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靖康,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可惜,这笔账,最后还是算到杭州头上去了,没开封什么事。好像徽钦二宗的被虏,不是在开封倒是在杭州;也好像问题的严重不是那两个昏君丢失了江山,而是他们的胆小鬼子弟躲在杭州不思进取不想报仇雪恨。杭州无端地替开封承担着罪责,而提起开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和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有这两位黑脸汉子在那里坐镇,开封是掉不了价的。只要凛然一声“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开封便豪气冲天了,谁还敢说三道四?
南京和杭州可就得由着人数落,就像长得漂亮的女人总会有人来品头论足一样。其实,南京不是女人气太重,而是文人气太重。与杭州不同,南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脂粉气的城市。我们只能说“六朝金粉,秦淮风月”而不能说“六朝脂粉,秦淮风月”说“六朝脂粉”不但南京人无法接受,我们自己说着听着也别扭。金粉其实也就是脂粉。但用一个“金”字,便多了些刚气,少了点女人味。这就像“巾帼”原指女人的头巾和发饰,与“粉黛”一样,也是用服饰指代女人,但“巾帼”就比“粉黛”要硬朗一些。
南京并无多少女人气,却多文人气。自古江南出才子,而才子又多半喜南京,即便这些才子不是南京人。这大约与所谓“六朝人物”和“魏晋风度”有关。对于文人来说,自由散漫,吊儿郎当,不愁吃喝也不必负责,又能讲些高深玄远的道理,发些嫉世愤俗的牢
,比什么都过瘾。南京便最能
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所以文人都喜
南京。南京,其实是最有希望成为一座儒雅的城市的。
文气一重,就没多少“王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别说是逐鹿中原,便是守住那半壁江山,也不容易。中国的事情很有趣。同样是战争,往哪个方向打,说法便不一样:南下、北伐、东进、西征。南方攻打北方总那么艰难,北方拿下南方,却像喝小米稀饭似的,呼呼啦啦就下去于是南京和杭州,便总是处在一种挨打的地位。实际上,南京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东吴,就差点在它的创始人手上丢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锁二乔”可不玄乎?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孙皓最后还是自个儿在石头城上摇起了小白旗。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一部原本可以让南方人问鼎中原的《三国》,便这样灰溜溜地收场,只留下一段“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佳话。可惜,在南京建立政权的,似乎没有几个像孙权。于是以后的南京,便是接二连三地为中国史贡献亡国之君,而且其中不少是才子。
“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官娥。”不是才子,哪里写得出如此绝唱?
事实上南京也是一个屡遭刀兵的城市,而且南京保卫战也似乎从来就不曾成为军事史上的成功范例,倒是那些断壁残垣新亭旧地,一再成为文人墨客凭吊的对象。在南京怀古是最合适的,而最值得去的地方恰恰是那些陵园:南唐二陵、明孝陵、中山陵、盘谷寺、雨花台。有时你会觉得中国最好的陵园都集中在南京这使得我们走进南京会有一种肃穆之,也会有一种悲壮之
。(图四)南京当然也有过辉煌时代和英雄业绩,但人们却往往记不住。
“吴楚地,东南诉;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留下的只是歌舞弦管,文章词赋,是乌衣巷的传说和桃花扇的故事,以及“为文章又恋花”的风
儒雅。略带女人味的文人气掩盖了英雄气,使得南京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时还有点伤
。
重庆的格同样复杂。作为南方城市又在水边,重庆似乎应该是“女
的”何况,还有重庆是一徐娘半老”的说法。但是,作为西南山城,它又和贵
一样,有着男
的特征。尤其是和成都相比,这个特征就更为明显。
“重庆崽儿坨子(拳头)硬,成都妹娃嘴巴狡。”代表着成都的是伶牙俐齿的妹娃,代表着重庆的则是尚武好斗的崽儿,男女之别已很分明。事实上两地人的格也不相同。成都民
柔顺而重庆民风
直。成都人觉得重庆人太
野,重庆人则看不惯成都人的节奏缓慢和讲究虚礼。
把重庆看作“辣妹子”也许是合适的。事实上,重庆这个城市的特点是“火辣”或“火热”而非“火爆”有名的“麻辣火锅”就是重庆人的发明,后来才风行四川风靡全国的。在国内任何城市,只要一看到“山城火锅”的招牌,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重庆。重庆也正像这火锅:刚一接触,火辣辣的叫人受不然而,慢慢地,就会觉得“味道好极了”而且会到一种柔情。这样的城市,你说是男
的还是女
的。
四、我们到底要读什么其实,把城市区分成“男的”和“女
的”只不过是一种带有文学
的说法罢了,甚至只是一种朦胧的
觉,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学的结论。比方说,杭州就不但有小青墓,也有岳王坟;不但出过美
绝伦的苏小小,也出过一身正气、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杭州人素有“杭铁头”之称,则其硬朗也就可想而知。何况还有钱塘
。
“儿在船头立,手把红旗旗不
”岂非男儿气概?同样,人们耳
能详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不也是西安女
的柔情么?
