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期:2009-09-2813:11:53四、李陵:一個悲劇的背影蘇武回到漢朝,馬上被拜為移民區總監(典屬國),賜錢二百萬,享受部長級中二千石待遇。按李陵所言,蘇武將名揚天下,千古昂望。而李陵自己則老死異域,成孤魂野鬼。
事實上,長安大門並沒有對李陵關閉。之所以這麼説,原因有二:首先,李陵當年投降,李陵有責任,但主要責任還得讓劉徹來承擔。劉徹沒有派騎兵部隊前往支援,害李陵陷匈奴數萬大軍中不能自拔,不得不降。況且,後來劉徹也知道自己錯了。
其次,當年李陵在漢朝時,有兩個人跟他關係較鐵。一個是霍光,一個是上官桀。昔的兄弟,今
當了輔政,數天之下,唯有他們倆説話最算數。於是,霍光和上官桀商量,最後得出一致結論,
李陵回國是應該的。
霍光和上官桀的意思很明白,現在該是還李陵清白的時候了。
很快的,霍光派人前往匈奴,遊説李陵回國。出使匈奴的人,總共有三人,帶隊的是一個名喚立政的人。
立政等人到了匈奴地,單于先生很是客氣,置酒招待。單于以為,漢使出使匈奴,不過是常規訪問。所以他也沒什麼顧忌,把李陵和衞律也叫來陪坐。
單于並不知道,漢使並不是代表漢朝來問候匈奴的,而是準備拐人的。所以,立政等人最渴望的是,近距離接觸李陵,最好能有一個私下會面的機會。但是,按訪問規矩,對方沒有這樣安排。
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暗示李陵。
那時,匈奴安排的宴席座位,挨着漢使的是李陵,挨着李陵的是衞律。座位是個好座位,極品衞律卻是個老滑頭。在躲過那個老滑頭,的確還得傷一翻腦筋。
不過,立政已經想到了一招。立政趁舉杯敬酒時,向李陵屢屢示意。接着,他又故意掉佩刀上的環,趁撿環時捏了一下李陵的腳。傻瓜都知道什麼意思了。
但是,李陵無動於衷,似乎並不理會。立政真是着急死了。在着急中,宴席結束了。
然而,機會又來了。同樣又是宴席,不過招待漢使的,不是單于,而是李陵和衞律倆人。匈奴單于不在場,問題就好辦多了。
作為待招一方,李陵和衞律不是以私人身份,而是匈奴領導身份出場的。所以他們倆人特意穿上胡服,倆人頭上都頂着髮結,看上去,猶如頭上長了一顆大石榴。
主客雙方,都曾是自己人,所以大家都放開地喝酒。等喝得痛快淋漓之際,立政趁着酒意對李陵大聲説道:“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這話的意思很明白:漢朝宣佈大赦,霍光和上官桀都舉雙手,表示您李陵同志回國呢。
李陵再也不能裝傻了。
但是,李陵還是沉默不應。他摸着頭上的髮結,良久,才説了一句話:“吾已胡服矣。”我已經穿上胡服了,我已不再是漢人了。心血,漢知否?心還痛,漢知否?物是人非,漢又知否?李陵臉情慼慼然。我彷彿看見,他的內心仍然
敞着一股刻骨的痛。無語,或許是最好的掩飾。
立政看出了李陵內心的掙扎和痛苦。過了一會兒,衞律起身更衣,立政緊緊地抓着李陵的手,説道:“真的,少卿你受苦了。你可不知道,我此趟來,是霍子孟和上官少叔派人專程問你的。”李陵問道:“霍與上官還好吧?”立政:“還好還好,他們叫我向您傳達,少卿回國,不必憂地富貴。”李陵內心彷彿有一股暖
過。多少次,他在夢中彷彿聽見,歸來吧,歸來吧,
跡天涯的遊子。然而,夢裏醒來總是一場空,唯有
淚枕邊濕。蒼天啊,有生之年,我總算聽到了天外之音的呼喚。
濃濃酒意,般般往事,就要化成臉上的淚。李陵強硬地控制着自己。這時,他小聲地對立政説道:“我回去很容易,但是我還是擔心再次被侮辱。到時又怎麼辦呢?”李陵話語剛落,這時極品衞律走進來了。他聽見了李陵最後説的那句話。
我認為,起身更衣,這不過是衞律使的小伎倆。主政能在他面前大言不慚地説漢朝大赦的話,他就知道,他們此次不是來談什麼公事的,肯定是來喚李陵回國的。於是乎,他故意身而退,讓他們將話説明,再迅速調頭殺個回馬槍。
衞律認為,他很有必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只見他説道:“李少卿是賢者,不必獨居一國。當年人家范蠡不就是他要學習的榜樣嗎?優遊天下,不為別的,只為內心自由和尊嚴而活着。所以呀,你們不必搬出什麼故鄉來引誘他。”衞律説完,拍拍股,走人了。
立政看着衞律消失的背影,轉頭問李陵:“難道那個極品説的,正是你心裏想的?”李陵搖搖頭,説道:“丈夫不能再辱。”話説到此,夠了。説白了,李陵還是不願回國。
我認為,丈夫不能再辱,這不過是李陵的託辭。在立政等人面前,他並沒有説完不想回國的理由。後來,李陵還給蘇武回了一封信。在那篇著名的《答蘇武書》裏,李陵説出了真話,盤出了不回國的兩大原因。
李陵投降,罪小禍大。漢朝誅我老母兒,於我恩情義絕,歸去何益?此為其一;子卿功高蓋世,壯年出使,白髮回國。只能得一典屬國位,二百萬錢。少卿守節之人,獎勵如此低微,李陵還會有什麼好處呢?此為其二。
世間英雄千萬種,千萬種英雄,他們寄身於世,都在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建功立業。縱觀李陵家族,從李廣到李陵,祖孫三代,無不渴望衝殺戰場,建立武功。然而,李廣奮戰一生,終不能達到封侯之終格目標。
對李廣來説,享受侯爵是小事,榮譽則是大事。李陵以為,祖父李廣爭不到的,他可以得到。所以,他手握五千步兵,仍然勇徵匈奴。不為別的,他身上還敞着李廣的英雄的血,他必須為榮譽而戰。只可惜,他也失敗了。
現在,霍光召李陵回去。在李陵看來,回去容易得很,問題是,他回去還有機會建功立業,封侯揚名嗎?蘇武苦熬十九年,終不得侯位,李陵的結局如何,可想而知。
很顯然,李陵已經看到,命運已將他和祖父李廣的填夢想徹底粉碎。是一個可怕的絕望的現實。在殘酷現實面前,歸去與否,還有什麼意義?
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其文墨
?願足下勿復望陵!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
公元前74年,李陵卒於匈奴。孤冢野外,塵埃落定。蒼茫深處,勁風吹動,世人也再不識,英雄彎弓殺處。悲夫,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