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貓貓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第四章死鬥王德,字子華,徽宗朝大觀三年出生,通遠軍羊砦人,綽號王夜叉。
靖康元年,金兵圍京城,王德奮戰有功,世祖高皇帝擢為親衞,此後,三十年如一,勤謹奉差,無一絲差錯!
拔城三十,俘虜過萬,開疆千里,救駕三次,以功封越國公。
光閣功臣第二十二!
…
《光閣功臣譜》李綱心急如焚,唯恐率人趕到,金兵已經破城,揚起手中的馬鞭,可勁兒地
着戰馬,恨不得肋生雙翅,直接飛過去才好呢!
李綱,字伯紀,號梁溪居士,大宋元封六年生於無錫,祖籍福建邵武,今年四十三歲,正當壯年。大觀二年,時年二十五的李綱參加貢生試考,名列榜首,因而入仕為官。他為人耿直,憂國憂民,只要對國家有利的事情,一定要上書直言,因此得罪了以蔡京為首的一批權貴,屢遭貶謫。曾經萌生退意,希望與蒼松為伴,與山溪為友,老死林下。去年,一道聖旨將李綱招入京師,為太常少卿,李綱心裏還存有一絲希望,不願眼睜睜地看着大好江山淪落,所以,接旨之,整裝北上。
形勢發展得很快,越來越不利於大宋,金兵南侵,河北諸鎮一一淪喪,京城岌岌可危。萬幸,太上皇傳位給當今官家,官家聽從他的建議,放棄巡狩的打算,與京城軍民共抗外敵。
官家為太子之時,仁孝簡樸、虛己待士,除了格稍顯軟弱之外,別無缺點。通過這些
子的觀察,李綱覺得官家的表現出乎意料的好,儼如撥亂明主。於萬千人中,拔出韓世忠,眼力超羣,又不吝重賞,使將士們人人奮勇,無不想做一個韓世忠那樣的人,士氣高昂,正可以用來守城。
不過,士氣雖好,京城的軍兵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一旦城破,還會剩下幾人有勇氣作戰?所以,一定要守住,一定要守住啊!
“閃開,快閃開!後面是李相公,擋路者,格殺毋論。”開路的親兵厲聲喝叫,極力驅趕着路上的行人。
路旁一名老者道:“小哥,兇什麼兇!聽説金狗攻打甚急,可是真的?能不能守住啊!”原本,自東華門出宮城,穿過內城景龍門,向北直行四五里便是酸棗門,往行走很是便當。不料,今天剛出景龍門,大街上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邊。不遠處的七院橋,更是堵得水
不通。李綱非常後悔,暗恨自己為什麼想到了夜晚宵
,白天卻沒有戒嚴啊!
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何年何月才能到達酸棗門啊?
李綱掏出隨身攜帶的一隻魚袋,與身邊的衞士,道:“速去開封府,知會府尹聶昌,京城立即實施戒嚴,尋常百姓白天亦不得上街!”衞士答應一聲,揚鞭而去。
“下便道,走小巷,快!”李綱一聲令下,一千多人朝着路邊的小巷了進去。
小巷人少,彎彎曲曲,走得冤枉路實在不少!一行人等,火急火燎地趕到酸棗門,李綱抬眼一望,見城上都是大宋的官兵,已經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算落了地。
“噔噔”幾步跨上城頭,酸棗門防禦使上來,躬身見禮,道:“參見相公,已經打退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您看,第二次進攻又開始了。
李綱閃目觀瞧,不由得倒一口涼氣。
敵兵正分路搭設跳板,已經搭好了十幾條;不遠處,幾十座雲梯已經整裝待發;再遠一點,四五千輕騎兵張弓搭箭,只待一聲令下,就要發起衝鋒了。看裝束,最後面的輕騎兵一的羊皮帽、白
皮革外套、耳朵邊垂着耳環、黑皮靴,典型的女真人裝束,應該就是享譽天下的女真騎兵。契丹人曾經説過,女人琦兵一旦過萬,天下無敵,後來形勢的發展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説法。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自從集結超過一萬的女真騎兵之後,未嘗一敗:不足十年的時間,統一女真各部,滅大遼,敗西夏,而今飲馬黃河,已經打到了東京汴梁。
獵獵的寒風之中,人不動,馬不動,彷彿沒有生命的雕塑一般,令人不寒而慄。
“嗚嗚嗚”沉悶的牛角聲響徹大地;“咚咚咚”昂揚的戰鼓壓得人不過氣來。
“阿骨打,阿骨打,阿骨打,”金兵齊聲高呼,攻擊開始。
雲梯兵一躍而起,抬起雲梯,衝過護城河,向城邊靠來。雲梯後面,跟隨着無數的步兵,這些兵士的服裝與女真騎兵又不相同,大多是奚族人,應該還有一部分漢人。
雲梯搭上城頭,悍不畏死的軍士匍匐而上,後面的士兵撤出弓箭,開始進行壓制打擊。
“阿骨打,阿骨打”女真騎兵怒吼着,如一道閃電衝過護城河,沿着河岸“譁”地散向兩邊,密密的箭矢撲天蓋地地飛上城牆,應弦而倒者極眾。輕騎兵迅速移動,不停地箭,箭法
妙,壓得城上宋兵
不過氣來。
“啊!”厲叫過後,李綱身邊的一名親兵中箭倒地,箭頭穿過咽喉,鮮血汩汩而出!
“穩住,穩住!”城門防禦使按劍巡視,高聲叫着:“都是兩個卵子的男人,他有的咱都有,怕什麼!瞄準敵軍騎兵,火炮準備,放!”
“咚”地一聲,城牆下打出一片火海,七八名騎兵在火焰中跳躍,喊着不知是什麼意思的話。
“牀子弩、神臂弓、大炮,壓制敵人騎兵,自由擊!”李綱一邊觀察着城外的情況,一面拉過派御藥使盧端,道:“命令
衞班直,一併攻擊敵人騎兵。”一千餘名
衞班直,無不是弓箭嫺
的好手,剛一加入戰鬥,立即給敵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女真騎兵騎術
湛,往來馳突,儘管死傷甚眾,兀自不退。
“金狗,嚐嚐爺爺的百味羹。”燒得滾燙的火油順着雲梯澆下,立即傳來陣陣鬼哭狼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