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國民公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國民公會
(一)
我們走近巔峰。

這就是國民公會。

在這個頂峰前,目光凝停不動。

人類地平線上從未出現過如此的高峰。

有喜馬拉雅山,也有國民公會。

國民公會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點。

當國民公會活著時--因為議會是有生命的--人們不理解它,而人們當時所無法理解的正是國民公會的偉大。人們太恐懼了,看不到它的奪目光輝。一切偉大的事物都包含神聖的恐怖。讚賞平庸和土丘,這是很容易的。然而高聳的東西,例如天才、高山、會議、傑作,如果從近處看,就會使人駭然。任何巔峰都顯得過高,攀登起來十分吃力。你會在峭壁上氣吁吁,在坡路上滑倒,在崎嶇不平的地方撞傷,但崎嶇正是它的美。洶湧,表明近處有懸崖。雲霧遮住山頂,攀登與墜落都令人膽戰心驚。因此,恐懼蓋過讚賞。你體驗到一種奇異的覺,你厭惡偉大。你看見深淵而看不見崇高;你看見魔鬼而看不見奇才。當初人們就是這樣看待國民公會的。它應該受到雄鷹的讚賞,卻受到近視眼者的藐視。

今天國民公會已成遺蹟,它在寧靜而悲壯的遠方,在深邃的天空中勾畫出法蘭西革命的巨大側影。

(二)
七月十四是解放。

八月十是打擊。

九月二十一是建立。

九月二十一,秋分、平衡。libra①,天秤。用羅姆的話說,共和國是在平等與公正的標誌下成立的。燦爛的群星宣告了共和國。

國民公會是人民的第一個化身。正是國民公會揭開了新的偉大的一頁,從此開始了今天的歷史。

任何思想都必須有一個看得見的包裝,任何原則都必須有一個居所。教堂就是神的居所。教義必須有自己的殿宇。當國民公會誕生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給它找居所。

首先挑選的是馬內大廳,後來挑選了杜伊勒裡宮。人們在馬內大廳搭上了框架、佈景,採用了大衛徐的暗灰,擺上一排排長椅,一個方形講壇,平行的壁柱,像砧板一樣的基座,長而直的艄柱,容納擁擠入群的長方形蜂房式的公眾席,羅馬式頂棚,希臘式帷幔;國民公會就被安置在這些直角和直線中,暴風驟雨就被安置在這個幾何圖形中。在講壇上,紅無簷帽被塗成灰。保皇派嘲笑這頂灰的紅無簷帽,嘲笑這個虛飾的大廳,紙搭的建築,混凝紙漿拼湊的聖所,汙泥和唾沫構成的先賢詞。它很快就會消失的!圓柱是用木桶板做的,圓穹是用板條做的,大理石是畫的,牆壁是用布做的,而在這臨時搭制的場景中,國民公會做出了永恆的事業。

當國民公會在馬內大廳開會時,大廳牆上蓋滿了國王從瓦雷被押回時佈滿巴黎街頭的標語。一張標語是:“國王回來了。為國王鼓掌者,將處以鞭刑;侮辱國王者,將處以續刑。”另一張是:“安靜。別脫帽。國王將受審。”另一張是:“國王早就瞄準了法蘭西,沒有中,現在該法蘭西擊了。”還有一張是;“法律!法律!國民公會正是在這裡審判路易十六的。

一七九三年五月十,國民公會移至杜伊勒裡宮,杜伊勒裡宮改名為民族宮。會議廳位於兩座樓之間,一座是團結樓即原先的鐘樓,另一①拉丁文,意為天秤。座是自由樓即原先的馬爾桑樓。弗洛爾樓改名為平等樓。讓·比朗大樓梯直通會議廳。會議廳在二樓,一樓成了長長的守衛廳,裡面滿了守衛國民公會的各兵種的武器和行軍。國民公會有一支儀仗隊,叫作“國民公會的銳部隊”一條三帶將開會的宮殿與行人來來往往的花園隔開。

