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襄十九年盡二十一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禮之常,不必待君命。
[疏]注“禮之”至“君命”o正義曰:傳言“禮也”則兵不伐喪,必有常禮,禮有此法,故“聞喪即還”《公羊傳》曰:“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何休雲:“禮,兵不從中,御外臨事制宜,唯義所在,故善之。”是與《左氏》同也。《穀梁傳》曰:“還者,事未畢之辭也。不伐喪,善之也。善之則何為未畢也?君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已,則民作讓矣。士匄外專君命,故非之也。然則為士匄者宜奈何?宜樿帷而歸命乎介。”其意言待命乃還,故杜言不必待君命,所以排《穀梁》也。
於四月,丁未,於此年四月。鄭公孫蠆卒,赴於晉大夫。範宣子言於晉侯,以其善於伐秦也。十四年晉伐秦,子蟜見諸侯師,而勸之濟涇。六月,晉侯請於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大路,天子所賜車之總名,以行葬禮。傳言大夫有功,則賜服路。
[疏]注“大路”至“服路”o正義曰:二十四年“穆叔如周,王嘉其有禮,賜之大路”與此並賜諸侯之卿,其文皆雲“大路”知大路,天子所賜車之總名也。《周禮·巾車》:“王之五路: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又有“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又曰:“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周禮》有此文耳。其封諸侯,賜之以車,則同姓以金路,異姓以象路,四衞以革路,蕃國以木路。其賜諸侯之卿,則無文。《釋例》曰:“《周宮》王之五路,及卿大夫士服車各有名。又有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謂此上五路之良、散,當以出賜,故言“其用無常”也。傳通稱玉路、金路為大路,及賜魯穆叔、鄭子蟜當是革路。若木路所以封四衞及蕃國之君也,而亦曰大路者,據受王之殊錫,皆舉其總名,或雲先,或雲次,當各自以就數為差也。杜言當是革路,若木路者,雖疑不敢質,謂當是此二路也。必疑然者,以服車稱車不稱路,王若賜之夏篆、夏縵,不應謂之為大路。名之曰大路,必在五路之中矣。金路、象路乃賜同姓,異姓之國君不可以賜其臣,而傳稱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位當小國之君,則車亦可以同之。故疑是革路,若木路也。革路、木路,路之卑者,亦稱大路者,以受王殊賜,皆舉其總名也。若受之於君,或稱先或稱次。杜雲以就數為差者,三命之卿就數三,再命之卿就數二,故鄭賜子展先路,三命之服,子產次路,再命之服是也。若其不然,王賜叔孫穆子其車若是夏篆、夏縵,即與常車無異,何故生弗敢乘,及死乃請以葬也?鄉飲酒禮者,大夫之禮也。
“工人卒歌,主人獻工,大師則為之洗”鄭玄雲:“大夫若君賜之樂,謂之大師為之洗,尊之也。”彼尊君賜樂,謂工師為太師,此尊王賜車,謂王車為大路,其意類於彼也。何休《膏肓》以天子車稱大路,諸侯車稱路車,大夫稱車;今鄭子蟜,諸侯之大夫耳,當與天子士同,賜其車而名之曰大路,非正也;孔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名不正,則言不順”:於義《左氏》為短。案《周禮》“天子袞冕”上公亦稱袞冕,天子析羽為旌,諸侯及大夫亦稱旌。又天子樂官稱大師,《鄉飲酒禮》君賜樂亦稱大師,此皆名同於上。則卿大夫大路,何獨不可同之於天子大路之名乎?何休之難,非也。
秋,八月,齊崔侯殺高厚於灑藍,而兼其室。灑藍,齊地。o灑,買反,徐所綺反。藍,力甘反。書曰“齊殺其大夫”從君於昏也。傳解經不言崔杼殺,而為國討文。
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專權。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十年,尉止等作難西宮,子孔知而不言。o難,乃旦反,注及下同。與純門之師。前年,子孔召楚師至純門。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以自守也。o守,手反反,下“守備”同。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亦以國討為文。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子然,子革父。士子孔,圭媯之子也。宋子、圭媯,皆鄭穆公妾。士子孔,子良父。o媯,居危反。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亞,次也。o亞,於嫁反。士子孔亦相親也。僖之四年,子然卒;鄭僖四年,魯襄六年。簡之元年,士子孔卒。魯襄八年。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司徒孔與二父相親,故相助其子。o相,息亮反,注同。三室如一,言同心。故及於難。故二子並及難。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子革即鄭丹。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為卿。簡公猶幼,故大夫當國。
齊慶封圍高唐,弗克。夙沙衞以叛,故圍之。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衞在城上,號之,乃下。衞下與齊侯語。o號,徐胡報反,召也;一音户刀反。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齊侯以衞告誠,揖而禮之,生之也。衞志於戰死,故不順齊侯之揖,而還登城。
[疏]“見衞”至“乃登”o正義曰:杜於此注皆用賈逵之説。服虔引彭仲博雲:齊誅衞,呼而下,與之言,固可取之,無為揖之復令登城。仲博以為齊侯號衞,衞慚而下,雲“問守備焉”問衞之守高唐者。衞無恩信,故今守者以無備告,齊侯善其言,故揖之,乃命士卒登城。服虔謂此説近之。案傳之次第“衞在城上,號之,乃下”是衞下也。
“問守備焉”問衞也。若其別問餘人,當雲問其守者,不得雲“問守備”也。若齊侯揖之,而命士卒登城,則士於此時已登矣。何故下文方曰“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也?衞巳下城齊侯不即執取者,或有所隔礙不得取之。漢末曹與馬超對語,徐晃與關羽對語,皆仇敵
言,而不能相取,亦何怪古之人乎?
