責圍城,此地既無戰事,寧遠又無擔憂,三桂乾脆率人尋路北上,想要打擊後金的小部隊,沒想到此去百里左右,卻是連一個後金士卒也沒看到,反倒是大軍回程到杜家屯時,引出了幾百名躲在路邊深山中的大明百姓。這些百姓都是聽從了明軍號令,從村中準備撤往錦州城的,可拖老扶幼速度太慢,被後金大軍趕了上來,無奈只好躲入了深山,希望等後金大軍撤去再重建家園。這些人在山中躲了半個多月,帶的乾糧已經吃光,幾天來只能靠在山中採些野菜充飢,可天氣越來越冷,再在山中呆下去,怕是要被凍死山上。他們只好又來到大路邊,準備看看形勢,最好是能撤回大明城中。

沒想到卻遇到了三桂這支騎兵。百姓此時一見明軍真是尤如見了親人般,跪在大跪兩側,痛哭涕,只希望這支明軍能發發善心,救助自己,免得死於荒野。三桂勒住戰馬,跳下馬來,一位已經是花甲之年的老人走了出來,來到三桂面前道:“軍爺,行行好,給我們點糧食吧,只要一點就行…”三桂伸手將馬上乾糧取出,給老人,道:“大爺,你們是從什麼地方過來的?怎麼會在這裡?”那老者顫抖的接過乾糧,老淚縱橫,原本只是報著萬分之一的希望才走出深山,沒想到竟真的遇到了自己的軍隊,聽吳三桂問話,哽咽著道:“老漢姓謝,本居住在塔山鋪附近,聽說後金賊酋來了,我們附近幾個村的都出來逃難,想到錦州城避難,沒想到半路看到後金賊酋,只好躲進山裡。”三桂看到這些衣裳襤褸,面黃飢瘦的大明百姓,心中一痛,他們為了不讓後金大軍得到一粒糧食,毀家出逃,最後卻只能躲入深山,命難保,衣食堪憂。謝老漢說完,拿著乾糧卻不吃,而是將乾糧遞給身邊一個年青的婦人,道:“小翠,快拿著給孩子們分分。”那叫小翠的婦人卻沒接乾糧,而是道:“爹,你都三天沒吃東西了,你先吃吧。”

“胡說,我這把老骨頭都入土半截了,孩子才是咱的希望,只要孩子沒事,我就是死了也瞑目了。”老頭一番話只說得三桂心中難受無比,含淚道:“大爺,你放心,只要有我們一天,就必定保著各位無事。”後面千餘士卒也早已下馬,聽了這話心中難過,看到這些可憐的百姓,難免會想到自己家中的父母兒,將心比心,同是大明百姓,如何能不心生同情。沒人下令,這千餘士卒卻紛紛取出本已不多的乾糧,到這些百姓手中,沒想到這些百姓卻後退幾步不接乾糧。三桂心中不解,看著老頭,問道:“大爺,這是為何?”那老頭道:“軍爺,我們只是些普通百姓,吃得再飽也不能上戰場殺那些後金賊酋,只要給我們點吃的,不讓這些孩子餓壞就行,他們是我們最後的希望了,我們這些大人在這山中找點東西也餓不死,只盼軍爺們吃得飽飽的,上戰場多殺幾個賊兵,早將他們趕回老家,我們就高興了。”三桂沒想到這些已經餓得連走路都費力的百姓卻如此大義,雙手緊緊抓住大爺的手,雙眼含淚,卻說不出話來,過了半晌,三桂才強忍動的心情,道:“大爺,我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身為大明的軍人,上不能保護大明彊土,下不能保護大明百姓,還要我等何用?大爺,你叫老鄉們先吃點,然後跟我們一起上路回錦州。”謝老漢等人對此當然是求之不得,在三桂等人反覆勸導下,這幾百名百姓才吃了些乾糧,跟隨三桂一同上路。好在三桂等人都是一人雙馬,這些百姓長年生活在關外,基本上人人都會騎馬,大軍速度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不過既然在這裡遇到了這些百姓,那山中定然還有逃難至此的大明百姓。三桂不忍這些百姓在這荒山野嶺中忍飢挨餓,便派出兩隻小旗,沿路來回巡查,務必要將這些逃難百姓集中到一起,以便救援。三桂帶著謝老漢等人第二天便回到錦州城東南方的松山堡山上隱蔽起來,錦州城外尚有幾萬後金士卒圍城,想要進城是不可能了,而三桂等人所帶糧草本就不多,加之第二天,派出去的兩隻小旗有士卒又帶回兩百餘名百姓,而且聽這些百姓說,還有近萬名大明百姓躲在山中,兩隻小旗已經進山去找了,想來過幾天就會回來。到時千餘軍卒,再加上近萬百姓,現在的這些糧食就算全軍只喝稀粥,怕是也撐不到三天。為此三桂忙親兵快馬加鞭返回中後所聯繫叔父吳迪,請他派船運糧到松山堡附近海上接應自己。三天後,兩支小旗竟陸繼帶回萬餘大明百姓,雖然其中老弱病殘居多,可也有幾千壯漢,大家在山上勉強撐了兩天,喝了兩天稀飯,可到了第三天三桂已經是一粒米也沒有了,就是想喝粥都不可能了,真是愁煞了三桂。

