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进入秋天之后,上海的早晨就经常挂起雾来。蒙的天地在青灰的天光里总是显得很凄惶。上海的经济仿佛也随着温度而冷了下来,虽然没有踩下刹车,但是之前恨不得把油门踩穿的劲儿,总算是卸下来了。

天塌下来,姚明扛;经济垮下来,房地产先扛。除了内环那些依然摆着“皇帝女儿不愁嫁”嘴脸的顶级楼盘依然坚之外,从中环到外环,然后再到郊区,和上海周边,所有的楼盘都仿佛被霜打了的叶子一样,蔫了。无数曾经高傲的房地产中介推销员,默默地摘下了他们手上的18k金腕表,下了脚上的鳄鱼皮鞋,换上nike或者puma的气垫运动鞋,纷纷冲向了高速公路,他们脸视死如归、背水一战的表情,就差在头上绑一条白巾,里别一把剖腹刀了。——他们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们那身永远的灰西装,无论何时他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永远都是一件明显码数偏大的西装外加一条又宽又笨的丝绸领带勒住他们壮的脖子,也许他们踢足球、洗澡、游泳、蒸桑拿的时候,应该这样吧,随时都准备着从西装内袋里掏出名片递给你。就像那句老话,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你的真命天子,那么,同理,你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你的潜在客户。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房产中介死命把名片给一个在路边系鞋带的红领巾——当然,他最后还是补了一句“记得把名片一定给你爸爸”否则我真的要怀疑这个世界了。

此刻这些中介们顶着秋老虎的太,在高架桥下汗浃背地拦截着各种高级轿车,举着手上用笔和纸板做成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类似“跳楼价楼盘,仅此一套”

“独栋别墅白菜价,白菜如今价更高”

“房主坐牢被抓,家人移民卖产权”

“小三抓,老婆卖豪宅”

“卖房养女”等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标语,有时候真心觉得他们手上举着的是tvb八点档连续剧的故事提纲。他们和街上要饭的乞丐看起来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对里面开车的人赔上无比谦卑的笑脸,然后小心翼翼地拍打着车窗。但有时候,开着高级车的人,往往只是司机而已。他们总是关紧了车窗,一脚油门扬长而去。

国家调控出台,就仿佛一枚茅山道士的符咒一样,立刻就让无数按照草台班子标准搭起来的中介公司现了原形。他们已经不能高枕无忧地坐在办公室里,只需要打几个电话,发几个短信,钞票就仿佛吃了药的母一样哗啦啦地就扇着翅膀往他们银行账户里钻。

几个月之前,大街的房产中介店铺就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大大小小地在上海所有隙里迅速滋生。而一阵秋风扫过,无数门面昨天还人声鼎沸,第二天就已经人去楼空,卷帘门拉下来的玻璃幕墙后面,可以看见内部地的废纸,和翻倒的垃圾桶。

不仅仅是地产业,所有的行业都风雨飘摇。零售超市、连锁书店、电子产品、百货商场、蔬菜粮油、股票市场…唯一例外的就只有奢侈品行业了。lv门口永远排着长队,无论是山西开煤窑的老板夫人,还是本地省吃俭用,准备花三个月薪水买一只包包回家拿香炉供奉着的小白领,她们脸上的表情都是一样的。所有奢侈品牌都在迫不及待地对外面公布他们的财务报表,第一季度增长了多少,第三季度盈利得更多,无数巨大的雪球从山顶轰隆隆地滚下来,它们越滚越大,碾碎了无数人的梦。

在这个秋天里,上海的经济生态仿佛持续经历着一场无休无止的微弱地震,并不会天崩地裂,血横飞,但是所有人都在隐隐的轰鸣声里,惶恐度。人们的脚底抓不紧地面,头皮绷紧的觉让他们担心随时都会被抛向天空。

我们公司也一样。

《m。e》的广告总额下降了27%,销量下降了18%,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峻事态。当然,你不能指望人们在担心明天是否还能拿到薪水、后天超市的西红柿是否会变得比猪还贵的同时,还有心情拿出宝贵的时间悠闲地一边喝咖啡一边翻阅着文艺杂志——外滩艺术馆的展览关我事,几百年前欧洲的哪个作家曾经写过中国游记关我事,某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快要失传了关我事,哪个雕塑家在卢浮里开了展览关我事,哪个设计师在出柜之后就立刻出轨了关我事。

