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與認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是獨有特質的個體,因而也有其特有的認知,在一切問題上,每個人都站在獨立的立場上認知事物,故所均有所不同。即使人人生活遭遇相同,所得認知也可能只會是雷同而不會相同。對於世間萬物,亦是如此。視角不同,認知不同。
從心理學出發,人不外乎三種,悲觀、樂觀、中間務實派。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人會嘆息“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卻驚喜“還有半杯水”;務實的人所受到的只是那半杯水,然後一飲而盡。悲觀的人由於不滿現狀,基於對未來的盤算,做出了“杞人憂天”似的舉動;樂觀的人是由眼前之景觸動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嚮往,故頓生欣喜;務實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景象,知道未來要用雙手去創造,一步一步踏實走下來才行,故一飲而盡。所以,情緒的牽動也左右著對事物的認知。
從哲學出發,也不外乎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兩種。對於人生,雖每家都有數種解釋,但歸結起來,求同棄異,也有兩種認知。在唯心主義看來,萬物皆有定論,一切在冥冥中已有了定數,成功與否命運已定,一切與命運的抗爭都是無謂的掙扎。而在唯物主義看來,人才是萬物的靈長,有一切改變、創造的能力,都堅持因果論,有因才會有果,有努力才會有回報,沒播種,怎麼有收穫。因此,若世間真存有命運,那會空等著,是否錦衣玉食就會從天而降。所以,對於人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概然之是緣於各自的思想基礎的不同,即所謂的思想基礎不同,認知也就各不相同。
從人生處事來看,其視角的不同,所得的認知差異也就越大了。中國有句古話“小不忍則亂大謀”故國人遇事必以此為示,凡事都忍讓,以求和氣。但別人卻不一定會以堅忍為人生信條,當別人侵犯你的利益時,你一味的禮讓只會加劇他更加深重的侵犯,當你已到“忍無可忍,何須再忍”的地步時,長期忍讓已令你坐致割弱,無力回擊了。所以處事心態不同,也決定了認知與結果的不同。
視角各不相同,認知各有所異,正確與否,從來未知。因而,惟有從多角度、金方位思考,方能總結或體味出一個正確的認識。是為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