正在三桂犯愁之際,當派去求援的親兵竟帶了二百名壯漢回來,只見這二百壯漢個個膀大圓,古銅的臉寵一看就是長年經歷風霜曬,肩上還扛著只袋子。領頭的卻是三桂的族兄吳力。這吳力長三桂十歲,早在幾年前便隨吳迪經商,現在已是吳迪手下得力干將,這二百壯漢也是吳迪船上水手。三桂一見吳力心已放下大半,果然吳力及這二百壯漢肩上扛的正是糧食,這幾千斤糧食可是解了燃眉之急,足以讓這萬餘百姓好好吃上幾頓飽飯。吳力又告訴三桂,叔父吳迪得到消息後,率十艘大船連夜趕路,按照三桂的吩咐,船上還載著近二百萬斤白米和同樣份量的草料,此時就停在不遠的海上,並問三桂道:“三桂,叔父帶來的糧食足夠了,不知你是打算繼續在此駐守,還是將這萬餘百姓運回到中後所安置?”三桂想了想,卻沒有馬上答覆,此時後金大軍雖然去攻寧遠,可錦州之圍仍然未解,自己當然不能就此離去,倒是這些百姓,如果回到中後所,自己的冰凌山莊又可以擴大幾分。不過他也知道強扭的瓜不甜,他讓吳力等這些百姓吃完飯,由他們自己決定。吃過飯後,三桂將情況一說,這些百姓真是喜出往外,他們從來沒敢想此次竟還能活下來,而且竟還有機會回到大明的領土。這些百姓商量了一會,最後還是派三桂最初遇到的謝老漢代表大家上前答話道:“軍爺,小的們也想為我大明盡分力,可我們這些人大多都是老弱病殘,怕是不但幫不上忙反而拖累大人,因此我們商量著,我們這些老的小的就隨大人先走,那些年青人卻還想跟隨大人盡一分力。”老者說完,周圍的年青人已是紛紛叫嚷著:“大人,讓我們留下吧。”

“是啊軍爺,只要老人孩子安全了,我們就是死在這裡也瞑目了。”

“就是,那些後金狗拼死一個夠本,殺兩個就賺一個。”三桂正愁自己勢單力薄,雖然人少有人少的好處,可此時後金大軍不再分兵行動,自己這千餘人實在是啃不動那些動輒上萬的後金騎兵,而這些長年居於關外的漢子,只要給他們一把刀就馬上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士,就連那些女人也沒有不會騎馬箭的。遂含笑點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便留下吧。”這些百姓一聽可以打後金,個個興高采烈,最後留下近五千青壯男女,其餘五千老幼隨吳力返回海邊,準備乘大船直下蛇務山。

眾人走後,三桂從手下出一支小旗統領這五千人,準備在後與後金戰場爭雄。沒想到剛過一個時辰,負責送人的吳力竟又回來了,而且同時帶回四千多裝備了長槍的壯漢。一問才道,原來吳力帶回五千餘人,雖有十支大船,可也乘坐不下。船上的水手一聽三桂要繼續留在這裡打金狗,個個磨拳擦掌,紛紛向吳迪請命,要求下船打仗。吳迪本來正為這五千餘百姓犯愁,一聽此話,暗道:正好,這些水手隨自己長年奔於海上,各式海盜也沒少見,三桂發明了新式長槍後馬上給自己送來一百隻,以後又陸繼送來幾千只,已經將這些水手全部裝備上,一些小頭目不僅有長槍,以前三桂送來的火銃也別在間,自從有了這些新式裝備後,著實打了幾場大勝仗,如今附近一帶海域已經是吳迪的天下,再沒人敢來打秋風。有這些水水幫三桂自己更加放心,而且他們下了船,這五千百姓也就有地方安置了。最後各船除必要水手外,其餘水手由吳力率領來找三桂,因不知這仗還要打多久,所以將船上共四百萬斤糧草也般了下來,此時正堆放在岸邊。

