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貓貓看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文及註釋譯文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源。如果知道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住慾念的孔,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註釋1、始:本始,此處指“道”2、母:源,此處指“道”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產生的萬物。

4、其兑,閉其門:兑,指口,引伸為孔;門,指門徑。此句意為:住嗜慾的孔,閉上慾念的門徑。

5、勤:勞作。

6、開其兑,濟其事:打開嗜慾的孔,增加紛雜的事件。

7、見小曰明:小,細微。能察見細微,才叫做“明”8、強:強健,自強不息。

9、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明向內透亮。發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

10、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禍。

11、襲常:襲承常道。

評析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這對概念。在這裏,“母”就是“道”

“子”就是天下萬物,因而母和子的關係,就是道和萬物;理論和實際;象思維和認識;本和末等關係的代名詞。張松如認為“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論證明,當作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方法了。西周以來,中國已經產生了例如五行説那樣原始、自發的唯物論。當老子第一次試圖把那種元素化的‘物理形式’推進到更高階段的理論的形式時,他的理論形式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因受到了歷史與科學條件的限制而表現出某種不成,這種不成,反映到更為複雜的認識論領域中來,就很容易帶上一種以‘道’觀物的特點。這是老子在認識上失足落水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子校讀》第301頁)我們基本上同意這種觀點,但又認為老子的確是強調象思維,對象思維和認識的關係講得不夠清楚,這是我們從本章內容中所得知的,不過不能把這一點加以誇大,相反,我們到,老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引用了辯證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觀點是老子哲學思想的華之一,不僅在秋末年甚至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思想水平是許多哲學家所不及的。本章的言外之意在於,世人都好逞聰明,不知收斂內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他懇切地希望人們不可一味外,而要內蓄、收斂,就不會給自身帶來災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