(三)
我們再看看會議廳吧。這個可怕地方的一切都使人們興趣。

一進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兩扇大窗之間的那尊高高的自由神雕像。

會議廳曾是國王的劇場,現在成為革命的舞臺。它長四十二米,寬十米,高十米,是維加拉尼所建。高雅華麗的大廳上方是原始的樑架,它在九三年承受了人民的重量。樑架上有公眾席,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細節:公眾席的唯一支撐是一木柱,一塊跨度為十米的整水。如此結實的女像柱實在不多。它一年又一年承受革命的猛烈湧動。它承受過歡呼、熱情、咒罵、起鬨、喧譁、亂哄哄的憤怒與暴動。它沒有被壓垮。在國民公會以後,它見識過元老院。霧月十八它被替換了。

佩爾西埃用大理石柱子換下了這木柱,但石柱沒有維持多久。

建築師們的理想有時很奇怪。裡沃利街的建築師的理想是炮彈的筆直程。卡爾斯魯厄城的建築師的理想是扇面。一七九三年五月十召開國民公會的那個大廳,其建築師的理想似乎是巨大的衣櫃屜:既高又長又平。貼著這個平行四邊形的一邊有一個寬寬的半圓形,這是呈階梯形的代表席,既無平面桌又無斜面桌。勤於寫作的加朗一庫隆只好枕著膝蓋寫。在代表席對面是講壇,講壇前有勒佩勒蒂埃-聖-法爾若的半身雕像,講壇後是議長席。

雕像的頭稍稍擋住了講壇的邊沿,因此後來被挪開了。

階梯部分有呈半圓形的、依次而上的十九排座位,兩端的座位逐漸延伸。

在下面,在講壇前的馬蹄鐵狀地方,有執達員。

在講壇一側的牆上,有一個用黑木框住的、約九法尺①高的牌子,上面是兩頁《人權宣言》,中間用權杖隔開。另一側的牆上是空的,後來掛上了同樣的黑木框,裡面是共和二年憲法,兩頁之間是一把利劍。在講臺上方,演說者的頭部上方,從兩個擠滿了人的、深深的包廂裡伸出了三面巨大的三旗,它們微微抖動,幾乎平鋪在一個祭臺上;祭臺上寫著《法律》,後面矗立著一個像圓柱一般高的、巨大的羅馬束律,彷彿是言論自由的保障。緊貼著牆是筆直的、巨大的雕像,它們面對代表。議長右邊是利庫爾戈斯①的雕像,左邊是梭倫②的雕像,山嶽派上方是柏拉圖的雕像。

①法國古長度單位,約為三百二十五毫米。這些雕像的底座是簡單的方塊石,它們立在大廳四周那一圈長長的突飾上,突飾是議會與人民的分界線,觀眾把臂肘支在突飾上。

《人權宣言》的那個黑木框架高及突飾,觸到柱頂盤,破壞了直線,因此夏博對瓦迪埃說:“真是難看。”雕像頭戴橡樹花冠或月桂花冠。

從四周的突飾垂下大皺摺的綠帷幔,上面有深綠的花冠,它裝飾了國民公會所在的大廳的底層。帷幔上方的牆壁呈冷冷的白。牆上挖出了兩層公眾席,下層是方形,上層是圓形,彷彿是用打鉗挖成的,既無線腳也無葉飾;當時實行的還是維特呂維烏斯③的建築規範,柱頂盤的下桅上加拱門飾。大廳的兩側各有十個公眾席,縱面兩端各有兩個巨大的包廂,一共是二十四個觀眾席,都堆滿了人。

下層看臺的觀眾擠出了木欄杆,凡是突出的建築部位上都有觀眾。上層看臺有一結結實實的、長長的鐵護欄,使觀眾不致被上樓的嘈雜人群擠得摔下來。然而,有一次,有個人掉了下來,正碰到博泣的主教馬西厄身上,沒有摔死,說道:“噫!主教還有點用處嘛。”國民公會的大廳可以容納兩千人,起義時容納三千人。

國民公會召開兩次會議,白天一次,夜晚一次。

議長面前有厚厚一疊文件,上面有金的釘頭。他的桌子是由四個單腿有翼的魔鬼抬著,它們彷彿是從《啟示錄》裡出來列席革命的,大概是從以西結④的車上卸下來為桑松⑤拉車的吧。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