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元祐元年,內外監督市易及坊場淨利錢,許以所入息並罰錢比計,若及官本者,並釋之。紹聖四年,三省言熙寧興置市易,元祐一切罷去,不原立法之意。詔户部、太府寺詳度,復置市易務,惟以錢市,收息毋過二分,勿令貸請。元符三年,改市易務為平準務,户部、太府寺市易案改為平準案。尚書省言:"平準務官吏等給費多,並遣官市物,搔動於外,近官鬻石炭,市直遽增,皆不便民。"詔罷平準務及官鬻石炭,其在官物貨,令有司轉易錢鈔,償元給之所。
崇寧元年,户部奏:平準務錢物毋得他司移用。二年,以平準為南北兩務,如舊分置官吏。歲終考察能否,行勸沮法。五年,郡縣應置市易者,凡歲收息,官吏用度之餘,及千緡以上置官監,五百緡以上令場務兼領,餘並罷。先是,嘗詔府界萬户縣及路在衝要,市易抵當已設官置局;其不及萬户、非衝要,並諸鎮有官監而商販所會,並如元豐令監當官兼領。至是,户部復詳度以聞,遂行其議。建炎二年,言者以為得不償費,遂罷之,而以其錢輸左藏庫,惟抵當庫仍舊。
紹興元年,罷諸州軍免行錢及行户供應,見任官買賣並依時,違者以盜論。四年,兩浙轉運司檄婺州市御爐炭,鬚鬍桃紋、鵓鳩,守臣王居正以為言。上曰:"隆冬附火,取温暖而已,豈問炭之紋
乎?"命罷之,諸類此者並
止焉。十三年,蠲雷、化、高、融、宜、廉、邕、欽、賀、貴免行錢。十四年,以開州兩縣在夔部尤為僻遠,減免行錢之半。十五年,以知漢陽軍韓昕言,諸路收免行錢,定數外多取一文以上,以擅增税賦法罪之。十七年,蠲百姓見輸免行錢三分之一。十九年,南郊赦,盡蠲百姓免行錢欠。是後凡赦皆然。二十五年,罷見輸免行錢,
下行買物,以害及小商、敷於鄉村故也。
淳熙元年,罷市令司。詔臨安府及屬縣易儈保錢減十之五。七年,諸路州縣
易儈保錢,亦以十分為率,與減五分。
嘉定二年,以臣僚言,輦轂之下,買物於鋪户,無從得錢。凡臨安府未支物價,令即盡數給還,是後買物須給見錢,違許陳訴於台。
嘉熙三年,臣僚言:"今官司以官價買物,行鋪以時直計之,什不得二三。重以遷延歲月而不償,胥卒並緣之無藝,積既久,類成白著,至有遷居以避其擾、改業以逃其害者。甚而蔬菜魚
,
用所需瑣瑣之物,販夫販婦所資錐刀以營斗升者,亦皆以官價強取之。終
營營,而錢本俱成乾沒。商旅不行,衣食路絕。望特降睿旨,凡諸路州縣官司買物,並以時直;不許輒用官價,違者以贓定罪。"從之。
均輸之法,所以通天下之貨,製為輕重斂散之術,使輸者既便,而有無得以懋遷焉。
熙寧二年,制置三司條例司言:"天下財用無餘,典領之官拘於弊法,內外不相知,盈虛不相補。諸路上供,歲有常數。豐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能贏;年儉物貴,難於供億而不敢不足。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徒使富商大賈乘公私之急,以擅輕重斂散之權。今發運使實總六路賦入,其職以制置茶、鹽、礬、酒税為事,軍儲國用,多所仰給。宜假以錢貨,資其用度,周知六路財賦之有無而移用之。凡糴買税斂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令預知中都帑藏年支見在之定數,所當供辦者,得以從便變易蓄買,以待上令。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而制其有無,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詔本司具條例以聞,而以發運使薛向領均輸平準事,賜內藏錢五百萬緡、上供米三百萬石。時議慮其為擾,多以為非。向既董其事,乃請設置官屬,神宗使自擇之。向於是闢劉忱、衞琪、孫珪、張穆之、陳倩為屬,又請有司具六路歲當上供數、中都歲用及見儲度可支歲月,凡當計置歲何,皆預降有司。從之。
八月,侍御史劉琦、侍御史裏行錢顗等言:"向小人,假以貨泉,任其變易,縱有所入,不免奪商賈之利。"琦、顗皆坐貶。條例司檢詳文字蘇轍言:"昔漢武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力不能支,用賈人桑弘羊之説,買賤賣貴,謂之均輸。雖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足,然法術不正,吏緣為,掊克
深,民受其病。孝昭既立,學者爭排其説,霍光順民所