三桂聽到此處,真是好比睡覺有人送來枕頭,正愁實力不足,這不,馬上有人送來人馬,四千裝備了新式長槍,並久經戰場的卒,足頂得上後金一萬兵馬,這下子終於可以與後金大軍打上一場了。三桂帶人糧草運到山上後,便帶著這萬餘人便在這山上安營紮寨,以待時機。沒幾,下山的哨探便帶回消息,皇太極率領十幾萬大軍在寧遠城前慘敗而歸,損失慘重,如今已經在返回錦州的途中,估計今晚便可到達城下。三桂估計,這皇太極在寧遠城沒計到便宜,必不甘心就此撤退,想來明錦州城下必有一場戰,遂命人馬上埋鍋造飯,連夜行軍,直奔錦州,希望可以幫得上忙。

為了不打草驚蛇,眾人吃過飯後又休息了兩個時辰,好在今天夜裡天空陰雲密佈,雪前天氣並不寒冷,就連只穿了件夾衣的幾千百姓也不覺得如何,直到‮夜午‬時分,大軍才向錦州行去。從松山堡到錦州不到70裡,眾人又都是心中憋了股勁,行軍速度極快,只用了一個半時辰便已趕到錦州城西南處。三桂命眾人趁著天還早,原地休息,並派出哨探去打探後金消息。直到天矇矇亮時,才被後金大軍集合的號角驚醒。不過此時三桂反倒不急,相當初二十餘萬大軍圍了幾天,這錦州城卻依然無恙,如今後金連番大敗,士氣更不如當初,又如何能攻下這座堅城。派出去的哨探傳回消息,後金十幾萬大軍正在錦州城前集結,看來是要強攻錦州城。三桂明白,自己此時雖說已有萬人,可除了原來的千餘騎兵外,其餘九千人中有四千原來卻是水手,另外五千本就是普通百姓,要想在平原上與後金決戰,怕是佔不到便宜,那就只能出奇著。

既然後金大軍都已去攻城,大營必然空虛,三桂命所有人小心行軍,悄悄繞過錦州城,向後金大營行來。為了躲避後金派出的哨探,眾人繞了幾十里路,直到正午時分才來到後金大營附近。可三桂卻聽不到前方戰場的撕殺聲,知道其中必有變故,命人打探才知道,原來是寧遠派來援軍,後金大軍正準備守株待兔,收拾這兩萬明軍。既然如此,三桂卻也不敢輕舉妄動,本來相趁十幾萬後金軍與錦州城明軍糾纏之際,趁火打劫,一舉攻下後金大營,可現在十餘萬後金軍下列陣以待,若是冒然行事,自己可是要面對十餘萬後金大軍,當然不是對手,所以也只好繼續靜待時機。三桂沒想到這一等竟等了一個多時辰,派出的哨探才回來報道,寧遠援軍已經趕到城下,正與後金大軍對峙。

果然不到片刻,便聽到前面傳來震天的喊殺聲,想來雙方已經戰。三桂再不遲疑,命全軍收拾行囊,準備突襲後金大營。負責打頭陣的當然是三桂及屬下千餘騎兵,後面是四千水手,五千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只能跟在最後,以做疑兵。此時的後金大營卻是一片寂靜,為防止被明軍大炮攻擊,大營離前線甚遠,後金軍卒上至皇太極下至多爾袞從來沒想過明軍此時還有能力偷襲大營,所以整座大營防衛如同虛設,這更方便了吳三桂行事。三桂率部潛行至大營不遠處,此時已經來不及與派入多爾袞帳下士卒聯繫,不過三桂相信,他們一定會做出最恰當的反應。看大營中毫無準備,三桂命千餘騎兵上馬,撐起吳字大旗,呼嘯著衝向後金大營。營門口負責守衛的十幾名後金士卒雖見不遠處衝來一支騎兵,頭前一杆吳字大旗隨風飄揚,可他們直到此時也沒反應過來,是有人襲營,正在納悶,這支騎兵到底是誰的部下,後金大軍中可有吳氏將領?沒等他們想明白,三桂已率人衝到近前,衝在最前面的三桂左手握韁,右手持四尺左右的馬刀,一刀下去,已是鮮血淋漓,跟在三桂身後的旋風狼騎也喝出口號:“旋風狼騎…,有我無敵!”這些後金士卒一聽此言,方醒悟過來,沒想到竟是魔狼來了,一時間恨不能多生兩條腿,喊叫著,紛紛向營中跑去。

