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現在受過新式教育的人,見了無論生朋友,往往喜歡你我相稱。這不是舊來的習慣而是外國語與翻譯品的影響。這風氣並未十分通行;一般社會還不願意採納這種辦法--所謂
人一向你呀我的,卻當別論。有一位中等學校校長告訴人,一箇舊學生去看他,左一個“你”右一個“你”彷彿用指頭點着他鼻子,真有些受不了。在他想,只有長輩該稱他“你”只有太太和老朋友配稱他“你”夠不上這個份兒,也來“你”呀“你”的,倒像對當差老媽子説話一般,豈不可惱!可不是,從前小説裏“弟兄相呼,你我相稱”也得夠上那份兒
情才成。而俗語説的“你我不錯”
“你我還這樣那樣”也是托的口氣,指出彼此的依賴與信任。同輩你我相稱,言下只有你我兩個,旁若無人;雖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視他們的,指他們的,管不着。楊震在你我相對的時候,會想到你我之外的“天知地知”真是一個玄遠的託辭,虧他想得出。常人説話稱你我,卻只是你説給我,我説給你;別人聽見也罷,不聽見也罷,反正説話的一點兒沒有想着他們那些不相干的。自然也有時候“取瑟而歌”也有時候“指桑罵槐”但那是話外的話或話裏的話,論口氣卻只對着那一個“你”這麼着,一説你看,你我便從一羣人裏除外,單獨地相對着。離羣是可怕又可憐的,只要想想大野裏的獨行,黑夜裏的獨處就明白。你我既甘心離羣,彼此便非難解難分不可;否則豈不要吃虧?難解難分就是親暱;骨
是親暱,結
也是個親暱,所以説只有長輩該稱“你”只有太太和老朋友配稱“你”你我相稱者,你我相親而已。然而我們對家裏當差老媽子也稱“你”對街上的洋車伕也稱“你”卻不是一個味兒。古來以“爾汝”為輕賤之稱;就指的這一類。但輕賤與親暱有時候也難分,譬如叫孩子為“狗兒”叫情人為“心肝”明明將人比物,卻正是親暱之至。而長輩稱晚輩為“你”也夾雜着這兩種味道--那些親誼疏遠的稱“你”有時候簡直毫無親暱的意思,只顯得輩分高罷了。大概輕賤與親暱有一點相同;就是,都可以隨隨便便,甚至於動手動腳。生人相見不稱“你”通稱是“先生”有帶姓不帶姓之分;不帶姓好像來者是自己老師,特別客氣,用得少些。北平人稱“某爺”
“某幾爺”如“馮爺”
“吳二爺”也是通稱,可比“某先生”親暱些。但不能單稱“爺”與“先生”不同。
“先生”原是老師“爺”卻是“父親”;尊人為師猶之可,尊人為父未免吃虧太甚。(聽説前清的太監有稱人為“爺”的時候,那是刑餘之人,只算例外。)至於“老爺”多一個“老”字,就不會與父親相混,所以僕役用以單稱他的主人,舊式太太用以單稱她的丈夫。女的通稱“小姐”
“太太”
“師母”卻都帶姓;“太太”
“師母”更其如此。因為單稱“太太”自己似乎就是老爺,單稱“師母”自己似乎就是門生,所以非帶姓不可。
“太太”是北方的通稱,南方人卻嫌官僚氣;“師母”是南方的通稱,北方人卻嫌頭巾氣。女人麻煩多,真是無法奈何。比“先生”親近些是“某某先生”
“某某兄”
“某某”是號或名字;稱“兄”取其彷彿一家人。再進一步就以號相稱,同時也可稱“你”在正式的聚會里,有時候得稱職銜,如“張部長”
“王經理”;也可以不帶姓,和“先生”一樣;偶爾還得加上一個“貴”字,如“貴公使”下屬對上司也得稱職銜。但像科員等小腳卻不便稱銜,只好屈居在“先生”一輩裏。僕役對主人稱“老爺”
“太太”或“先生”