人们忙着活命,没有心思怡情。

我偶尔路过街边的报刊亭,发现不只是我们的杂志,另外还有大堆大堆卖不出去的时尚杂志花花绿绿地堆在地上,车轮和鞋子带起的灰尘把那些封面上明星们靠ps修饰得完美无瑕如同蛋壳般的虚假面容,得灰头土脸,几近狼狈。

洺的脸也好看不到哪儿去。他的脸一天比一天苍白,他总是紧绷着面容,人中拉得比伏地魔都长。要不是他的眉浓密漆黑、鼻梁拔英武,看起来离伏地魔的造型有点远的话,我真的要怀疑他随时都能从西装里掏出一魔杖对着打瞌睡的员工念出一句“阿瓦达索命”来。

他不再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去研究最新从西班牙过来的瓷器是不是值得下手收藏一套,也不再有心思不断指示我和kitty上海为他搜寻各种口味的咖啡。他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议,打不完的电话,看不完的文件。他的手机只要一空下来,就是连接着充电器的,否则在他一个电话平均四十五分钟的高耗电状态下,别说是iphone了,就算换成电力强劲得简直像是使用了核电池一样的国产山寨机,我相信也一样垮棚。

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公司正在全力准备启动明年新增加的一本艺术类的杂志。本来在策划产品线的时候,正当《m。e》的高速增长期,那时候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和读者群,让公司对新的刊物有着足够的信心,在之前针对广告客户召开的内部招商酒会上,无数品牌的营销部门头子都挤破了头地想要将《m。e》旗下的新增刊物作为他们新的广告营销平台。然而,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整个天地仿佛都换了颜,之前的朝红瞬间被刷成了黄瓜绿。当初所有财大气,恨不得直接拿几公斤重的成捆成捆的粉红现钞砸到我们脸上的品牌厂商们,仿佛都像是被扎了眼儿的轮胎一样,不再蹦跶了。他们口中最高频率出现的对话也从“没问题,多少钱,我们投”变成了“不一定,便宜点,再看看”因此,在整个上海都风雨飘摇,所有公司都在削减开销、缩紧战线的时候,我们却比谁都忙。甚至公司不仅没有裁员,反而为了即将到来的崭新刊物而组建了新的团队。别人对我们临渊羡鱼,然而我们冷暖自知。这究竟是世纪末般的饮鸩止渴,还是釜底薪的背水一战,谁都说不清楚。大家都像是被突然赶上钢丝绳的小丑,战战兢兢地往前行走着,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全军覆没。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尽管公司还是维持着运营,没有从我们的薪水方面缩减开支,但是,在这个cpi指数就像是一个发烧的胖子胳肢窝下的温度计般猛蹿不止的时代,不加薪就等于是扣钱了。

就连kitty最近也不再疯狂地购买高跟鞋了。要知道,她以前最羡慕的就是蜘蛛了,她一度想要在肩膀上一个蜘蛛的文身,面对我的困惑,她说:“因为它有八只脚啊!每天能穿四双不同的高跟鞋!”我讽刺她:“那你去羡慕蜈蚣好了!”她严肃地拒绝了我的提议:“不行,那我会破产。”公司甚至有人开始带盒饭来上班了——要知道在以前,《m。e》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吃饭的人,比如kitty为首的那帮死瘦子,一种是只要吃饭就可以开发票报销的人,比如以顾源、顾里为首的那帮死总监。既然做不成穿金戴银的饿死鬼,那么至少也别变成皮包骨头的穷光蛋吧——多吃一点,至少气看起来红润,面相不至于格外带衰。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过得捉襟见肘。总有一些人,是上帝的宠儿。我以前一直将这个标签贴在洺、崇光,或者顾源、顾里身上。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把这个词语放在南湘头上。她可以是“薄命的红颜”可以是“悲伤的灰姑娘”可以是“空谷幽兰谁人知”可以是“空山关外清弦月”但她怎么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可我错了。南湘对艺术品市场的了解和她自身对艺术知识的强大储备,让她在新杂志的筹备过程中如鱼得水。在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几项统筹工作之后,她就已经从美术助理晋升为美术主管,然后前几天,我刚刚听说她变成了新杂志的运营总监。她就是那条翻身的咸鱼,她就是洛的贵纸,她就是那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大摇大摆地从浦东游到了浦西——更何况她背后有一个掌握着公司一大把股份的男朋友作为坚强后盾。

