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賣武求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寫在章首:強推了,我很欣喜,謝大家的支持,説多了羅嗦,關於更新的問題,這裏代一下,今一更,但有6000字,按普遍的做法,6000字可以算三更了,但我還是一大章發出來,悉我的讀者朋友應該瞭解我的習慣,不是因為懶,而是故事情節到了這份上,強行分成兩個或三個章節,情節看起來就不暢了,別説你們看了糾結,我自己都蛋疼,特此説明一下,以後循此例。注:別老盯着章節,或是一天幾更,看看字數吧。)(再p再s:強推期間,收藏和推薦數據對我很重要,這直接決定作者碼字的動力,大家都捧個場,幫幫忙吧,在下先行謝過。)

***********

“皇祖父,孫兒給您上的奏本為何…”朱允炆一跨進殿門便急匆匆的開口。

朱元璋寵溺的看着他,抬手打斷了他的話,微微笑道:“孫兒,莫急莫燥,先坐下來喝口茶,再慢慢説。”朱允炆神情頗有些委屈,低低的應了一聲,內侍宦官奉上茶水,朱允炆沒滋沒味的喝了一口。

朱元璋滿是歡喜的看着朱允炆,眼神漸漸離,從朱允炆身上,他彷彿看見他的長子,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標的影子,那個出生於亂世,自小從刀劍烽煙中長大,受盡諸多磨難苦楚的苦命兒子,可惜刀裏火裏滾過來了,仍是沒有福分繼承他的江山,終於一病而去。

朱允炆不但長得像他的父親懿文太子,連脾氣格都像極了他,一樣的優柔寡斷,一樣的仁義寬厚,一樣的軟弱善良,絲毫沒有為君者應有的霸氣和城府。

這也是朱元璋最為擔心的。

皇祖父年歲已高,臣子口稱“萬歲”但他還沒糊塗到以為自己真的能萬歲,壽乃天定,他遲早是要死的,他死之後,這個情軟弱的孫兒怎麼辦?他若駕馭不了滿朝文武,統治不了天下千萬子民,被人奪了江山怎麼辦?

朱元璋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只幹了兩件事,打江山與守江山,殺了無數人,做了無數為後人詬病的惡事,全都是為了這兩件事,為這座江山,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他絕不容許別人搶走它,這天下是他朱元璋一刀一槍,血裏火裏拼了老命打下來的,此後百年千年,這座江山只能姓朱!

朱允炆乖巧的坐在朱元璋身旁,微微嘟着嘴,顯示他此刻心情很不好。

朱元璋瞧着孫兒委屈的神,不由笑了。

“孫兒,為君者,須有泰山崩於前而不改的定力和氣度,似你這般躁躁的,將來如何能當好統治臣民的皇帝?”朱元璋不急不徐的緩緩訓道。

朱允炆面一肅,道:“皇祖父,孫兒知錯了。”朱元璋笑道:“眼看要開了,開以後,戍守各地的諸王皆要進京來朝,你的那些皇叔們各守一方,聚一次也頗不容易,他們可都是為了你在守江山啊,我朱家子孫若世代都如這般各安本分,何愁我大明國祚不能延綿千年萬年?呵呵…”朱元璋自信滿滿的笑,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與漢高祖劉邦的看法是一致的,秦之所以國祚短促,是因為秦皇不分封子弟戍守各方,從而導致一方變亂,天下皆反,他取了秦皇的教訓,他覺得只有將朱家子孫分封各地,才能保證這江山徹底姓朱,藩王之策是他此生為數不多的得意手筆。

朱允炆低頭不語,眼中卻迅速閃過一抹憂慮,這種憂慮他卻不敢直言,他知道皇祖父對執行藩王之策的決心是多麼的堅定。

“皇祖父,諸王皆要進京嗎?”朱允炆輕輕問道。

“不錯,包括你的皇四叔燕王,也要進京來朝,”朱元璋笑道:“朕的這些皇子之中,數你四叔燕王戍邊最為得力,多次出擊殘元,屢立戰功,為我大明北境之安虞出力不小,呵呵,他若不是皇子,亦可當得起一代名將了。”