,從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今此論復興,眾口紛然,皆謂其患必甚於漢。何者?方今聚斂之臣,材智方略,未見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壞規矩,解縱繩墨,使得馳騁自有,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勝言者矣。"轍亦坐去官。
於是知諫院範純仁言:"向憸巧刻薄,不可為發運使。人主當務農桑、節用,不當言利。"自後,罷純仁諫職,而諫官李常復論均輸不便,權開封府推官蘇軾亦言:"均輸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然廣置官屬,多出緡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雖不明言販賣,既已許之變易,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爭利,未之聞也。夫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予錢,其賣也後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今先設官置吏,簿書廩祿,為費已厚,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前,商賈之利,何緣而得?朝廷不知慮此,乃捐五百萬緡以予之。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徵商之額所損必多矣。"帝方惑於安石之説,言皆不行。乃以向為天章閣待制,遣太常少卿羅拯為使,手詔賜向曰:"政事之先,理財為急。朕託卿以東南賦入,皆得消息盈虛、翕張斂散之。而卿忠誠內固,能倡舉職業,導揚朕意,底於成績,朕甚嘉之。覽奏慮言致惑,朕心匪石,豈易轉也?卿其濟之以強,終之以不倦,以稱朕意。"然均輸後迄不能成。
互市舶法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而互市之制行焉。後漢通易於烏桓、北單于、鮮卑,北魏立互市於南陲,隋、唐通貿易於西北。開元定令,載其條目,後唐亦然。而高麗、回鶻、黑水諸國,又各以風土所產與中國
易。
宋初,循周制,與江南通市。乾德二年,商旅毋得渡江,於建安、漢陽、蘄口置三榷署,通其
易;內外羣臣輒遣人往江、浙販易者,沒入其貨。緣江百姓及煎鹽亭户,恣其樵漁,所造屨席之類,榷署給券,聽渡江販易。開寶三年,徙建安榷署於揚州。江南平,榷署雖存,止掌茶貨。四年,置市舶司於廣州,後又於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闍婆、占城、
泥、麻逸、三佛齋諸蕃並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
、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鑌鐵、鼊皮、玳瑁、瑪瑙、車渠、水
、蕃布、烏樠、蘇木等物。
太宗時,置榷署於京師,詔諸蕃香藥寶貨至廣州、阯、兩浙、泉州,非出官庫者,無得私相貿易。其後乃詔:"自今惟珠貝、玳瑁、犀象、鑌鐵、鼊皮、珊瑚、瑪瑙、
香
榷外,他藥官市之餘,聽市於民。"雍熙中,遣內侍八人齎敕書金
,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者,令並詣兩浙司市舶司請給官券,違者沒入其寶貨。淳熙二年,詔廣州市舶,除榷貨外,他貨之良者止市其半。大抵海船至,十先徵其一,價直酌蕃貨輕重而差給之,歲約獲五十餘萬斤、條、株、顆。太平興國初,私與蕃國人貿易者,計直滿百錢以上論罪,十五貫以上黥面
海島,過此送闕下。淳化五年申其
,至四貫以上徒一年,稍加至二十貫以上,黥面配本州為役兵。
天聖以來,象犀、珠玉、香藥、寶貨充牣府庫,嘗斥其餘以易金、芻粟,縣官用度實有助焉。而官市貨數,視淳化則微有所損。皇祐中,總歲入象犀、珠玉、香藥之類,其數五十三萬有餘。至治平中,又增十萬。