显然“男的城市”或“女
的城市”云云,不过“姑妄言之”又“姑妄听之”的事情,当不得真,而且很容易被证伪。所以,这些说法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也不妨各执己见。但城市像人,则应该不成问题。我甚至还认为,城市就像人一样,也是有“体味”的。这个体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儿”
的人,只要走进某座城市,一下子就闻到所以,读城,也就是读人。城市并不仅仅是房屋和街道、店铺和城墙。如果没有人,再好的城市,也不过一座“死城”又有什么好读的。
那么,城市里的人又有什么可读的可读的是他们的“活法”城市是人的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是由每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街道建筑、历史传统和人文氛围构成的。因此,不同城市中的人,就有不同的活法,即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个,即文化
格。比如北京人大气,上海人
明,杭州人闲适,成都人洒
,武汉人直
,厦门人温情等等。这,便正是我们这些读城者特别关注的。
生活方式和文化格,是互为因果的两个东西。比方说,北京人大气,所以北京人活得潇洒而又马虎。在先前,臭豆腐就贴饼子,再加一锅虾米皮熬白菜,就是好饭。如果那臭豆腐是王致和的,上面又滴了香油,就简直能招待姑
。现在,则一包方便面,两
火腿肠,便可打发一餐。如果一时半会找不着开水来泡面,干啃方便面就凉水,也能对付。但,即便是这种简单的生活,也不乏乐趣。北京人是很会“找乐子”的。
“坛墙儿”和“槐树小院”都是“乐土”
“喊一嗓子”和丁一嗓子”都是“乐子”而且越是众人喝彩,越是神情散淡(不是装的)。即便不过是小酱萝卜就窝窝头,或者素炸酱面拌黄瓜丝儿,也能吃得有滋有味。没有水果么?
“心里美”萝卜就很好。寒冬腊月里,在大白萝卜儿上挖个小眼儿,
一粒菜籽儿进去,再浇上点儿水,等那
芽发出来,绿盈盈地挂在家里,
糙简陋的
子便趣情盎然上海人的活法又不一样。上海人
明,所以上海人活得
致而小巧。他们的住房多半面积不大,功能却很齐全。不少家具都是多功能的,而且摆放得恰到好处,既未占地方,又错落有致,显然是经过了
心的设计。衣服也是不多不少的。既不会多得穿不了,
箱底,或开
时没法晾晒,也不会捉襟见肘,
得没有出门的行头。反正一年四季,都能有体面的一身。这些衣服也不一定要买。不少家庭主妇或“主男”都是能工巧匠。别人做两条
子的面料,他能裁出三条来,那款式和做工,也都是专业水平。吃饭当然也不会马虎。即便寻常人家过小
子,每顿饭也得“烧几个小菜吃吃”而且有荤有素,营养齐全。隔三岔五的,还会上街去,找一家偏僻(因此价格也较便宜)的冷热饮店喝一小杯咖啡或吃一客刨冰;或是在一家干净而又实惠的小店里点几样小菜,喝一杯啤酒;或是在逛街的时候,买一小块
油蛋糕或一只苹果边走边吃。花钱不多,却照样享受了都市生活,既快乐又实惠,谓之“小乐惠”显然,上海人的这种活法,北京人是看不上的。什么“小乐惠”?简直就是“过家家”同样,北京人的活法,上海人也不以为然。
“找乐于”?
