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道:“此菜名叫‘御味卷果’,选用果、枣泥、山药、蜂
、白糖、桂花等原料,用油皮卷好蒸炸,再用
渍。上盘后,还要加青红丝、金糕条,撒上白糖,这样才会出现
,香,味俱佳的效果来。”陶醉在美食中的道信摇头叹道:“你小子真是不错,只是……可惜……唉!”我不以为意的道:“家祖父就像四祖你一样,崇尚‘酒
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以小子幼时在被
迫学习各项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余,还得尝试各种美食的作法来孝敬他老人家,虽然因此获得了超越常人的大量知识,可是,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却是一片昏暗,凄惨无比!虽然说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但是子女们也应该享有幼年无忧无虑成长的权利,也应该享有尽情嬉戏,玩耍的乐趣啊!”一番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言论令同桌诸人俱都陷入沉思之中,梵青慧,师妃暄和了空等人是因为对这种观点
到十分新颖,与别不同;而王通则是暗自思量起已往对他的小孙儿是否要求太过严厉了!
也难怪,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崇尚“严师出高徒”
“之下出孝子”之类的教育思想,又怎么能够考虑到儿童权益保障的问题呢?
其实,自己之所以说这番话来也只是在未雨绸缪而已,万一,万一师妃暄产下宝宝后被静斋扣住不放怎么办?
扣住不放自己还可以想方设法去营救,但是如果宝宝在她们手里时被胡教育怎么办?
即使宝宝真的被胡教育,那也得自己亲自施为才对呀!当年爷爷摧残老爸;然后两人又一起摧残自己;现在好不容易自己即将拥有下一代,这么好的报复机会又怎能轻易放过?
第103章牧场晚宴(下)预防针打完之后,我扯开话题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文、武火要兼而有之,不但时机,火候重要,各种调料也是必不可少!”王通大兴趣的道:“笑公子能否详细解说一二,也好让我等能够进一步聆听高论!”
“通老称呼在下小天既可,至于高论可不敢当,只是小子一些愚见而已,还请诸位贤达不吝指教!
就拿了空和尚,梵斋主和师仙子正在食用的这份八宝饭来说吧,看似简单,但是却需糯米,核桃仁、瓜干、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糖玫瑰、白糖、淀粉、甜杏仁,芝麻等等很多种原料方能制成。
而且,这里面还放有小子独家制造的一味调料,若缺少了它,则这道八宝饭的味道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修养甚高的众人虽然出些微诧异、不解的深情,但都还是聚
会神的在专心聆听,我又不紧不慢的续道:“这味独家调料的名字就叫作‘
’!”
“‘’是何种调料,小天能够详细解释一下?”先对积极配合的王通微微颔首,然后又大有深意的扫了了空,梵青慧和师妃暄一眼后,我嘴角挂着高深莫测的笑意道:“
的制作乃是独家秘方,小子在这里就不详述啦,单说说它对人体的益处吧!
第一,它对中老年神疲乏力,健忘失眠、减退、食
不振、
膝酸软,脾肾亏虚等症状具有很好的预防,治愈作用。
第二,它对天葵枯竭前数月至枯竭后若干年的一段时间内(更年期)的女具有很好的滋肾补肝、和脾健胃、安神和血,调节天葵等诸般益处。
第三,它对孕妇具有养血安神,改善睡眠效果,调治食不振,消化不良和促进胎儿健康成长的良好功效!”说完之后又偷偷运用玄妙缥缈的
神力将声音直接灌至凝神聆听的梵青慧耳鼓内道:“‘
’二字,
乃‘幼童雏
’的
,
乃‘生命
华’的
!”临近的李世民正在同本桌的寇仲,荣凤祥、辅公佑等人谈笑风生;另几桌的祝玉研,婠婠,商秀珣,以及辅公佑,周老叹等人虽然目光会不时的扫过来,但距离稍远,故也不可能了解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现在了空,四大圣僧和王通六人都在细细思量对中老年的诸般益处;师妃暄则将布
幸福、甜美表情的如花玉容低垂至
,芳心可可!