熙寧五年,詔發運使薛向曰:"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請置司泉州,其創法講求之。"七年,令舶船遇風至諸州界,亟報所隸,送近地舶司榷賦分買;泉、福瀕海舟船未經賦買者,仍赴司勘驗。時廣州市舶虧歲課二十萬緡,或以為市易司擾之,故海商不至,令提舉司究詰以聞。既而市易務呂邈入舶司闌取蕃商物,詔提舉司劾之。九年,集賢殿修撰程師孟請罷杭、明州市舶,諸舶皆隸廣州一司。令師孟與三司詳議之。是年,杭、明、廣三司市舶,收錢、糧、銀、香、藥等五十四萬一百七十三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支二十三萬八千五十六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
元豐二年,賈人入高麗,貲及五千緡者,明州籍其名,歲責保給引發船,無引者如盜販法。先是,人私販,然不能絕;至是,復通中國,故明立是法。
三年,中書言,廣州市舶已修定條約,宜選官推行。詔廣東以轉運使孫迥,廣西以陳倩,兩浙以副使周直孺,福建以判官王子京,罷廣東帥臣兼領。五年,廣西漕臣吳潛言:"雷、化州與瓊島對境,而發船請引於廣州舶司,約五千裏。乞令廣西瀕海郡縣,土著商人載米穀、牛酒、黃魚及非舶司賦取之物,免至廣州請引。"詔孫迥詳度行之。
知密州範鍔言:"板橋瀕海,東則二廣、福建、淮、浙,西則京東、河北、河東三路,商賈所聚,海舶之利顓於富家大姓。宜即本州置市舶司,板橋鎮置解務。"六年,詔都轉運使吳居厚條析以聞。
元祐三年,鍔等復言:"廣南、福建、淮、浙賈人,航海販物至京東、河北、河東等路,運載錢絲綿貿易,而象犀、
香珍異之物,雖嘗
榷,未免欺隱。若板橋市舶法行,則海外諸物積於府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使商舶通行,無冒
罹刑之患,而上供之物,免道路風水之虞。"乃置密州板橋市舶司。而前一年,亦增置市舶司於泉州。
賈人由海道往外蕃,令以物貨名數並所詣之地,報所在州召保,毋得參帶兵器或可造兵器及違之物,官給以券。擅乘船由海入界河及往高麗、新羅、登萊州境者,罪以徒,往北界者加等。
崇寧元年,復置杭、明市舶司,官吏如舊額。三年,令蕃商往他郡者,從舶司給券,毋雜
物、
人。初,廣南舶司言,海外蕃商至廣州貿易,聽其往還居止,而大食諸國商亦丐通入他州及京東販易,故有是詔。凡海舶
至福建、兩浙販易者,廣南舶司給防船兵仗,如詣諸國法。廣南舶司鬻所市物貨,取息毋過二分。政和三年,詔如至道之法,凡知州、通判、官吏並舶司、使臣等,毋得市蕃商香藥、
物。
宣和元年,秀州開修青龍江浦,舶船輻輳,請復置監官。先是,政和中,置務設官於華亭縣,後江浦湮,蕃舶鮮至,止令縣官兼掌。至是,復設官專領焉。四年,蕃國進奉物,如元豐法,令舶司即其地鬻之,毋發至京師,違者論罪。
契丹在太祖時,雖聽緣邊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興國二年,始令鎮、易、雄、霸、滄州各置榷務,輦香藥、犀象及茶與易。後有范陽之師,罷不與通。雍熙三年,
河北商民與之貿易。時累年興師,千里饋糧,居民疲乏,太宗亦頗有厭兵之意。端拱元年,詔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
暴,豈
窮兵?至於幽薊之民,皆吾赤子,宜許邊疆互相市易。自今緣邊戍兵,不得輒恣侵略。"未幾復
,違者抵死,北界商旅輒入內地販易,所在捕斬之。淳化二年,令雄、霸州、靜戎軍、代州雁門砦置榷署如舊制,所鬻物增蘇木,尋復罷。
鹹平五年,契丹求復置署,朝議以其翻覆,不許。知雄州何承矩繼請,乃聽置於雄州;六年,罷。景德初,復通好,請商賈即新城貿易。詔北商齎物貨至境上則許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肅軍置三榷場,北商趨他路者,勿與為市。遣都官員外郎孔揆等乘傳詣三榷場,與轉運使劉綜並所在長吏平互市物價,稍優其直予之。又於廣信軍置場,皆廷臣專掌,通判兼領焉。三年,詔民以書籍赴沿邊榷場博易者,非《九經》書疏悉之。凡官鬻物如舊,而增繒
、漆器、粳糯,所入者有銀錢、布、羊馬、橐駝,歲獲四十餘萬。
天聖中,知雄州張昭遠請歲會入中金錢,仁宗曰:"先朝置互市以通有無,非以計利。"不許。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
熙寧八年,市易司請假奉宸庫象、犀、珠直總二十萬緡,於榷場貿易,明年終償之。詔許。九年,立與化外人私貿易罪賞法。河北四榷場,自治平四年,其貨物專掌於三司之催轄司,而度支賞給案判官置簿督計之。至是,以私販者眾,故有是命。未幾,又私市硫黃、焰硝及以盧甘石入他界者,河東亦如之。元豐元年,復申賣書北界告捕之法。