正在營中休整的正白旗將士聽到這些士兵的呼喊聲,紛紛出營觀望,多爾袞也從大帳中出來,遠遠便看到營門口附近一杆吳字大旗正向自己衝來,多爾袞此時已患上恐“吳”症,再一聽到旋風狼旗的口號,不用問也知道,此次來的一定是吳三桂。三桂派到多爾袞身邊的護衛真是忠於職守,時刻不離多爾袞左右,這不,八名護衛正滿面笑容站在多爾袞身側,看著一臉驚慌的多爾袞,其中一人上前道:“大人,如今敵勢甚大,我等不如先行後退,後再戰。”多爾袞那敢說個不字,只是心中還有猶豫,眼看三桂此時不過千人千騎,而此時大營中卻有一萬多名官兵,如果就些撤退,後如何向皇太極待。正在這時,三桂等人已棄刀用槍,這長槍的威力多爾袞曾在寧遠城下見識過,殺傷力極大,可既便如此,自己率萬餘人卻不戰而退,將大軍糧草全數給明軍,後定難逃責難。沒想到藉口馬上就來了。從後金大營營門口處又擁進幾千壯漢,並且個個手持長槍,牢牢守住營門,而三桂卻已率千騎在這後金大營中任意馳騁,本沒有人可以阻攔他們片刻。

營門口處的幾千壯漢也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向營中推進,他們身後竟還跟著幾千人,如此以來,此次襲營人數已超過萬人,且有三桂領軍,多爾袞終於可以痛下決心,全軍撤退。從三桂衝進大營,到多爾袞下令撤退不過一刻鐘左右,可營中萬餘後金士卒在毫無防備之下,已損傷兩千有餘。這些後金士卒在面對三桂這隻魔狼時,本提不起半分反抗之心,此時終於可以撤退,紛紛丟下手中兵器,有的甚至脫去身上盔甲,生怕跑得慢了,被三桂追上。眾人顧不得尋馬,全憑兩隻腿拼命逃跑,可又怎麼跑得過快馬,多爾袞此時卻在幾名“護衛”的保護下跨上戰馬,撤出大營。只苦了後面的幾千普通士卒,被三桂從後又擊殺不少。多爾袞等人拼命逃跑,直到遇到來援的阿才止住腳步,可此時萬餘兵馬,全身而退的不過三四千人,其餘眾人卻已盡數被三桂等人斬殺。

三桂殺退了後金士卒,跟在後面的五千百姓,馬上開打掃戰場,能拿走的盡數取走,拿不走的便堆在一起,一把火燒成灰燼,決不給後金留下任何可用之資。四千壯漢取來後金戰馬,搖身一變成了騎兵,五千百姓也取來後金士卒丟下的刀槍、弓箭全部武裝起來。阿問過情況後,一聽襲營的竟是三桂,更可怕的是其手下竟有近萬人,想當初這個吳三桂僅率五十餘人便在莽古爾泰萬餘大軍中殺進殺出,不折一人,如今卻有萬人,自己手下也不過萬五,自己能是其敵手嗎?想及此處,阿更加不敢妄動,馬上派人去稟告皇太極,他自己卻率人原地佈陣,生怕三桂率人衝殺過來。皇太極得報也是大驚失,若是他人別說率萬人,就是率十萬大軍,自己也不會膽怯,可這吳三桂卻不能以常人來衡量,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卻因這吳三桂又顯波折。

要知這大營所在位置卻正是後金返國的唯一道路,此時被三桂佔領,真是如鯁骨在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若不能擊退吳三桂,這十餘萬無糧少衣的後金大軍,在此天寒地凍的野外,如何堅持下去。此時皇太極再也顧不上殲敵,馬上傳令,全軍集合,並通知代善不再圍城,馬上與阿會合,皇太極暗道:你吳三桂就是再厲害,我就不信僅憑萬人可以抵擋得住我十幾萬大軍衝鋒。被圍的滿桂和吳襄等人對後金這一舉動大為不解,明明只要半個時辰自己這僅剩的幾千明軍便得戰死殺場,可沒想到這後金軍竟說撤就撤了,劫後餘生的眾明軍一時間喜極而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