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吳甲震天下第五十一章臨淄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天明,正午。
滄海是齊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齊之北、晉之東、燕之南。與蓬萊遙相對峙,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這裏地勢極為險要。
三國時期,曹破袁後就曾在晉之東登山望遠,並寫下了《觀滄海》這不朽的詩篇。在
秋時期,這險要的地勢卻無人敢於問津。
齊國尚且有國水軍的記載,但晉、燕豪傑十之仈jiu都是汗鴨子,這滄海便成了無人立足的死亡區域。
當然,例外在這打破。數十艘大型運輸船出現在了滄海上方,他們準確的避開所有礁石,停泊在了下密口岸。
這些全都歸功於水軍的三千健兒。前些子三千吳國健兒親自暢遊滄海,將滄海附近的地形親身經歷一遍。哪兒有礁石不利於行船,哪兒可以行船詳細的繪製了一份海圖。他們用他們的行動征服了這無人問津的滄海。
一袋袋的米粟,從運輸船上搬下。
在五千將士的守護下,整整四十車的貨物運送到了臨淄城中。
吳師在臨淄暫時駐紮,各主要將領又一次集中在齊王的宮殿內,研討敵我形勢,以定作戰方針。
姬凌雲環顧眾將,首先道:“我軍現在深入齊國腹地,隨時會展開與敵人的主力戰。”説完目光轉向負責負責情報的姜良道:“只不知現在敵方的部署如何?”姜良肅容道:“我軍自從進入齊人的土地,一路舍重而就輕,巧妙的拿下了臨淄重地。據探子的描述:敵人的調動以臨淄為主。但智宣子、趙鞅結仇以久,他們雖有心聯合一氣,但將士們卻是相互敵視。為了防止兩軍不合,他們頻頻向我軍下戰書,以求決戰。”姬凌雲道:“據眼下形勢,你認為我們下一步應採取什麼行動?”姜良答道:“目下想要取勝的方法不外兩條,一是死守臨淄,嚴陣以待。我軍佔據齊國百姓民心,時間越久對我軍越是有利;另一是依照原定計劃,速戰速決,接受對方戰書,與之決戰。”頓了一頓又道:“假如我軍改取第一條取勝方法的話,好處在減少我軍傷亡,以靜制動,以不變而應萬變。另外還可用騎兵騷擾對方糧道,打經濟消耗戰,迫使他們退卻。不過,現今我方士氣高昂又佔據軍事重地臨淄。也可趁勢一舉擊破敵方主力,是以不論速戰速決還是不變而應萬變都與我軍有利。”韓慶附和道:“姜良太宰之言不無道理,但我軍一佔據要
,二有安全穩固的防線,三得當地百姓信任,四擁無任何險阻的運輸線路。此四點利處,可保我軍利於不敗之地。另外晉國公卿權力過大,早有奪主之勢,國力四裂,名義還為北方諸國的盟主,卻是外強中弱。只要我們暗中挑撥,可讓晉國內部生變。如此我軍必勝。反之我等若速戰速決,則晉軍得以從容佈置,我少敵眾,較難取勝。”無可否認,韓慶此法的最為穩妥的決策。不戰而趨人,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可姬凌雲卻並不喜歡,總覺得有些彆扭。
他默不作聲,望向伍子胥、孫武子,自己在各方面成長極快,但這遠見卻始終不如這兩位老傢伙來的老辣。很多事情,他要想上一會兒,才能看的通透。但伍子胥、孫武子卻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看透一切。
雖然有些嫉妒,但姬凌雲也知道類似伍子胥、孫武子這類的人物幾千年來也找不出多少個。跟他們比戰略,比遠見那存屬找罪受。
一時各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們兩人身上。
孫武子知道這不是推讓的時候,淡淡一笑,從容道:“在一般情形,兩位的提議,正應對老夫兵法中的不戰而趨人之兵,是上上之策。”説罷眼光環顧眾人,神光燦燦,使人到他
有成竹。