梵青慧的表情最是“可”本来予人看尽世俗,再没有和不可能有任何事物令她动心的素淡玉容此刻已是
彩纷呈,急速变换;如灵秀山川般清丽
俗的优美轮廓早已不复存在,换来的是其上晶莹肌肤的微微扭曲,轻轻颤动!
至于早先吃到腹中的美味佳肴,此刻再也没有了原先的那种甘之如饴的畅美,代之而起的是难以形容的苦涩、荒谬、诡异、如梦幻空花般怪诞之极的觉!
惬意万分,无限足的仔细欣赏平时总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此时彻底跌入凡间,遭遇重大心里打击的梵青慧半晌,并确定同样有所顾忌的她不会立时翻脸后,我才若无其事的提高声音续道:“关于治国的道理,待诸位用罢晚餐后,小子再向大家请教!”当大快朵颐,心
意足,酒足饭
后的众人(某人除外)移至会客大厅后,我朗声接续未完的话题道:“治国之道亦同烹小鲜,天下百姓,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高低不同,参差不齐,所以就需要一套极其完善,无所不包的律法来约束众人,这套律法同
的作用一样,要适用于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民族……”已听过王通转述“
功用”的厅中诸人无不竖起耳朵,聚
会神的等待话题的进一步展开。
不愧是修养高深的梵青慧,刚刚的曲对她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似的,此时的她玉容静若止水,声音波澜不起的道:“一味强调法治,而不注重百姓的礼、乐教化,天下又怎能歌舞升平,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
如果缺少礼、乐教化的帝王不够贤达,反而变本加厉的滥用刑罚,那天下又怎能长治久安,百姓又怎能富足安康?
我哑然失笑道:“从先秦商鞅变法,提出‘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命、犯国、
上制者,罪死不赦’,以及‘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再至韩非将法家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一断于法’后,法家们‘明刑尚法,信赏必罚,毁弃仁恩’的律法,对规范百姓衣食住行,约束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积极作用,这是任何人都不容抹杀的铁一般的事实。
梵青慧柔和、悦耳的声音传遍整个大厅道:“赢政和杨坚,均是把四分五裂的国土重归一统的帝皇,无独有偶,也均是历两代而终,可见他们虽有统一中土的‘天下之志’,却或欠‘天下之材’,又或欠‘天下之效’。”王通适时做托道:“还请梵斋主进一步为我等解惑!”梵清惠双目亮起智慧的彩芒,不急不徐的道“天下之志指的是统一和治理天下的志向和实力,天下之材是指治理天下的才能,天下之效是大治天下的效果。秦皇有天下之志,可惜统一六国后,不懂行仁求静,而只以残酷的律法和镇的手段去对付人民,以致适得其反。杨坚登位后,革故鼎新,开出开皇之治的盛世,且循序渐进的平定南方,雄材大略,当时天下能与之相抗者,唯宋缺一人,但以宋缺的自负,仍要避隐岭南,受他策封。杨隋本大有可为,可惜败于杨广之手,为之奈何?”王通接口道:“是因为杨广不识礼乐教化,只知道穷兵黩武,滥用刑罚,而不知实施
民的仁政。
没有明主庇民,君臣不能做到遗身、无私、至公、以天下为心,这个天下又怎能长治久安?
君主不施仁政,仁政的核心做不到‘执中之道’,做不到‘政恩、法缓、狱简,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天下和百姓又怎能富足和平?”梵青慧悦耳的声音再度响起道:“正像《汉书·艺文志》中曾云的那样,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这是法家之所长,但‘无教化,去仁,专任刑法而
以致治,至于伤害至亲,伤恩薄厚’,这又是法家之短,如此不够完备的理论,又怎能成为治国之道?‘
帝’以为然否?”我仰天长笑道:“二位所言在一定程度上确是高论,但从
本上来说确是错到无以复加的谬论。舍本逐末,鼠目寸光,唉,可惜,可叹,可怜,可悲!”王通一张老脸立时涨个通红,身躯更是微微颤抖,可见正处于极度的愤怒之中。
梵青慧的养气功夫确比王通要深上太多。此时的她虽黛眉轻蹙,但素雅玉容仍是平静无波的道:“那‘帝’又有何真知灼见,但请直言无忌,也好让我等一开茅
!”面对厅中诸位或期待,或鄙夷,或不屑,或冷笑,或……等等林林种种的万般表情,我好整以暇的道:“法家的思想虽然很好,但也有其致命的局限
,那就是他们提倡‘尊主卑臣’,注重君主之“势”强调中央集权。因为,将权利都集中在帝王手里,这才是导致祸
的最
本原因所在。
文帝、炀帝当政期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就已清晰的说明这一切,‘绝对的权利,只会使人绝对的腐化’,‘过度的独裁,只会导致过早的崩溃’。”轰!