“穷开心”吧!
这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说到底,也就是文化的差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活法。这些活法,就构成了文化。读城,也就是读人,读文化。
就拿“小乐惠一来说,原本是江浙一带的地方方言,本义系指普通老百姓的常饮食之乐。
常饮食嘛,何况又是平民百姓的,当然不会是大吃大喝,无非虾油卤
、葱烤鲫鱼、蒿菜豆腐干、
豆雪菜煸笋之类,甚或只不过茵香豆、花生米,再加一杯老酒,而且决不会是茅台或xo,故谓之曰“小”然而小则小矣,其乐也无穷,其趣也盎然。更何况惠而不费,所以叫“小乐惠”老作家汪曾棋写作“小乐胃”江浙一带地方人说话,惠胃不分,而写作“小乐胃”大约是因其主要表现于饮食方面吧?即便如此,我以为也不能叫“小乐胃”而应该叫一小乐味”因为它追求的,不是“腹之
”而是“口之乐”快活的是嘴巴而不是肚子,是一小口一小口品茶品菜品酒时的那种自得其乐和有滋有味,怎么好叫做“小乐胃”江浙一带早已有之的“小乐胃”或“小乐味”到了上海人那里,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乐惠”江浙人的“小乐味”多半还是农业社会的田园之乐;上海人的“小乐惠”则是现代社会的都市生活。当然,并不是所有对都市生活的享受都好叫做“小乐惠”比方说,到“百乐门”去挥金如土,就不是;在小摊点上将就着吃一碗
面打发一餐,当然也不算。不算的道理也很简单,前者太“大”而后者又并无多少“乐”可言。显然,所谓“小乐惠”必须是“小”而“乐”者。一般地说,它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小,是“小
”、“小来来”二是
致,喝大碗茶就不算;三是必须属于物质享受“喊一嗓子”也不算;四则必须是
心计算安排策划的结果,是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获得的尽可能多或尽可能好的享受,比方说,质量既高样式又多价钱还便宜等等。所以,不假思索地买一只烧
大嚼一顿不算“小乐惠”用同样多(甚至更少)的钱,不但吃了一小碟白斩
,还吃了有荤有素好几盘菜外加一小杯可乐或啤酒,便是地道的“小乐惠”在这里,第四条原则最重要。如果吃得(或玩得、穿得)虽然好,钱却花了许多,被“斩了一记”当了“冤大头”心里“气煞”哪里乐得起来?
第四条原则最重要,还因为它是上海人的“小乐惠”不同于杭州人或其他江浙人“小乐惠”的紧要之处。杭州有民谚云:“工人叔叔,螺蛳(音“缩”);农民伯伯,
脚掰掰”正是典型的杭州“小乐惠”
螺蛳,掰
脚,是很费时间的,然而乐趣也就正在这里就那么一点东西,只要你慢慢地啜,细细地品,品到
细处,就不难砸出鲜味来。这滋味既是小菜老酒的,更是人生的。人生在世,有如匆匆过客,难得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闲。螺蛳
,
脚掰掰,便正是对悠然人生的自我陶醉。也就在这悠然自得中,什么尘世的喧嚣,世道的沧桑,便都忘得干干净净正所谓“老酒天天醉,
主席万万岁”杭州人也天天都活得有滋味,所以还是叫“小乐味”好。杭州“小乐味”既然以自得其乐和与世无争为旨归,就显然与上海“小乐惠”的
心策划算计安排大相异趣。
这就颇有些类似于北京人的“找乐子”北京人的“找乐子”也是对人生的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自得其乐和与世无争。会鸟、票戏、下棋、摆花草,不在乎东西好坏,也不在乎胜败输赢,图的是那份随意、自在、可心、舒坦,看重的是做这些事时的悠然自得和清淡雅致,是那份心境和趣情。(图五)在北京人看来“乐子”到处都是,就看你会不会“找”显然,这和杭州人那种“一饮一酌,一醉一醒,一丘一壑也风
”的人生态度是正相一致的。这也不奇怪。北京和杭州,毕竟都是乡土中国的田园都市,而且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样的城市,总是会有些散淡和儒雅的。这里的人们,也总是容易把历史和人生看穿看淡,从而变得心气平和、
不在乎和随遇而安。只不过,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北京的平民更多“京都气派”和“燕赵侠骨”而杭州平民则不免多少会有点“吴越余韵”和“魏晋风度”罢上海就不一样上海不是“田园都市”因此没有那份“散淡”;上海也不是“文化古城”因此难得那份“儒雅”上海是一个拥挤的、嘈杂的、五光十
