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正打算去敲门时,教堂的巨大铁门吱呀一响,几个人漫步出来。我们赶快跑上去,似乎是一位神父出来送客。

等他送走了客人,回身推门时,我们深施一礼,问道:“您能给我们讲一点维多利亚修士的事情吗?”他怔住了:“谁?你说的是谁?”我们指着雕像:“当然,就是他,franciscodevitoria,萨拉曼卡的维多利亚修士。”他听懂了。他的嗓音尖锐:——“噢,你说他么?他是很早以前的人了!”他不耐烦地转身进去,大铁门嘎然闭上了。我吃了一惊,这个家伙,好像他对维多利亚修士怀有一股仇恨。

突兀地,黑暗里剩下我们和那座孤单的铜像。

第二章雕像孤单第7节雕像孤单(2)(3)——谁都说,现在这个时代,朋友愈来愈少了。

可是我的朋友——只不过多是成了雕像的朋友,倒是多了起来。

在这座不小心会说它没意思的城市,还有一座雕像不能不提。它和我莫名地勾连,似乎是深的密友。

不知始自何时,或许是从读过莫德在《托尔斯泰传》里写的一段话后,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这念头经过了整整一个九十年代,都没有变得淡薄。我在想像一个人,我对他抱着超出一般的敬意。他对我当时遭遇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参考,我一直企图贴近他。这个人(也许我说的是他的雕像),就是圣芳济各(sanfranciscodeasis)。

莫德的那段话,是在他深思虑之后、决定对托尔斯泰的思想行为进行知己的批评时写出的。他迟疑着,反对了人类史上的一种脉——虽然高尚但注定失败的思想和行动。我读得出他写这一段时,有一种情笔锋的心境。话语斟酌到如此地步,显出他的艰涩选择。莫德如是说:但是托尔斯泰犯了许多高尚的智者在他之前所犯的同样的错误。他看出一件重大的罪恶,又愤怒又急躁,急切地接受了一种不适当的补救办法∶但在试验这个补救办法时却没有成功而是失败了。劝说人们离开人类生活的主,而采取一条孤立的道路去拯救他们的灵魂这个办法,一次又一次地被尝试来纠正社会的弊端;但是除了普通人所走的普通道路以外,一切社会改革的道路都证明是死胡同。早期基督教公社是这样,伟大的圣芳济会运动是这样,托尔斯泰运动也是这样。

(徐迟中译本,p。671)不过,尽管莫德的忠告使我冥神苦想,但他给我更大的提示还是他列出的名单:早期的基督教公社,圣芳济会运动,托尔斯泰运动。

对圣芳济各,他使用了“伟大的”一语。而那时,不知何故我正把圣芳济各想像成天主教的苏菲。他的清贫形象,他的褐衣麻索,他的秃落头顶,都和我心醉的伊斯兰神秘主义者不仅异曲同工,而且惟妙惟肖。

当然我已学会留意事情的复杂。谁知道在雕像的背面,没有藏着针锋相对的故事!有时我甚至暗想,我永远不能对他们——发达列强的文化,达到确的把握!也许我的异国随笔,不过是我即时心境的记录,以及我善意的愿望而已。

我怎能知道圣芳济各会的暗部?就如同伊斯兰学界,就算你啃完了一本弗莱彻的专著,你以为你就得到了火中之栗虎之子么?

我不悉圣芳济各的“伟大”的初期,更不清楚他的“失败”但是我喜他如同圣徒的远影。维多利亚修士也一样,毕竟他的原则是新帝国主义战车无法逾越的障碍,如当路拦截的一座石敢当。

人类就沿着这些人的脚印进步,毕竟第一步,是由他们迈出的。

我每逢遇见合适的人,自然是基督教的信友,就朝他们打听圣芳济各。可是我那些朋友大都语焉不详。我还喜路过教堂时,就试着和神父攀谈。在圣巴斯蒂安,我们几乎靠这样的攀谈,和一个巴斯克神父聊得两相意。但这在中国不易:他们在和陌生人谈时,是敷衍的和警惕的。

渐渐地,遥远的圣芳济各成了我心里的一个情结。有时,电视里出现了教堂或教士,别人正看情节呢,我却突然大喊道:“看!圣-弗朗西斯科!

”因为我看见了绳子,那条教士上束着的、充当带和标志的绳子。一定是他们:白绳子,打着结,褐长袍…

还曾拜访过一个叫“小兄弟”的修会。他们也穿褐袍,被称为capuchinos——这个词正是北京免费的起泡咖啡的名字。神父自称他们与圣芳济各会类似,我却觉得绳子系法似乎不同。

那天也没能畅谈:教堂正有一个集会,街的白发老夫老妇,人拥人挤,我们要拜见的神父穿梭其间——还能指望谈什么呢?我坐在小兄弟会教堂的台阶上,消磨了一个冬的下午。玻璃般的民主破裂了。暧昧的人道主义呢,大概被忘掉了。所有的人,不管怎么标榜民主的人都不吱声。一个新帝国,一个用原子弹武装起来的新十字军,正在指鹿为马,胁迫世界。

记得我无所事事,只呆坐着,盯着小兄弟会的屋顶。

在高高的尖顶上,一下午总是停着一只啄啄跳跳的鸽子。谁知道我的心思?谁理会我对他们——圣芳济各、马明心、托尔斯泰的追究?这一杯capuchino不喝也罢,意的答案,怕要走一趟阿西西才能找到。那只鸽子不时跳上十字架,又跳到一个褐衣教士的浮雕。我眺望着鸽子,心里茫然若失。

sanfrancisco!