进入《m。e》已经三年多的我,现在行政级别比南湘还要低。尽管我和kitty都算是特例,手上的隐形权限非常地大,毕竟我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就算吹不了枕边风至少也能嚼舌。但是在台面上,南湘是凌驾在我们之上的——至少叶传萍召开的每周例会上,有属于她的一把椅子,而我,只有在洺需要咖啡的时候,才有资格推开那扇紧闭的大门。

每一周,我都端着一杯咖啡,在众人无视我存在的目光下,走进那间会议室,领受为我特别定制的羞。我从来不敢抬起眼睛朝南湘看过去,因为我不知道面而来的眼神,究竟会带着什么情绪。我也不敢看向顾里,因为我知道她眼里一定会是,充同情的目光。

我更加不想去看顾源,不管他眼神里对我是什么情绪,我都不想看。我恨死他了。

生活就这样复一地过着,没有太多的惊喜,也没有太多的悲伤。因为我们几个人只要不在一起,似乎上帝也没有了看戏的望,我们的生活仿佛从钱塘江大一样波涛翻滚的状态,终于变成了死海一样的波澜不惊。我,南湘,顾里,顾源,我们四个维持着这样每天抬头不见低头也不见的生活,尽管我们每天几乎有八个小时,都在同样一个四面围墙的空间里活动着,有时候距离近到彼此都能闻见对方身上的香水气味。

这段子里,有线电视台又开始重新播放起了《老友记》,我们几个当年都是《老友记》的死忠粉丝。但是美国已经播放到了第六季的时候,上海才刚刚开始引进第一季,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网上资源,更没有层出不穷的牛字幕组,也没有现在动不动就10m、20m的光纤带宽供人们下载720p甚至1080p动辄三四个g的高清视频。我们对美剧的认识还停留在电视台的配音演员们悉的声音上。我还记得当初上海有线收费台在2006年《老友记》第十季最后一集播出的时候,我们四个买了几大瓶可乐,三大桶肯德基的全家桶外卖,我们抱着一巨大的被子一起挤在顾里的上共同欣赏那个万人期待的大结局——几年过去之后,我们才知道,当我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欣赏着最后的落幕时,其实这个时刻迟来了两年,在大洋彼岸,《老友记》早就在2004年就来了最后的谢幕。

而时间行进到了2010年,人们似乎又开始怀旧了。小时候记忆里的五颜六的平面机器人,变成了3d的《变形金刚》,它们用炸药和光横扫了全世界的票房;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看的第一本《哈利·波特》,终于来了电影版最后一部的欷歔高,当年在课桌里着书一边两眼放光饥渴阅读,一边幻想着自己也能够挥舞着魔杖的小兔崽子们,现在也纷纷在微博上议论着罗恩长残了,斯内普亮了,哈利·波特的儿子长得像马尔福;当年刚刚懂得什么是时尚什么是的女大学生们疯狂恋的《望都市》,也开始拍起了电影,里面几个女主角的岁数加起来超过了两百岁,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她们利用人们对岁月的缅怀而疯狂地敛财,电影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可以用cg幻化出阿凡达或者蓝灵,也在于可以把五十岁的莎拉·杰西卡·帕克拍得看起来依然是我们记忆里的三十九岁的凯莉,当然,毒杆菌也帮了大忙。

此刻,连《老友记》也翻出来重新播放了。不过好在它依然停留在当初的样子,而没有整出一个什么最新季或者电影版出来。

那天我无意中网上闲逛,看见当初几个主演们目前的状况,似乎都不怎么乐观,虽然大家都还在纷纷拍电视电影,但人们却不再愿意为他们停留下手中的遥控器了。

我盯着网页屏幕发呆,这多像是我们啊。

曾经我们四个聚在一起,似乎就能掀翻上海滩,搞垮南京路,而此刻我们分开了,就纷纷被打回原形,变成了再平凡不过的路人。就像是每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歌唱组合,在解散单飞之后,就迅速地被人们遗忘。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