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卖炭翁唐·白居易【原文】卖炭翁,伐薪①烧炭南山②中。面尘灰烟火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④冰辙⑤。牛困人饥
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⑥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⑦。手把文书口称敕⑧,回车叱牛牵向北⑨。一车炭,千余斤,
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⑩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①伐薪:砍柴。②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③何所营:派什么用途。④辗:同“碾”轧的意思。⑤辙:车轮辗出的痕迹。⑥翩翩:轻快得意的姿态。骑:骑马的人。⑦黄衣使者白衫儿:唐朝的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⑧敕:皇帝的命令。⑨牵向北:唐代皇帝的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
。⑩系:挂。直:同“值”【译文】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
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
,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
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
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做炭的价钱。
【赏析】《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市也。”
“市”的“
”指皇
“市”是买的意思。皇
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
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
了“
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物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桃源行唐·王维【原文】渔舟逐水①山
,两岸桃花夹古津②。坐③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入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
出云中
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
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
,安知峰壑今来变。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
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①逐水:顺着溪水。②古津:古渡口。③坐:因。
【译文】渔船顺着溪走观赏山水一溪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
丽缤纷。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
不见有人。有一山
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
花卉竹林。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
初
到处是
犬的吠鸣。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当初因为避
先人离开混
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出
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
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
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赏析】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传。
横江词六首唐·李白其一【原文】人言横江①好,侬②道横江恶。一风三③吹倒山,白
高于瓦官阁。
【注释】①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是长江下游的一个渡口。②侬:我,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人自称为“侬”③一风三:连刮三天大风。
【译文】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有瓦官阁那么高。
其二【原文】海南去过浔
①,牛渚②由来险马当③。横江
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注释】①海:倒灌进长江的海水。南去:从横江浦
往浔
的水是西南向,所以说南去。浔
:今江西九江。②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长江边,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是唐代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之一。③险马当:险过马当。马当,山名,在今江西彭泽东北,山形似马,横枕长江,回风撼
,船行艰阻。
【译文】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去,途中要经过浔
。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
,船行艰阻。横江
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其三【原文】横江西望阻西秦①,汉水东连扬子津②。白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③。
【注释】①西秦:即西方之秦,借指长安。阻西秦,指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所阻,望不到长安。②汉水:即汉江,长江的最大支
,发源于陕西西南部,东南
经湖北至武汉入长江。扬子津:古代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③峭帆人:指船夫。峭帆,高耸的船帆。
【译文】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江中的白
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其四【原文】海神来过恶风回,打天门石壁开①。浙江②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
雪来。
【注释】①打天门石壁开:汹涌的
涛把天门山劈成两半。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东梁山位于当涂西南方,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②浙江:即钱塘江。钱塘江
水汹涌,夏历八月十八更为猛烈。此指横江浦
涛。
【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
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
雪而来。
其五【原文】横江馆前津吏①,向余东指海云生②。郎今
渡缘何事③?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释】①横江馆:横江浦渡口的驿馆。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②海云生:指海上升起了云雾,这是大风雨的预兆。③郎: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这里是津吏对作者的称呼。缘何事:到底为了什么事。
【译文】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其六【原文】月晕①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②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③动,公无渡河④归去来。
【注释】①月晕:环绕月亮周围的白光带,是起风的预兆。②蹙:迫促。东蹙,迫向东南。这句是说海鲸东向,百川倒
。③三山:山名,在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边,三峰并列,故名。④公无渡河:乐府《瑟调曲》调名。据《古今注》记载:朝鲜水夫霍里子高早起撑船,见一白发狂夫横渡急
,其
阻之不及,夫坠河死,
弹箜篌而唱:“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曲终,也投河而死。这里是借用乐府曲调名告诫人,横江水势湍急,勿轻易渡江。
【译文】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
。波涛大
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赏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来到了横江浦,面对白滔天的长江,他以夸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汹涌澎湃的长江天险图。这组诗汲取了民歌的格调,语言自然,形象动人。《横江词》六首,多写横江浦波高
险的景象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诗句自然
畅,
情朴实真率,深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
静夜思①唐·李白【原文】前明月光,疑②是地上霜。举头③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①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引起的思念。②疑:怀疑,以为。③举头:抬头。
【译文】在前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