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二十九章一次相助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許是天氣燠熱,惹得人心浮氣躁,楊老爺與楊夫人之間越鬧動靜越大,楊老爺竟嚷嚷著要休了,扶正妾室。一時間楊家雞飛狗跳,左右鄰居都能聽見他家院子裡的叫罵聲和啼哭聲。有時大晚上的,忽然就砸鍋摔盞,擾得鄰里都不能安生。
亦珍與招娣晚上從母親曹氏院子裡吃完飯出來,回到自己小院裡,才想坐下納涼,忽然頭上被一顆了的枇杷砸個正著。亦珍抬望去,只見寶哥兒正攀在他家牆上,默默望著她。
不過幾不見,寶哥兒迅地消瘦了下去,原本圓胖的臉,這時隱隱竟能看見尖尖的下頜。
擱平素,亦珍對寶哥兒是絕對不假辭的,可是思及他家中這些
子正鬧得不可開
,寶哥兒一定夾在中間十分為難,亦珍輕輕嘆了口氣,彎
撿起掉在地上的枇杷,收在袖籠裡,問:“可吃過飯了?”寶哥兒點點頭。其實他只草草吃了一碗中午剩飯做的菜泡飯,只是不想說出來叫亦珍看他的笑話。
可惜肚皮不爭氣,出“咕嚕嚕”的聲音,亦珍在這頭都聽得一清二楚。
亦珍強忍住笑意,轉頭低聲吩咐招娣,“去把我做了打算晚上吃的冰糖糯米甜棗取來。”招娣是吃過苦,捱過餓的,所以麻利地應了一聲,就往廚房去了。
寶哥兒的臉倏忽就紅了。幸好天漸晚,一絲夕陽的餘暉最後透過地平線,透到雲層中,復又灑落人間,映得一切都紅彤彤的,遮掩了他臉上的紅暈。
亦珍隨後坐在藤蘿花架子下頭,也不說話,只輕輕搖著蒲扇。
過不多久,招娣去而復返,手裡提著個平時湯媽媽買菜用的籃子,上頭罩著一塊細葛布。等到了牆腳下頭,招娣摸過擱在一旁晾衣服時用的丫杈頭,挑高了菜籃子,往牆頭上送。
寶哥兒一伸手,就接住了菜籃子。揭開上頭的細葛布一看,裡頭是一隻不大的竹筒,盛著大半桶的紅棗。就著天光看仔細了,拇指大小,顆顆飽滿的棗子原來不知用什麼法子,將裡頭的棗核挖了,填進去雪白如玉的糯米,聞著一股棗子的甜香撲鼻而來。
寶哥兒在外頭竟從未見過這樣的點心,頓時有了食慾,也不管手髒是不髒,就拈了一顆棗子放進嘴裡。棗子外皮涼涼的,棗沁甜,內裡的糯米軟糯又不粘牙。寶哥兒連吃了好幾顆,才慢慢停了手。
“好吃麼?”亦珍徵求第一位試吃者的意見。
寶哥兒點點頭,“我能把剩下的帶回去麼?”他想起了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眼見就蒼老憔悴了許多的母親。家裡的下人,哪個不是跟紅頂白的?見父親鐵了心似的不把母親放在眼裡,頓時就開始怠慢他和母親。他倒還好,終歸是父親目前唯一的嫡子,可是母親卻是深受冷落的。廚房有好吃好喝的,都先送到大著肚子的丫鬟屋裡去了。母親如何不氣?
他嘴裡吃著甜棗,一開始還覺得美味可口,然而想起母親,口腔中倏忽充滿了苦澀。
亦珍想想,那竹筒是招娣做的,上頭也沒有什麼記認,便頜道:“把籃子還我便好。”這時那邊傳來楊家小廝的聲音,“少爺,您快下來罷。夫人等會兒找不到你,又要鬧了。”寶哥兒輕嘆一聲,望向花架子下頭的亦珍,自言自語似地說:“我要是生在你家,該有多好?”說罷揚手將空籃子扔回亦珍的院子裡,自己則小心翼翼地捧著竹筒,從牆頭上下去了。
等他和小廝的腳步去得遠了,招娣在低低聲對亦珍道:“楊少爺這樣,看著也可憐的。”亦珍不語。
男人三四妾,快活的是自己,到頭來苦的還是他的
子兒女。
可是又有幾個男人願意放棄三四妾、齊人之福的?連招娣她爹,家裡都快窮得揭不開鍋了,砸鍋賣女,也要納個妾回去,傳宗接代。
次亦珍和招娣裝了十隻青竹做的竹筒在湯伯的雞公車上,吱吱呀呀地推到谷陽橋頭,支起了茶攤。因天氣熱,路過的販夫走卒,都要停下來,要麼喝一碗酸梅湯,要麼五個銅板飲一大碗涼茶,然後繼續趕路。
等到午初時,雲間書院的學子們下了學,66續續經過谷陽橋頭,紛紛進到閒雲亭裡,坐下來喝酸梅湯,吃茶果。有那眼神好的,看見一排青竹竹筒整齊地碼在兩張條椅支著的案板上,忍不住問:“裡頭盛的是什麼?”湯伯見有人問起,方才細細地介紹起來:“這是新做的一款小吃,名叫‘心太軟’。”話音才落,亭子裡的學子們便此起彼伏的笑開來,“湯叟這小吃的名字,起得倒很別緻。”
“如何‘心太軟’呢?”有學子好奇地問。
湯伯取過一個竹筒裡,取下上頭的蓋子,展示給眾人看,“乃是以糯米釀在紅棗裡,用冰糖水煨了,又用井水湃過的,公子可以嚐嚐看。因為做起來極麻煩,所以小老兒今
也只有十筒之數,一筒兩百文。”一眾學子們一聽,這麼新奇的小吃,只得十筒,更是想嚐個新鮮。這個要一筒,那個要兩筒,不過一轉身的功夫,十筒心太軟便都賣了出去。學子們拿湯伯附贈的細竹籤叉著糯米釀紅棗,吃將起來。
“果然清甜軟糯,入口即化。”
“哎呀,王兄,你搶我的吃作甚?”
“別這麼小氣,為兄下手太慢,沒買著,給為兄吃兩個算什麼?”
“確實不負‘心太軟’之名啊!”湯伯看了微笑起來。
果然小姐說得對。
倘使他一開始便迫不及待地推銷這心太軟,人道是什麼賣不動的點心吃食呢。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若是無人問津,寧可一筒也不賣,統統帶回去,自家吃了,也不自降身價。
等到有客人問起來,這才向客人介紹這新做的小吃,配一個別致的名字,且只得有限的數量,足教這些鎮苦讀的文人學子們好奇心大起,進而一試的了。
所謂“奇貨可居”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