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美國政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元繼續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
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兑120
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美元兑
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説,
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從1980年開始,本對外資本投資急劇增加,
據
本銀行的統計數據,1980年,
本對外長期直接投資額196億美元,對外長期證券投資額為214億美元。
到1985年,本對外長期直接投資額為440億美元,與1980年相比增長124。49%。對外長期證券投資額猛增到1457億美元,與1980年相比,增幅高達580。
84%。1985年,本對外淨資產總額為1298億美元,比1980年的115億美元增長1028。70%。
這些數據表明,從1980年以來,本確實通過對外貿易賺了許多錢,但賺到的這些錢大部分又投資到了海外,並且主要投資在證券市場。
其中,對外長期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中、長期國債上。1981年—1985年期間,本經常收支項目的順差約為12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貿易順差來自美國。
但同時,本企業在這期間已將這些錢絕大部分用於購買美國的國債。到1985年,
本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本在美國擁有鉅額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以美元形式持有,並且大部分已用於購買美國國債,
本是美國的最大債主。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隨着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和
元急劇升值,
本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出現大幅度貶值。在1985年9月—1987年底這段時間裏,美元兑
元從1美元兑250
元下跌到1美元兑121
元,美元兑
元貶值達50%。
這也就是説本人所持的美元資產貶值了50%。據
本機構的統計,在1986年—1990年期間“廣場協議”導致的
本對外淨資產的匯率損失累計約為1。
5萬億元。包括
本人壽保險公司在內的許多
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損失慘重,
本的出口企業也在美元升值時代將自己在出口中賺得的美元投資於美國國債,同樣損失巨大。
因此後來許多本人在反思這段歷史時期時,認為美元的暴跌就是衝着
本積累起來的鉅額美元而來。1985年“廣場協議”後,因美元大幅度貶值導致
本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元資產出現鉅額的匯兑虧損,這使美國充滿危機
。
如果本投資者信心動搖,為減少虧損而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這將在美國金融市場引起連鎖反應。
首先是導致美國國債市場全線崩潰,進而導致美國股市的動盪不安,國際資本為規避風險也將撤離美國。沒有持續的海外資本入美國,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也難以維持。
由於國債市場大幅度下跌,美國的國債也難以發行出去,財政赤字問題便無法解決。為了使國際資本能繼續入美國,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提出了“國際政策協調”建議,該建議要求維護美國、
本與聯邦德國之間的利率差,使美國的利率始終高於
本和德國的利率。
如果美國下調利率,本與德國也必須下調利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三國之間的利率差不變。美國相對高水平的利率使得美國國債依然具有投資價值。
從當時美國的情況來看,投資美國的風險很大,如經常項目持續多年鉅額赤字、對外淨債務增加、美元貶值等,投資者簡直找不到投資美國的理由。因此,通過“國際政策協調”以維持美國利率的相對高水平是美國引海外資本
入的主要辦法。在1985年隨後的幾年裏,
本按照美國的“國際協調”要求,使美
之間的長期利率差始終保持在3%以上,這導致美國與
本的國債收益率相差較大,與
本國債收益率相比,美國長期國債的高收益率強烈
引了
本投資者。
1986年2月,美國決定下調官方利率,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減輕與美國利益關係密切的南美鉅額債務國的債務,其二是為了刺不景氣的經濟。
在降息之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先與本、聯邦德國進行協商,希望德意志聯邦銀行和
本銀行同時降息。
沃爾克的理由很簡單:三國同時降息才能維持美元的穩定。因為美國降息而本和聯邦德國維持利率不變將導致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將損害這兩國在美國的利益。
由於本擁有鉅額的美元資產,最害怕美元貶值,所以
本總是忠實地按照美國的要求來做,
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國利率的影子,美國降息,