孫武子續道:“但現在的情況卻是例外,大家莫要忘了,大王此戰堵上了吳國的發展,其目的為的是什麼?是齊國,大王想噬齊國,融合齊國。
取齊國之長處,將我大吳發展成天下第一強國,並且帶領諸位建立不朽功勳,以求載入史冊,天下揚名。我們若是隻守不攻,
退智宣子、趙鞅,那麼齊人將會如何看待我們?他們會認為我們懦弱,會認為我們用心不良,入齊的目的是為了奪取齊地,而不是什麼為盟友報仇。跟智宣子、趙鞅是一樣的侵略者,只不過我們身上多了一層偽善的衣裝而已…當然,這一切都是實情…”
“嘿嘿…”孫武子説到這裏,下方一陣轟笑。這秋哪有什麼義戰可言,所謂的義,不外乎是欺騙百姓,或者找一個理由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而已。
孫武子道:“這些當然不能讓百姓察覺,否則他們會對我們產生厭惡。認為我們也是入侵者,不斷的反對我們,從而壞了大王的大事。這點,非常不可取。反之,我們果斷出擊,以少克多,表現出強大的優勢,打敗智宣子、趙鞅。齊國百姓聞之,個個都會認為我們為他們報了亡國之仇,是他們的恩人,從而接受我們,遵守我們定下的律法。姜太宰,你身為我國太宰,同時也是齊人,可否説説兩地百姓人口的差距?”姜良此刻也領悟到了孫武子的意圖笑道:“我吳越偏遠,因此人口一直是我國最大的弊端之一。越國尚未被大王滅時,姜某做了一個統計,我吳國人口經過‘吳友之亂’後鋭減至四十萬餘,加上越國近六十萬百姓,以及大王募集的數萬民,我吳國現在人口約達百萬。但世人皆知,人口密集之地向來都偏於北方。齊國曆代都是東方大國,近年來,齊國內亂不安,人口
失很大,但初步統計這裏的百姓依舊高達二百四十餘萬之多,是我吳國的兩倍還要多出一半。”所有人都忍不住的
了口涼氣,人口的多寡,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是吳國這種極缺人口的國家來説更是致命的誘惑。
姬凌雲也大吃一驚,齊國是人口大國他早已知道。卻想不到連年內亂之下還能保持如此驚人的數字,也不由暗暗幸喜。人口越多,越能體現變法的成效。若能讓這二百四十餘萬百姓歸順自己,吳國將擠身為同晉國一般的強國。
伍子胥這時也開口道:“若我國能收服這二百四十餘萬百姓,而大王又以實力以少勝多大敗晉國大軍。此戰後,大王的聲望將超越晉定公,可成為秋之諸侯霸主,雄視天下。稱霸以後,將離大王的鴻圖偉業,更進一步。因此,老夫認為韓大夫那一計是妙,但遠不如速戰速決來的實在,更有利處。”姬凌雲點頭道:“戰爭永遠未政治服務,這速戰速決確實要冒上一定風險。但寡人認為利益如此豐厚,這險值得去冒。”端科處事嚴謹疑問道:“但問題是如何速戰速決?晉國兵力在我國之上,且他們都以戰車為主,力量十足。這齊地不同於吳地,吳地多水多山,戰車發揮不出實際威力。然齊地卻大多都是原野適合戰車的衝刺。晉國戰車陣天下無雙,向來都是無敵於天下,在原野上與之
鋒,決非明智之舉動。”孫武子微微一笑道:“這點無須在意,恐怕大王早就作好了準備了吧?”姬凌雲一拍腦袋,還是沒有瞞過你們,真是狐狸中的狐狸。不久前運到的物質,糧食其實只是戰局一小部分,其他都是破戰車的利器。
他瀟灑一笑,出雪白的牙齒,神態輕鬆地道:“不錯,端將軍的話其實正是我軍克敵制勝的關鍵。晉、秦諸國皆沈
車戰之術,積習難返。縱然是趙鞅這類奇才也免除不了舊習,認為戰車等於無敵。寡人這番就要破他們的戰車,
迫他們以於我們步戰。我軍向來以步戰為主,以我軍之長,克彼軍之短。則我軍必勝。”韓慶也是晉人,對車戰之術非常
悉忙道:“這車戰之術存於世間數百年,如何破之?”姬凌雲道:“弩、標槍、
壯樹幹。有這三樣利器,足以破目前之戰車陣法。”此刻的戰車陣是以戰車衝鋒為主,在戰國時期才漸漸轉為是騎、步、車不同兵種的混合之戰。
韓慶微微皺眉,這三樣都是稀鬆平常有什麼可值得稱讚的?
姬凌雲緩緩説出箇中妙處,廳中眾人只覺得眼中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