而又贫富悬殊的现代化商业
城市,上海人大多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中、为奢华享乐所
惑而又为贫穷窘迫所困惑的小市民。他们的生存环境比北京人差得多,他们的生活要求又比北京人高得多,因为他们受到的物质
惑也比北京人大得多。这就使他们更加注重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质量,也会
得他们
打细算,尽可能地找窍门、钻空子、走捷径、捡便宜,变得“门槛
来兮”可以说,占上海人口半数以上的小市民,差不多都是这种活法,而上海的市政管理和商业服务也乐意于为这种活法提供方便,比如印发半两一张的粮票,小吃可以搭配着买,雪花膏可以“零拷”等等。这些做法就保证了收入低微的小市民们也能过上方便、实惠、舒适而又不失体面的生活,而且还能和他们的城市一样雅致。
当然,要过上这样的生活,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一明”事实上,每个上海人都明白,只有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
明能干,才可能在这个社会里求得尽可能好的生活,也才可能在这个社会里活得如鱼得水。所谓“小乐惠”就是对这种如鱼得水状态的自我欣赏。顺便说一句,这种活法在上海,甚至还能受到别人的尊敬。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告诉我,上海最有名的西餐馆“红房子”里有一位常客,每次点的菜点花钱都不多,地地道道的“小乐惠”然而那里的侍应生对他却极为敬重,服务也极为周到。上海人不是很“势利”怎么会尊重一个没有钱或舍不得花钱的人?不错,上海人也许很在乎你有没有钱,但他们更看重“
明”更尊重“在行一。事实上,一个大手大脚胡
花钱的外地人,在上海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的。他只会被看作是“戆大”而被上海人在背地里嘲笑。
显然,北京人的“找乐子”也好,上海人的“小乐惠”也好,或者杭州人的“小乐味”也好,都是那些收入不多、家境不宽、手头不富裕而又想活得好一点的普通人的活法,是对单调贫困生活的一种补充和调剂。要之,它们都是“享受人生”也都是对自己“活法”的一种欣赏。所不同者,在于北京人欣赏的是自己的“大气”上海人欣赏的是自己的“明”而杭州人欣赏的是自己的“闲适”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
儿,万岁爷这一亩三分地上住着,什么世面没见过?哪在乎生活的
细,又哪儿不能找到乐子?上海人是国际化大都市里的小市民,外面的世界很
彩,家里的
子很无奈,不算计也得算计,不
明也得
明。何况机会又比较均等,竞争又相对公平,再蠢的人,久而久之,也就磨练出来至于杭州人嘛,没的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谁能比他们更贴近自然,更会享受人生?又还有谁能比他们更慵散,更悠闲?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嗅!
甚至就连这三种活法背后透出的无奈,也不一样。说白了,北京的平民是皇王府见多了,又进不去,只好到坛墙
下去“找乐于”;上海的市民则是灯红酒绿看多了,又得不到,只好给自己来点“小乐惠”至于杭州老百姓,生活在“人间天堂”
子却未必真那么好过,便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小酒杯中当神仙”无妨说,北京人的“找乐子”是苦中取乐,杭州人的“小乐味”是忙里偷闲,上海人的“小乐惠”则是实实在在地调剂和充实自己的生活。相比较而言,上海人更“务实”而北京人和杭州人更“审美一;上海人更“现代”而北京人和杭州人更“传统”这是人与人的差异,也是城市与城市的差异。
因此,读城,就像读人一样。你要想认识一个人,就得把他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将心比心地和他朋友。认识一个城市也如此。我写(读城记》这本书1目的也在这里:我想通过这本书,像认识我的朋友一样来认识我所到过的这些城市。当然,也想和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人,成为朋友。
那么,让我们走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