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盯著屏幕研究了大概半小時,陸舟摸了摸發燙的主板,向後靠在了椅子上,長出了一口氣,慨道。

“任務艱鉅啊!”兩萬塊的電腦都跑的這麼吃力,果然還是得依靠專業的計算機來處理這些數據。

等專利的問題解決後,他打算在金陵大學的附近建一座實驗室,專門來研究這玩意兒。再僱上一大群研究生、博士生,替自己打工。到時候自己只需要將課題分配下去,甚至連分配課題的工作,都可以給小艾去代勞。

不過,憧憬未來的事情等以後去做也不遲,無論以後是變成“叮噹貓”還是“鋼鐵俠”,現在都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著他去做。

屜裡取出一張A4紙,陸舟拿起筆在上面寫下了兩個詞,並畫上了兩個圈——“PDMS薄膜”和“碳納米小球”。

這兩樣東西,他準備分別註冊專利,然後再將他們作為整體,註冊一個名為“L1負極材料”的專利。

其實有時間的話,他甚至可以把生產工藝也給搞清楚,給配套的工業化生產工藝也註冊一套專利,將這一塊的利潤吃的乾乾淨淨。哪怕自己不生產,以合理的價格打包出售給別人,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陸舟並沒有選擇這麼做。

首先一個,設計生產工藝實在是超出了他的能力範疇。再一個,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身為一名科研工作,他的戰場在實驗室裡,不是在商場也不是在工廠。

至於如何將技術落實到工業生產中,還是給那些專業的工程師去設計好了,自己吃飽了,總得給別人留口飯吃。靠專利吃飯,當然是市場越大吃得越飽,沒必要抱著小農思想,在邊緣的利益上斤斤計較。

有那個時間,還不如拿著專利費升級設備,多從這塊電池中逆向一些技術出來。又搞研究又辦廠生產,既沒必要也沒效率。

做研究和做產品本來就是兩回事兒,只是很多外行習慣地混為一談罷了。將自己擅長的東西做到最強,遠遠比東一榔頭西一子有效率的多。

不過,雖說是打算吃專利費,這專利費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的。

為了解決隱患問題,他必須在實驗室中,至少將這玩意兒做出來一次。

否則很多東西無法解釋,更何況申請專利、撰寫論文也需要實驗數據作為支撐。

當務之急是設計實驗。

只有將實驗的問題解決了,他才能愉快地註冊專利,愉快地發論文裝……哦不,科學家的事情怎麼能叫裝呢?

那是為科學事業的進步做貢獻!

第183章一座金礦上京,水木大學附近的公寓樓內。

一位老人手中正拿著一份英文雜誌,坐在沙發上看著。

看到了一半,他忽然笑了笑,將手上的雜誌放了下來,說道,“這小子是個人才啊。”這位戴著眼鏡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泰斗邱成同,邱老先生。

而被他攥在手裡的雜誌不是別的,正是《自然週刊》的英文版。而在翻開的那一頁中,正是英國女記者貝琳達,對那位名叫陸舟的實習生的採訪。

在採訪中,這本雜誌提到了那位被採訪者金陵大學碩士生的身份,同時還提到了他是LHCb華國合作組中的一員,以及他對750GeV能區出現的信號的看法。

正如LHCb項目華國合作組負責人高院士此前說過的,這位實習生,幫原本沒什麼存在的華國合作組,在CERN這個國際化的舞臺上爭了口氣。

相信要不了多久,國內便會對這位登上《自然週刊》的年輕學者,進行一番鋪天蓋地的報道。

而這些榮耀,都是他應得的。

“是啊。”坐在邱老先生對面的那位老人,一邊喝著茶,一邊輕聲慨道。

這位不是別人,正是陸舟在普林斯頓有過一面之緣的王熹平院士。

雖然邱老先生和燕大的關係很差,差到了甚至在媒體上相互炮轟、師徒翻臉的程度,不過老先生在燕大還是有幾個私不錯的朋友的。

比如王熹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