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学子风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没人喜背黑锅,萧凡当然也不喜

但这世上有些黑锅不得不背,有些事情不能不认,而且目前这个情形,就算萧凡否认,黄观也不可能相信。

看着黄观那张接怒的脸,萧凡有点头疼…

这人物关系似乎有些了,朱允坟喜黄观的妹妹,黄观的妹妹不喜朱允坟,反而对他有点意思,而他却与黄观是水火不容的政敌,朱允坟却一直赞同他的变法改草,他和黄观掐架,身为裁判的朱允坟暗里不停的吹黑哨帮他…,老实说,萧凡比作者还纠结,这得需要多么天才的脑袋才能把人物关系搞得这么混啊…“萧凡!你…欺人太甚,公器私用,指使锦衣卫侮辱朝廷大臣,朗朗乾坤,岂容你这贼横行霸道,你以为你是王法吗?肆无忌惮若斯,朝堂乌烟瘴气,妖孽横行,此皆因你这贼而致…”黄观气得浑身颤抖,指着萧凡鼻子的手直哆嗦。

萧凡无奈道:“黄大人,别偏题行吗?咱们现在说的是扔东西的事儿,你怎么扯到朝堂上去了?扔几朵花跟朝堂乌烟瘴气有什么关系*…”

“怎么就跟朝堂没关系?若非你这贼指使,谁敢把本官家门口搞得一片狼藉?你这分明是打击,是侮辱…”黄观说着说着忽然神情一凝,盯着地上的‮花菊‬楞楞发呆许久。

萧凡对他的反应很奇怪,破口大尊之时忽然跟按了暂停键似的不言不动,这让萧凡到很不习惯。

“黄大人,你怎么了?这是‮花菊‬呀,你没见过?”萧凡好奇道,见黄观仍旧不言不动,盯着地上的‮花菊‬出神,萧凡于是得意洋洋的开始在孔夫子面前卖文章,关老爷面前耍大刀了。

“‮花菊‬,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品种多达数百种,几百年后甚至又新兴了一种‮花菊‬,名曰,爆菊”晋陶渊明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黄观没理会萧凡滔滔不绝的卖,沉默了一阵,忽然一拍大腿,咬牙切齿道:“我明白了!”萧凡愕然:“你明白什么了?”黄观神情愈发愤怒:“‮花菊‬是黄的!”萧凡低头往地上看了一眼,然后点头赞同:“不错,它是黄的,黄大人好犀利的眼神…”

“明黄乃天家专用”你把黄的东西堆在我家门口,是不是想诬陷我逾制犯上?然后你便趁机叫锦衣卫拿人,藉此陷害朝廷大臣,朝堂之上排除异己,以达到你独霸朝堂,为非作歹的目的?萧凡,你好狠毒的心呐!”黄观眼珠子都瞪成了血红,那模样恨不得把萧凡一口生活录了。

萧凡错愕的盯着他:“黄大人的想象力…”黄观暴的打断他,恶声道:“我告诉你,萧凡,你休想陷害本官!本官的清白死也不能让你玷污…”

“黄大人”请你相信我,我绝对没兴趣玷污你的清白,我不好那一口儿…”萧凡万分诚恳道。

“萧凡,你狡辩也没用,本官不会让你得逞的!”黄观整个面孔都扭曲了。

萧凡仰天长叹”这年头如果有心理医生该多好,明朝第一位连丰三元的大才子居然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这年代的读书人没几个正常的。

“不管你怎么诬陷我,本官威武不能屈,萧凡,我明白你的企图”只要我黄观一天没死,你的所谓改草军制便休想实现!我宁愿一头撞死在金殿之上,也不会容忍你祸朝纲”你死了这条心吧!”黄观开始发挥他的想象力,把这个简单的事情无限引申复杂化了。

萧凡苦口婆心解释道:“黄大人”这事儿真没你想的那么复杂…”玩个漫而已,怎么会闹成这样?萧凡哭无泪…

“废话少说!萧凡,你指使锦衣卫侮辱构陷大臣,本官明一定要在金殿上狠狠参你!一定要在天子面前讨个公道!”萧凡大大松了一口气,闻言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在天子面前参我?那没问题,尽管参吧…”这事儿本就是朱允坟干的,真的很期待黄观参自己的时候,朱允坟是个什么表情…

黄观死死瞪着萧凡,沉默半晌,接着暴跳如雷:“萧凡你这贼,居然如此有恃无恐,猖獗至此!本官这就跟你拼了,为我大明朝廷清理门户!”

“黄大人,你冷静一下,我刚才那叫淡定,不是猖獗啊…”

,天子勾女以失败告终,萧凡还不得不帮他收拾烂摊子。

朝中仍旧暗涌动,朱允坟下了旨,三后开大朝会,商议改草军制一事,朝中大臣不论是清还是,纷纷各自在家中做着功课,史书典籍翻烂了,试图在先古之成法和事例中举出几样来反驳或赞成,这些科班出身的朝臣们拿出了当年考科举的劲头,绞尽脑汁的琢磨着如何与政敌辩论,引用圣人的哪一句典故能将政敌得哑口无言,一论起这些人的本事,除了耍嘴皮子,实在殊乏优点了。

就在大伙儿卯足了劲儿准备三后的大辩论时,京师却传着一条言。

言其实很简单,大致的内容是新晋诚毅侯爷,锦衣卫指挥使萧凡谗言惑上,借改草军制之事,妄图排除朝堂异己,肃清政敌,此举后果严重,若然行之,必使朝堂风气渐渐变成重武轻文,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却连一个卖力气的鄙武夫都不如,若天下官绅百姓子弟纷纷起而效之,弃文从武,那时大明境内尚武之风大行于世,谁人再读孔孟,谁人再修礼德?穷兵赎武到最后,大明王朝的未来何去何从?

这些大道理在百姓中传倒是没什么,这今年代能懂这些道理的平民百姓太少”他们本不明白朝廷重文或重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自己的营生才是百姓最关心的,不论文人还是武夫”他们都要穿衣吃饭,朝廷看重谁有那么重要吗?

令人纠结的是,这条言传到了读书人的耳朵里,反应便大不一样了。

文人从来便瞧不起武人,自古以来文人的骨子里都充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便很准确的概括出读书人的清高心理”在他们眼中,靠读书考取功名才是人生中最正确最风光的途径。

现在萧凡提出的改草军制,无疑使得他们选择的华条路看起来变得非常黯淡”武夫的地位若被萧凡提升起来,那他们十年的寒窗苦读何苦来哉?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