我暗自念叨着。不知为什么这名字惹我喜,它朗朗上口,有一种亲近的觉。

那天我还没有看到圣芳济各的雕像。

在萨拉曼卡找到雕像的那天,是在维多利亚修士之后。

第二章雕像孤单第8节雕像孤单(3)(4)圣芳济各很难找,最后发现,它躲在一个小小的公园里。

与前两座不一样的是,圣芳济各是一个现代派的铁雕。糙厚沉的黑铁,弯成尖顶帽,铸成刀剑般的绳。那个铁像扭曲着,做着一个古怪的搂抱姿态。当然做得糙,使用铁质,都可以强调他的安贫。现代派的手法,更可以略去事务的暗黑一面。

维多利亚修士和圣芳济各派似乎在给我描绘着一个线条,这个轮廓里似乎充斥着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它不是中国智识阶级装点嘴巴的人啊人,它随时准备牺牲——从抛弃财产到反抗皇帝,从受歧视的思想到被判为异端。

当然,还从一个异端到从者如的大派别,一种纯净的理想,到一个世俗化的教团。在浊滔滔的人间社会,它被本能与利益的合力裹胁,随波而下,九曲八折,失了遥远的初衷。

坐在铁圣徒的脚下,啃着剩下的半个波卡迪奥,我看不懂他虚怀合抱的姿势。

几个铁星星,粘在他的手上或那合抱的袖口上。

——或许那不是铁星,是变形的鸽子?

愈看愈觉得,粘在圣芳济各袖口的铁星,就是鸽子。

突然想起小兄弟会屋顶上的那只鸽子。我恍然大悟:落在屋顶上的鸽子,成了建筑的一部分。和这铁星鸽子一样,它是建筑的活雕塑。这鸽子的含义是什么呢?愈看愈像,几枚铁星粘着黑铁的衣袖,古怪的形状没有遮住飞翔的姿态。没错,就是变形的鸽子。

圣芳济各,他究竟和鸽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有人说他生前呵护动物,我觉得不仅那么简单。看来到处与圣芳济各有关的地方,都有鸽子的存在。我猜来猜去,还是想到了那只叼回了橄榄枝的鸽子。也许恋着圣芳济各不肯离开的鸽子,正以眷恋呼唤和平,虽然今天人们正在容忍战争,谁都不理睬和平的教喻。

我只能找到这样的他,这座变了形的铁人,就是让我牵挂了好久的他。

再端详时,铁像愈发地怪异了。

莫德在那段温和告诫的末尾,提出了他的主义:“离普通群众,我们决不能生活得更好。在实践中,结果是拒绝专业化的人——就是说,拒绝主要从事他能做得最好的工作——倒真正是过着不自然的生活。”必须说,这样的主义,导致了对战争和杀戮的漠视。在事实上,高尚的取道未必就一定意味着绝对主义。关心他人,也不一定就是缺乏对人的复杂的判断和机智。

不,即便莫德的善意是确实的,即便他的探讨基于深刻的社会经验和真实——人们也不能以那些经验做为依据,批判托尔斯泰的原则。因为在今天,在暴的武力行为之外,还有恣意的舆论制造。这是更大的罪恶;它随着电视信号的覆盖,占领着每一个角落,腐蚀着艰难的世界。

国际法被侮辱了,虽然电视机高唱国际准则。共同语言在呼喇喇崩溃,哪怕再简单的黑白是非,看法都冰冷地截然对立。语言的灾荒也随之蔓延——抵抗者牺牲被称为击毙,侵略者被击毙却叫做战死。战争被称作反恐,占领后的迫,叫做安全局势。

离开那天,我们又沿着旧路,把三座雕像浏览了一遍。

维多利亚修士的青铜像和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个雕像如出一辙,除了那本他的著作。显然,他被敷衍了事地塑成了一个没有个的街头饰件。

圣芳济各的铁像则意有所指,糙、黑铁、象,都显得言简意赅,且避开了细节。包括他座下的冷清,雕塑所处的公园是一个没人去的角落,门可罗雀,连鸽子都要焊接粘住——我不由佩服无名的作者。

维多利亚,圣芳济各——他们若是都失败了,还有我们伟大的导师托尔斯泰,他若也最终失败——那也无非是人的神,以及文明程度的一次失败而已。

而不朽名著《托尔美斯河上的拉撒路》的纪念雕塑则是手法含混的,一如罗丹的作品。那本书的语言太诙谐了,这样易招误读;好像只要凑得出噱头谁都可以续作,一个中译本就干脆把它译成《小癞子》。而罗丹笔法抹平了雕塑版的明亮,它暗含忧郁,眼神模糊,老头不刁,小孩不油,人物显得比较“正面”但我们是一些前定主义者。虽然缺乏职业的儿履历,却对小拉撒路他们那一套生来悉。我们的血统里,活跃着一种随时准备找他俩入伙的暗示——因为我们宁肯那样,也不愿做体制的顺奴。他俩确是我们的同伙,不同处顶多是,我们的形式是思想的而已。

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发现人没有怎么进化。和平、高尚、他人的暖,那一样都没上完初级班。我突然悟到——只有他们,这托尔美斯河上的汉,它的含义才是最隐秘的。人类还会从头开始,从解决最低限的需求开始,重头跋涉漫长的进步之路。踟蹰于饥寒,如动物,重复小拉撒路在托尔美斯河上的悲惨旅途,永远也不能答复——关于人道的深刻追问。

我最后停在石头桥旁休息,爬上仿造罗丹的双人像坐下。回想了一番维多利亚,又捉摸了一阵圣芳济各,茫的西班牙大地荒凉沉寂。我又把带来的小说翻阅了一遍,心里暗暗称奇,真不得了,简直是一本寓言。三座雕像还是得评它第一。不仅小说,就连老小主人公本身,也可以由代代人接续创作。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