本也降息。
美國通過高利率與強勢美元的策略引誘本資本大規模投資美國國債,從而使
本擁有高額美元資產。完成這一步之後,美國的利益就是
本的利益,
本被迫主動保衞美元。
按理來説,支撐美元的任務是美國人的事情。但由於本已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那麼穩定美元價值就是保護了
本擁有的美元資產。
頓了頓,喝了口水,李雲接着説,我們可以這樣來分析本的困境:
本是美國國債市場的超級購買者,如果
本拋售美國國債,將引起國債市場恐慌
下跌,國債價格下跌將導致
本所持國債增加虧損。
這是第一重損失。本拋售國債同時也會引起美元的貶值。因為外匯市場的投資者預期到:
本拋出國債後,將會把美元兑換成
元,這將增加美元的拋壓,導致美元下跌。美元貶值是
本需要預見到的第二重損失。
因此,從博弈的角度分析,如果本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美
都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如果美
合作協調,雙方都受益。所以,
本只有幫助美國穩定美元,才能避免虧損。
一句話,美國在金融上已把本控制住了。除了
本投資者擁有龐大金額的美元資產外,
本政府也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
1985年廣場協議後,面對元持續大幅度升值的情況,
本政府經常干預外匯市場,通過買進美元,拋出
元的干預措施防止
元升值。結果使得
本政府擁有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據
本中央銀行自己説,
本擁有的外匯儲備的90%是使用美元來運作的,其中主要是購買美國的國債。因此,
本必須支撐美元,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以支撐美元。在“廣場協議”之後,
本機構投資者繼續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從1986年到1989年,
本購買美國國債金額超過1985年。
從純粹投資的角度來看,本機構投資者的這種投資行為讓人看不懂。由於美元的大幅貶值,已經使
本的機構投資者損失慘重,為什麼
本人還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
德拉克(peterdrucker)對這種現象也到大惑不解,他在其著作《新現實》中這樣寫道:1985年秋下調了美元對
元的匯價後的資本和投資的
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美國的主要債權國儘管看到自己龐大的美元資產的價值已減少了一半,卻仍然繼續將資金投向美國。
他們購買了美國國債,支撐了美國的財政赤字。一種解釋是美國相對本較高的利率
引了
本投資者。由於美國“國際政策協調”結果,在1985年之後的幾年裏,美國與
本的長期利率差保持在3%上下,這
引了
本資金從低利率的
本
向相對高利率的美國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但這種解釋缺乏説服力,因為美國相對較高利率的收益是會被美元貶值所沒的。另一種合理的解釋就是
本為支撐美元而做的努力。1985年秋天“廣場協議”後,儘管美元大幅度貶值,但美國的貿易赤字仍繼續擴大,1986年為1550億美元,1987年創造170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為保持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必須有外國資金
入,以資本項目的盈餘來彌補經常項目的逆差。
如果沒有國外資本的入,美元就會大幅度貶值,通過美元貶值來壓縮經常項目的赤字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而
本從兩大角度來説,是不希望美元貶值的。其一是
本投資者和政府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美元貶值會增加這些美元資產的損失。
其二是避免因元升值而打擊
本的出口。到80年代,
本的製造企業已高度依賴對美國的出口,美元貶值,
元升值將抑制
本產品的出口。所以,為了
本的利益,
本必須向美國提供資金,以維持美元價值。
本大藏省(
本財政部)為支撐美元付出了許多努力。據説,近幾年,每當美國長期國債在對外招標時,
本的機構投資者都會接到大藏省官員打來的電話。
表面上,他們是瞭解本機構投資者認購美國國債的意向或行動,但這些官員還經常會順便告之其他公司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
這樣一來,本的機構投資者自然就不會保持沉默,很多
本機構投資者在遭受虧損後經常抱怨説他們是不得不採取
合當局意圖的行動。呵呵!
李雲笑了笑,看到房間內氣氛很嚴肅,所有人都認真聽着他的分析,為了環節一下緊張的氣氛,李雲接着説,曾有這樣一個故事:1988年3月,里總統任期屆滿,美國正在進行新一屆總統的選舉。
在此期間,美國債券市場出現傳聞説,本在財政年度結賬時,
本機構投資者將會拋出手中的美元債券。
這一傳聞引發了美國國債的動盪,為穩定美國國債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本大藏省趕緊要求
本人壽保險公司發表聲明:“就是4月以後也不打算拋出美元債券”但投資者對
本公司方面的“承諾”還是
到不放心。於是,大藏省有關官員親自出馬遊説市場,強調
本保險公司聲明的背後有大藏省的意圖。
本中央銀行也出來説:“
本擁有外匯儲備的90%是用美元運作的”意思很明顯,
本政府向美國國債市場的投資者表明:美國國債市場的穩定關係到
本的利益,
本機構投資者是不會置國家利益不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