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阿耨神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梅三公子这时恍悟歇语中那句“天外浮云”原来指的竟是一线天之外,浮云之上。

哦!哦!是了!

“在树之筋”当时自己还认为就是指隧道入口覆盖的许多盘枯藤而言。

这样看来“在树之筋”该是和这棵大树有关了。

不是吗?四句歇语,明明是说:“那一琼一文,两件异宝,是在一颗大树之筋,你该进入中的地,然后再由一线天出浮云之外。

现在只是要找到“大树之筋”就得了。

他这一豁然贯通,就立刻向大树底下走去!这棵大树,藤蔓结,枝叶茂密,浓荫覆盖,怕不有四五丈方圆?地上比手臂还要的树,虬筋盘结,滑杌遍地。

“在树之筋”?可能就在这虬筋盘结之处。

梅三公子心中寻思,这四句歇语,据江湖上的传说,已经传了数百年。

那么这“在树之筋”当在几百年前的在树之筋,而非几百年之后,自己所能看到的在树之筋上。

即以这棵大树而言,最少也有四五百年了。

目前固然树身大得要几人合抱,但在几百年之前,也只是一株普通小树罢了,决不会有错虬筋,遍地藤。那么…这一琼一文,在树之筋,当时的树筋,又是什么呢?莫非那位神僧当时把宝物埋藏在树之下?

唉!如果真在树之下,那就非斫倒大树,再挖掘盘不可。算了!自己又并非志在必得,何必花这大的气力,把好好的一棵大树斫倒?

而且这棵几人合抱的大树,要斫倒它,又谈何容易?想到这里,正待回身,瞥见树身之上,依稀还有字迹!不由跨上前去,仔细一瞧,字迹和地石壁上情形相同,是用金刚指写成的。

不过树身和石壁不同,几百年来,它在不停的长大。字也就逐渐消失,目前已经谈到不可辨认。

梅三公子细心观察,一面用手指按着原来的笔划,顺势揣摩。这样推究了大半天,才依稀认出好像是:“绍兴十七年,智果手植”等几个字样“绍兴”是南宋高宗的年号,距今已有五百年了。!

至于智果?敢情就是这位发现宝物,留题歇语的神僧。

不过当年他手植此树,又何用在树身上留下字迹?他蓦地触动灵机,眼光依着这行字迹,向下瞧去。

树身下面,还不是和其他地方一样,盘着如臂膀的虬,那有丝毫异样?

梅三公子瞧了半响,不由哑然失笑。自己光是从树上搜索,那会瞧得出端儿来?要知五百年前,智果神僧,植树之初,这还是一株小树啊!。

当年他留下这行字迹,准是埋藏宝物的记号,自己何不一试?

想到这里,立即从出昆吾剑,先把树身下面出地面的虬切断,然后慢慢地向下挖去。

昆吾剑削铁如泥,何等锋利!他连挑带挖,何消片刻,就挖了三四尺深一个窟窿。但这棵古树部,细细的虬,竟然藤须纠结,越挖越多。

梅三公子双手并用,顺着一条较的树,削去四边分支细节,往下挖去。一阵工夫,已经挖成一个深坑。而那条树,还是盘盘曲曲的深不见底。

剑尖有了触,虬盘曲之间,忽然出一角青石。不由心中一动,这树深处,虽是岩层。

但显然这青石颜,和原来的石层不同,敢情就在这里了?

心念急转,剑尖一挥,便把虬切断,一面小心翼翼的拔开砂土。

青石逐渐出,那好像长方形的一个石函!梅三公子陡觉神一振,知道自己所料不错,紧接着把青石上下四周的树砂石,悉数拔开。

然后还剑入鞘,双手捧住青石一端,往外拉出。石函共有三尺来长,上面还隐约有字。

梅三公子这时无暇多看,挟起石函,纵身跃上深坑。拂去身上砂土,放下石函。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