“孫兒一定會好好款待各位皇叔的。”朱允炆不敢表絲毫情緒,只是温順的附和。

朱元璋瞧着孫兒一天天成的俊臉,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佈滿滄桑的臉上。

“孫兒今此來,可是為了你那為商人正名的奏本?”朱允炆抬頭,見朱元璋滿臉慈笑,頓時委屈道:“皇祖父,孫兒難得為國事上一回奏本,您若不滿意,駁回便是,您若滿意,便下發通政使司頒行天下,何故只予‘緩議’二字?孫兒奏本所言之事,您到底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呀?”朱元璋哈哈笑道:“孫兒奏本所言之事,怕是與那江浦的蕭凡有關吧?”朱允炆一驚,隨即又想到天下之事,沒有他皇祖父不知道的,於是很快便釋然。朱允炆笑道:“那蕭凡言行頗為奇異,言語間處處透着一股與眾不同的想法,為商者正名之説,孫兒便是受了他的啓發。”朱元璋目光漸漸變得深遠,緩緩道:“孫兒,朕曾與你説過,天下之事,並無是非對錯之分,任何一種國策的施行,皆要因時因勢。時者,天時也,如朕立國之初,天下不靖,紛亂頻生,便需以重典治世,以嚴法治民,民有所畏,方能守法安分,天下才能穩定。勢者,時勢也,如當年胡藍謀反案,朕用錦衣衞大索天下,牽連數萬,終使宇內一清,為我朱家子孫掃除了荊棘,對天下臣民示以赫赫皇威,這個時候,朕便可以收刀入鞘,而錦衣衞便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於是朕當着文武大臣的面,盡焚錦衣衞刑具,裁撤錦衣衞,對臣民示之以恩,這便是勢。”朱元璋看着孫兒懵懂的臉,笑道:“國策施行,時也,勢也,缺一不可。允炆啊,你奏本中所言商人之事,若要朕來評價,其實並無對錯,唯一不妥的,便是時勢未到。當年朕立大明,為何百業皆倡興,而獨薄商人?第一,商者,有悖聖人之訓,不論朕贊不贊同聖人的話,全天下的讀書人是肯定贊同的,朕立國之初,急需收天下士子之心,朕以武立國,以文治國,這天下畢竟要讀書人來幫朕治理的,朕怎能為了商人而得罪讀書人?那樣豈非捨本逐末了?”

“第二,商人不事生產而獲利甚巨是事實,若不將商户劃入賤籍,朕恐天下百姓爭相效仿,舉國上下若皆成商人,何人再去種地務農?何人再去做工為匠?朕不能因商事而廢百業。”

“第三,當年朕與張士誠決戰於平江,江浙之地的商人富紳皆視朕為亂軍,卻以張士誠為正統,紛紛踴躍為他捐糧捐物,對朕的天兵反以敵視,朕,恨透了這些商人!立國之後,朕多次減免舉國錢糧賦税,唯江浙之地,朕不但未減賦税分毫,反而施以重賦,而且朕還不準江浙之人户部為官,為的便是懲戒他們有眼無珠!朕以商户為賤業,説到底,與當年江浙商人的這些恩怨不無關係。”説起當年的舊怨,朱元璋臉上恨意盎然,蒼老的面龐佈滿了殺機。

隨即他又笑了:“罷了,已是過去幾十年的事了,朕的恨意亦消退了許多,允炆,天下已定,盛世將至,你所言商人之事,本是沒錯的,商人於國之益處,朕豈能看不出?若能把握分寸,適當提高商人之地位,亦無不可,但你不該在這個時候提出來,這便是朕緩議的原因。”

“皇祖父,孫兒什麼時候提才合適?”朱元璋笑道:“在朕死後,你登基為帝之時,再施行你的主張,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朱允炆茫道:“那是為何?”

“你提出為商人正名之主張,乃是仁政,朕若現在答應頒行天下,那麼天下臣民心裏記着的,是朕的好處,這個人情便落到了朕的頭上,呵呵,朕已老邁,況且背了多年的惡名,哪裏用得着領這個人情?相反,你登基之時,普天下的臣民皆在看着新皇,他們在等着新皇是否能施行仁政,這個時候,你若為商人正名,便是施行仁政的先兆,臣民們便會真心奉你為主,我朱家的江山便愈發鞏固,皇威便愈發深入民心,時勢皆為你所用,大明便會在你的治下開創名耀千古之盛世。”朱允炆聞言頓時動萬分。

不論旁人如何看待皇祖父,至少在他心目中,皇祖父的形象是高大的,他殫心竭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他鋪平道路,疼愛之情雖未言聲,但他做的卻皆因疼愛。

朱元璋看着目泛淚光的朱允炆,慈愛的笑了。

“允炆,你新的那位朋友,名叫蕭凡的,身世為人皆不錯,朕為你留下滿朝文武,皆是老邁之輩,其中充斥太多迂腐儒酸之人,除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之外,難有肱骨之臣,那個蕭凡年未及弱冠,為人品皆佳,又與你相識相知,將來做你的肱骨之臣亦無不可…”朱允炆高興的笑道:“那孫兒就替蕭凡向皇祖父求個官兒,讓他天天陪着孫兒説話,將來好好輔佐孫兒當個好皇帝。”朱元璋搖頭笑道:“私與國事,必須分開而論,蕭凡若真有本事,朕何惜高官厚祿?可他若沒有本事,你們之間只能是私甚篤的朋友,不能為君臣,朕的意思,你可明白?”朱允炆急道:“皇祖父,您要相信孫兒,蕭凡確實是個有本事的。”朱元璋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有沒有本事,你説了不算,朕要親眼見到才行。”

************

有本事的蕭凡正在為下一頓吃什麼而發愁。

一文錢死英雄好漢,可惜蕭凡連英雄好漢都算不上。沒銀子如何買吃的?總不至於真的去打劫吧?好不容易再世為人,蕭凡覺得應該要學得文雅一點,至少裝也要裝出一副文雅的樣子,這年頭行事太獷的都拖到菜市斬首了,文雅的人活得比較久。——國家元首是朱元璋,人家殺了一輩子人,以嚴法治國,跟他比獷,蕭凡覺得很有可能比不過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