厅中诸人大部分都是学之士,自然对各家各派的见解、言论都颇有涉猎,但是,如此三言两语间,就将兵家治国之道的优劣、利弊评说的如此清晰和透彻,却令他们俱都
不住心中大震,尤其是后两句,更如晨钟暮鼓,夜半鬼嚎,重重轰击在他们长期受郡主制度,中央集权荼毒的心房之中。
良久,在明言警句产生的强劲轰击、当头喝之下遭受前所未有震撼的厅中诸人才相继从巨大的骇异中恢复过来。
梵青慧惊讶,深思后的绝世玉容出探询的神情道:“‘
帝’此语确在一定程度上释痊了历朝历代都未能长治久安的内在原因,但是,不将权利都集中在帝王手中,难道‘
帝’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梵青慧由始至终都以“
帝”二字来称呼我,她的敌意,立场表示的再明白不过;可是她却又能虚心接纳敌人的观点,不一律去排斥和抵触,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尊敬的对手。
可是,梵青慧呀梵青慧,既然你能够如此虚怀若谷,为何却偏又这样在意他人的出身呢?难道魔道出身在你的心中,就如此穷凶极恶吗?还是你有何不可告人的特别原因呢?
下心中的胡
猜测,我又继续道:“解决的办法就是三权分立,军政分离;只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只有军政彻底分离……”当始终处于震撼当中的诸人听完这番比封建制度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介绍后,整个厅中久久没有人发出一点声音;各人的表情也是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又半晌,梵青慧才低喧一声佛号,率先道:“‘帝’的见解却是很有见地和新意,只是……”王通宏亮的声音于此时响起道:“只是更加的不切实际,更加的无法施行!”第104章各执一词(上)我肃容道:“通老说的不错,短期内这种社会制度确是难以施行,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早晚,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会待之而起的。那时,即使在权利
接,领导人物变更的时候,也不会再波及到百姓大众;也不会再造成整个社会的动
……”王通皱眉道:“‘天地君师亲’,圣人之言也,如果没有了皇帝,那整个天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老夫实在不敢相象。”
“通老勿需担心,其实先秦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就已尝试过将君权,内政权,司法权各自分散,只是后来西汉霍光专政,三权才又被其合并独揽。我们现在实施三权分立,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是恢复旧制。只是,这种三权分立更加完善,更加严密而已。”还有,我们实施这种制度也不是要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展开,当百姓的思想得到开化,一代,甚至几代接受这种先进教育的人成长起来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相对平稳的由帝王集权顺利过度到三权分立的共和制。”王通摇头道:“没有了帝王统制天下万民,老夫还是无法难以想象那样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番光景!”看王通并不是相像中的那样迂腐,我又继续落力道:“儒家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两字其中的‘中’字,放到治理国家上就要求国家要与时惧进,不断的发展;‘庸’则要求国家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任何国家都会具有发展和稳定这一矛盾,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但很多大儒没有正视这个矛盾,他们宁愿一劳永逸,漠视‘中’的存在,只将目光放到‘庸’字上面,以此来维护当代执政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还倡导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言论,实在谬之大极。
通老所著的《续书》12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31篇小子都曾详细拜读,令小子获益良多。
尤其是通老提出的‘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时异事变’,‘何必定法’等论述,确是独具匠心,清晰,透彻的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规律,足可令其他固执已见的儒者们汗颜,同时也令小子深深拜服!”说完之后,又无比虔诚的深施一礼,已表达自已顶礼膜拜,高上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