西夏自景德四年,於保安軍置榷場,以繒、羅綺易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以香藥、瓷漆器、薑桂等物易
蠟、麝臍、
褐、羱羚角、碙砂、柴胡、蓯蓉、紅花、翎
,非官市者聽與民
易,入貢至京者縱其為市。
天聖中,陝西榷場二、並代路亦請置場和市,許之。及元昊反,即詔陝西、河東絕其互市,廢保安軍榷場;後又陝西並邊主兵官與屬羌
易。久之,元昊請臣,數遣使求復互市。慶曆六年,復為置場於保安、鎮戎二軍。繼言驅馬羊至,無放牧之地,為徙保安軍榷場於順寧砦。既而蕃商卒無至者。嘉祐初,西人侵耕屈野河地,知幷州龐籍謂:"非絕其互市,則內侵不已。且聞出兀臧訛龐之謀,若互市不通,其國必歸罪訛龐,年歲間,然後可與計議。"從之。初,第
陝西四路私與西人貿易,未幾,乃悉絕之。
治平四年,河東經略司言,西界乞通和市。自夏人攻慶州大順城,詔罷歲賜,嚴邊民無得私相貿易。至是,上章謝罪,乃復許之。後二年,令涇原
户及河東、陝西邊民勿與通市。又二年,因回使議立和市,而私販不能止,遂申詔諸路
絕。既而河東轉運司請罷吳堡,於寧星和市如舊。而麟州復奏夏人之請,乃令鬻銅、錫以市馬,而纖縞與急須之物皆
。西北歲入馬,事具《兵志》。
楚、蜀、南粵之地,與蠻獠溪峒相接者,以及西州沿邊羌戎,皆聽與民通市。熙寧三年,王韶置市易司於秦鳳路古渭砦,六年,增置市易於蘭州。自後,於熙、河、蘭、湟、慶、渭、延等州,又各置折博務。湖北路及沅、錦、黔江口,蜀之黎、雅州皆置博易場。重和元年,燕瑛言人服順久,毋令阻其貿易。初,廣西帥曾布請即欽、廉州各創驛,令
人就驛博買。至是,即用瑛兼廣西轉運副使,同王蕃計畫焉。
建炎四年三月,宣撫使張浚奏,大食國遣人進珠玉寶貝。上曰:"大觀、宣和間,川茶不以博馬,惟市珠玉,故武備不修,遂致危弱如此。今復捐數十萬緡易無用之物,曷若惜財以養戰士乎?"諭張浚勿受,量賜予以答之。六月,罷宜州歲市硃砂二萬兩。
紹興三年,邕州守臣言大理請入貢。上諭大臣,止令賣馬,不許其進貢。四年,詔川、陝即永興軍、威茂州置博易場;移廣西買馬司於邕管,歲捐金,倍酬其直。然言語不通,一聽譯者高下其手,吏得因緣為
。六年,大理國獻象及馬五百匹,詔償其馬直,卻象勿受,而賜書勞遣之。十二年,盱眙軍置榷場官監,與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陝西榷場亦如之。十九年,罷國信所博易。二十六年,罷廉州貢珠,散蜑丁。蓋珠池之在廉州凡十餘,按
阯者水深百尺,而大珠生焉。蜑往採之,多為
人所取,又為大魚所害。至是,罷之。二十九年,存盱眙軍榷場,餘並罷。
乾道元年,襄陽鄧城鎮、壽花靨鎮、光州光山縣中渡市皆置榷場,以守臣措置,通判提轄。五年,省提轄官。淳熙二年,臣僚言:溪峒緣邊州縣置博易場,官主之。七年,
外諸戎販珠玉入黎州,官常邀市之。臣僚言其黷貨啓釁,非便,止合聽商賈、百姓收買。詔從之。
建炎元年,詔:"市舶多以無用之物費國用,自今有博買篤耨香環、瑪瑙、貓兒眼睛之類,皆置於法;惟宣賜臣僚象笏、犀帶,選可者輸送。"胡人謂三百斤為一婆蘭,凡舶舟最大者曰獨檣,載一千婆蘭。次者曰牛頭,比獨檣得三之一。又次曰木舶,曰料河,遞得三之一。
隆興二年,臣僚言:"熙寧初,立市舶以通物貨。舊法解有定數,而取之不苛,輸税寬其期,而使之待價,懷遠之意實寓焉。邇來
解既多,又迫使之輸,致貨滯而價減。擇其良者,如犀角、象齒十分
二,又博買四分;珠十分
一,又博買六分。舶户懼
買數多,止買
雜貨。若象齒、珠犀比他貨至重,乞十分
一,更不博買。"乾道二年,罷兩浙路提舉,以守倅及知縣、監官共事,轉運司提督之。三年,詔廣南、兩浙市舶司所發舟還,因風水不便、船破檣壞者,即不得
解。七年,詔見任官以錢附綱首商旅過蕃買物者有罰,舶至除
解和買,違法抑買者,許蕃商越訴,計贓罪之。
舊法,細綱龍腦、珠之類,每一綱五千兩,其餘犀象、紫礦、
檀香之類,為
,每綱一萬斤。凡起一綱,遣衙前一名部送,支腳乘贍家錢一百餘緡。大觀以後,張大其數,象犀、紫礦皆作細
起發,以舊
一綱分為三十二綱,多費腳乘贍家錢三千餘貫。至於乾道七年,詔廣南起發
香物藥貨,每綱二萬斤,加耗六百斤,依舊支破水腳錢一千六百六十二貫有奇。淳熙二年,户部言:"福建、廣南市舶司
細物貨,並以五萬斤為一全綱。"南渡,三路舶司歲入固不少,然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
尤甚。法
雖嚴,
巧愈密,商人貪利而貿遷,黠吏受賕而縱釋,其弊卒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