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貪嗔痴濁毒沖天戒定慧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義嶽走到斧前,鼻孔朝天,本沒擺架勢,伸手就抓,雙膀一較力,喝了聲起。
當然,他本拿不起來,他受到打擊,卻説:“這是
眼法,一定是!”劉義香一聽這話,立刻對莫閒説:“莫先生,是不是?”她帶着懷疑的語氣問到。
她當然不會去他還是拿什麼斧頭,她懷疑一切,甚至懷疑自己,舉止不定。
“看來,你們都拿不起來。我早就説過,可惜了,我要鎮寶的錢時,説到多多益善,可惜的是,你們都沒有聽清楚,只把了二錢銀子,二錢銀子,寶物有靈,當然你們拿不起來,雖然有大福氣,卻是可惜了,我還是去找下一家。”莫閒説,他的話只是一個藉口,他可不想對五人負責任。
此話一出,劉員外拍腿大恨:“你怎麼不早説!”
“寶物有靈,我要早説,就不靈了。”莫閒説。他心中有話,本來就是騙你們的。
“先生,能不能留宿一晚!”劉義山眼睛之中兇光一閃。
“為何?”莫閒説,莫閒知道他已生兇心,故意問他。
“我們既然無緣這件寶物,想多留它一晚,好多一個晚上欣賞,這點小小的要求,莫先生該會滿足吧!”劉義山説到。
“也罷,我就在這裏留宿一天,明天再走。”莫閒意味深長的説。
晚間,莫閒也沒收起宣花斧,依然放在客廳中,莫閒卻已回到房間休息,房間的燈已經熄了,他看着劉員外心疼得不得了,不為別的,只為那一點點燈油。
在黑暗中,實際上並不黑暗,客廳中雖沒有燈光,但宣花斧在黑暗中放着光芒,光雖不強,但也將客廳中照亮。
劉家五個人圍繞着宣花斧,用手摸着宣花斧,劉員外説到:“寶貝啊,明天一過,就看不到你了,叫我怎麼能不傷心!”
“我們乾脆把他做了,斧子不是永遠在我們家了。”劉義山眼兇光説到。此話一出,客廳立刻靜了下來,過了半天。
“萬一殺不死他呢?”劉義香遲疑到。
“沒有萬一,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你不放心你大哥?”劉義山本沒有想到失敗,他總覺得自己是英明無比。
“你們殺了他,我就當聽不見!”劉義嶽傲慢地説,廳中各人將自己的心態發揮到極限,莫閒在神識中看到這一切,嘆了一口氣,五濁人,這般開始都赤。
。祼的展現在莫閒的
知內。
“我親自動手,很簡單,只需一碗毒藥就成!”劉義山説到。
過了一會,莫閒就聽到敲門聲,起身開門,見劉義山和一個丫環,丫環手中端着一碗銀耳蓮子羹。
“莫先生,晚間打攪了,我們給你送夜宵了,趁熱喝了。”劉義山一臉笑容。
丫環將碗放在莫閒的桌邊,退了下去,莫閒拿起瓷勺,攪拌了幾下,眼睛的餘光看着劉義山,見他臉上出了笑容,身上的痴毒氣息暴長,顏
就要完全變黑。
他放下了瓷勺,微微一笑,發現劉義山身上痴毒氣息隨之變淡,他明白了,而劉義山見他放下,又催促了一聲,他臉一黑:“你們很想得到那件寶貝,很好!那就讓寶貝送你歸西!”説完,手一伸,在客廳之中的那柄宣花斧陡然一聲鳴響,化作一道寒芒,一聲響,穿了牆壁,出現在他的手中,丫環驚叫一聲,莫閒手持大斧,就要一斧砍下。
“奪”的一聲響,在房間中銅胎降龍木的木魚無人敲它,居然飛躍而起,化作一道光華,牆壁似乎對他來説是虛影,一下子出現在莫閒的房間裏。
“奪”的一聲響,擋住了莫閒的斧頭,接着木魚似乎長虹水一般,莫閒眼中的五濁紅塵氣息如五道灰虹,投入木魚之中。
“你總算現身,機關算盡,一切都是你在背後縱?”莫閒對木魚説,而在一瞬間,劉義山醒來,回想自己所做一切,汗水一下子下來,莫閒看到痴毒消散,只有幾縷,他的智慧總算恢復,自己居然做出這樣的事。
“施主既然看出,何不以慈悲為懷,救救這一家人!”一個虛影現身,手敲着木魚,施了一禮説到。
“你知道我最討厭被人算計,不説清楚,你也不要走!”莫閒冷笑,不再理會劉家五人,劉家五人此時智慧恢復,一個個滿是冷汗。
“施主又沒有落入算計中,老僧賠禮。”
“拿來!”莫閒手一伸,老僧的虛影苦笑,把手一鬆,木魚飛起,落入莫閒手中,原來劇情不是這樣,雖然木魚最終也是落入莫閒手中,因為莫閒要出星球幻境,必須要用到木魚,還有那二顆舍利。
按道理來説,莫閒應該喝下那碗銀耳羹,凡人的毒,對莫閒來説,本不起作用,正當劉家五人高興時,木魚出現,暮鼓晨鐘的一聲木魚聲,接下來是莫閒出場,此時,空中現出一篇經文,劉家父子大悟,稍帶莫閒受了
動,經受經文的薰染,這才是正常的,不料莫閒
本不理會,直接動手殺人,讓人措手不及。
此時,劉家五人皆伏於地,莫閒到底心軟,雖是幻境之中,但人生之中,什麼地方不是虛幻。
莫閒看了一眼老僧的虛影,淡淡的説:“你的説法呢?”老僧將手一指,一篇戒律和一篇經文出現在空中,緊接着投入五人心中,在此過程中莫閒也看見了,嘆了一口氣,説:“持戒能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能斷滅嗔心,智慧顯,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
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老僧歡喜到:“施主此言不錯,除貪嗔痴諸毒,只有戒定慧,由持戒律入,進入定中,最終達到智慧顯現,方是正途!”莫閒冷笑到:“佛門故
玄虛,看你等都讀過書,《禮記》讀過否?”
“讀過!”
“《禮記?大學篇》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與佛説法類同,而更近世俗!”莫閒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