聞師將傅,食高唐人。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因其會食。二子,齊大夫。o傅音附。食音嗣。僂,力侯反。縋,直偽反。
[疏]“夜縋納師”o正義曰:二子因其無備,先往城上,乃從城上縣繩納師。
醢衞于軍。o醢音海。
城西郛,懼齊也。前年與晉伐齊,又鑄其器為鍾,故懼。
齊及晉平,盟於大隧。大隧,地闕。o隧音遂。故穆叔會範宣子於柯。齊、晉平,魯懼齊,故為柯會以自固。穆叔見叔向,賦《載馳》之四章。四章曰:“控於大邦,誰因誰極!”控,引也。取其引大國以自救助。o控,苦貢反。
[疏]注“四章”至“救助”o正義曰:“控於大邦”乃是《載馳》五章,而云四章者,文十三年鄭子家賦《載馳》之四章,義取“控於大邦”意在五章,而並賦四章,彼注已雲四章以下,故於此略之。《詩》注云:“極,至也。”今衞侯求援引之力,助於大國之諸侯,亦誰因乎!由誰至乎!閔之,故
歸問之”叔向曰:“肸敢不承命!”叔向度齊未肯以盟服,故許救魯。o度,待洛反。穆叔歸,曰:“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乃城武城。
衞石共子卒,石買。o共音恭。悼子不哀。買之子石惡。孔成子曰:“是謂蹶其本,蹶,猶拔也。o蹶,徐求月反,拔也,一音居月反,又居衞反。
[疏]注“蹶猶拔也”o正義曰:蹶者,倒也。樹倒必拔,故云“蹶,猶拔也”父是親之極,孝為德之本,於父尚猶不哀,必是不能愛人也。己不愛人,人亦不愛己。己人皆不愛,必將喪家,知其不能保有宗嗣也。
必不有其宗。”為二十八年石惡出奔傳。
【經】二十年,,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於向。(向,莒邑。o向,舒亮反。)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於澶淵。澶淵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汙。此衞地,又近戚田。o澶,市然反。汙音紆。近,附近之近。秋,公至自會。無傳。
仲孫速帥師伐邾。
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莊公子。o燮,息協反。蔡公子履出奔楚。燮母弟也。
陳侯之弟黃出奔楚。稱弟,明無罪也。
[疏]注“稱弟,明無罪也”o正義曰:傳“言非其罪也”則無罪之文明矣。而云“稱弟,明無罪”者,賈逵以為稱名,罪其。杜以鄭段有罪,去弟以罪段,今此存弟,非是罪黃之文也,言此以排賈氏也。
叔老如齊。
冬,十月,丙辰,朔,有食之。無傳。季孫宿如宋。
【傳】二十年,,及莒平。孟莊子會莒人,盟於向,督揚之盟故也。(莒數伐魯,前年諸侯盟督揚以和解之。故二國自復共盟,結其好。o數,所角反,下同。解,古買反,又户買反。復,扶又反,下始復同。好,呼報反,下皆同。)[疏]“傳盟於”至“故也”o正義曰:於經,服異則稱同盟,此齊成而盟,不言同者,往年齊與晉平,盟於大隧,是齊已服於晉矣。非於此始服,故不言同也。晉以齊既平和而召諸侯以為此會,傳解其為盟之意,故云“齊成”也。
夏,盟於澶淵,齊成故也。齊與晉平。
邾人驟至,以諸侯之事弗能報也。驟,數也。謂十五年、十七年伐魯。秋,孟莊子伐邾以報之。既盟而又伐之,非。
蔡公子燮以蔡之晉,背楚。o背音佩。蔡人殺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與兄同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