“師母”;與同輩分別的,一律不帶姓。他們在同一時期內大概只有一個老爺,太太,或先生,師母,是他們衣食的靠山;不帶姓正所以表示只有這一對兒才是他們的主人。對於主人的客,卻得一律帶姓;即使主人的本家,也得帶上號碼兒,如“三老爺”
“五太太”--大家庭用的人或兩家合用的人例外。
“先生”本可不帶姓“老爺”本是下對上的稱呼,也常不帶姓;女僕稱“老爺”雖和舊式太太稱丈夫一樣,但身份聲調既然各別,也就不要緊。僕役稱“師母”決無門生之嫌,不怕尊敬過分;女僕稱“太太”毫無疑義,男僕稱“太太”與女僕稱“老爺”同例。晚輩稱長輩,有“爸爸”
“媽媽”
“伯伯”
“叔叔”等稱。自家人和近親不帶姓,但有時候帶號碼兒;遠親和父執,母執,都帶姓;乾親帶“幹”字,如“乾孃”;父親的盟兄弟,母親的盟姊妹,有些人也以自家人論。這種種稱呼,按劉半農先生説,是“名詞替代代詞”但也可説是他稱替代對稱。不稱“你”而稱“某先生”是將分明對面的你變成一個別人;於是乎對你説的話,都不過是關於“他”的。這麼着,你我間就有了適當的距離,彼此好提防着;生人間説話提防着些,沒有錯兒。再則一般人都可以稱你“某先生”我也跟着稱“某先生”正見得和他們一塊兒,並沒有單獨挨近你身邊去。所以“某先生”一來,就對面無你,旁邊有人。這種替代法的效用,因所代的他稱廣狹而轉移。譬如“某先生”誰對誰都可稱,用以代“你”是十分“敬而遠之”;又如“某部長”只是僚屬對同官與長官之稱“老爺”只是僕役對主人之稱,敬意過於前者,遠意卻不及;至於“爸爸”
“媽媽”只是弟兄姊妹對父母的稱,不像前幾個名字可以移用在別人身上,所以雖不用“你”還覺得親暱,但敬遠的意味總免不了有一些;在老人家前頭要像在太太或老朋友前頭那麼自由自在,到底是辦不到的。北方話裏有個“您”字,是“你”的尊稱,不論親疏貴賤全可用,方便之至。這個字比那拐彎抹角的替代法乾脆多了,只是南方人聽不進去,他們覺得和“你”也差不多少。這個字本是閉口音,指眾數;“你們”兩字就從此出。南方人多用“你們”代替“你”用眾數表尊稱,原是語言常例。指的既非一個,你旁邊便彷彿還有些別人和你親近的,與説話的相對着;説話的天然不敢侵犯你,也不敢妄想親近你。這也還是個“敬而遠之”湖北人尊稱人為“你家”
“家”字也表眾數,如“人家”
“大家”可見。此外還有個方便的法子,就是利用呼位,將他稱與對稱拉在一塊兒。説話的時候先叫聲“某先生”或別的,接着再説“你怎樣怎樣”;這麼着好像“你”字兒都是對你以外的“某先生”説的,你自己就不會覺得唐突了。這個辦法上下一律通行。在上海,有些不三不四的人問路,常叫一聲“朋友”再説“你”;北平老媽子彼此説話,也常叫聲“某姐”再“你”下去--她們覺得這麼稱呼倒比説“您”親暱些。但若説“這是兄弟你的事”
“這是他爸爸你的責任”
“兄弟”
“你”
“他爸爸”
“你”簡直連成一串兒,與用呼位的大不一樣。這種口氣只能用於親近的人。第一例的他稱意在加重全句的力量,表示雖與你親如弟兄,這件事卻得你自己辦,不能推給別人。第二例因“他”而及“你”用他稱意在提醒你的身份,也是加重那個句子;好像説你我雖親近,這件事卻該由做他爸爸的你,而不由做自己的朋友的你負責任;所以也不能推給別人。又有對稱在前他稱在後的;但除了“你先生”
“你老兄”還有敬遠之意以外,別的如“你太太”
“你小姐”
“你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