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寂欲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佛言:有人患不止,
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説偈:
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
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説。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你看,佛講了多少章都是講的這個慾的問題,這《四十二章經》正總結了末法時期的弊病,末法時期就是
慾心盛,所以成為末法。
【釋】第三十一章説明斷要從心上斷。應該知道
是從心意生出來的,而心意是從思想生出來的。你看這思想,它是自己生出來的呢?還是從他方生出來的?還是共同生出來?或者是沒有因而生出來的?你還要知道這思想是在裏邊呢?還是在外邊?還是在裏外的中間呢?或者是在過去?或者是在現在?或者是在未來呢?你像這樣來找思想,這思想就變成寂靜,沒有自體。
思想若寂靜,心意也會寂靜,心意既然寂靜,也就寂靜了。
既然寂靜,看一切
法就如鏡中像。既然像鏡中像,這就不是真的。觀一切的行為也像泡沫一樣,不是真的。諸佛也都是這樣輾轉觀察,輾轉傳授,傳這調心的方便法門,令你先調伏其心。
佛説“有人患不止”有人有
慾的
病,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
慾的
病和
心。
“自斷陰”他的慾念這麼重,這麼厲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要將自己的男
割斷。
“佛謂之曰”佛對他説。
“若斷其陰”你想要把自己的男割斷了。
“不如斷心”倒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斷。
“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頭似的。功曹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做頭領,就好像老闆似的。
“功曹若止”這個工頭若停止了。
“從者都息”跟着他做工的那些人也跟着都停止了。因為你心打慾的妄想,才有
慾的行為。你若心不打這種妄想,那就沒有人幫助它了,所以
慾的
病就停止了。
“心不止”
慾的
心若不停止。
“斷陰何益”把男斷了,又有什麼用呢?
“佛為説偈”佛隨着就為他説一首偈頌。
“生於汝意”
慾的念頭是由你心意生出來的。
“意以思想生”意又怎麼生出來呢?就是由思想生出來的。
“二心各寂靜”假如你知
見的思想停止了,
心也就寂靜了,這兩種心各停止寂靜了。
“非亦非行”這時就沒有
慾的行為了,也沒有
心,這種
、慾念的行為都沒有了。
“佛言”佛又説了。
“此偈是迦葉佛説”的。
這是宣化上人解釋這一段的文章。有人“患不止”他不知道除心“
自斷陰”陰就是男
,就像太監一樣要把男
割斷。確實有這樣的人,他對
慾心,特別是生起以後確實反
。他確實想修行,不是不想修行,他寧可把男
割斷了,他都不願去犯
慾。這種人確實有一股力量,但是他的知見有錯誤的地方,沒找到
本,他不知道斷
應該先斷心。所以佛就告訴他:“你先斷心,心就像功曹似的。”這個心是什麼心呢?是我們那個妄想心。這個“功曹”就是領頭的,領頭的要是止了,其他的“從者”也就息了。
所以説“心不止,斷陰何益”?他那個
念,從思想上就開始有,生出各種惡念。我們往往認為有了男
才有了
心,沒有男
就沒有
心了,實際上他不知道,
心從意生。
佛又説了“生於汝意”所以
心不止,斷陰沒有用處。所以佛説“
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你那個
慾心、這個意從哪生?都是你平時想象而為的,老打妄想,打了這個妄想、打了那個妄想,貪著各種的
聲香味觸法,不斷地
取、不斷地攝受,最後產生了意念的
慾心。所以你應該先斷的不是生理,應該先斷心,不打這個妄想。
“二心各寂靜”如果你這種妄想心都能夠靜下來。
“寂靜”就是非常靜非常靜,不再起心動念了,寂滅現前,那可了不得。
“二心各寂靜”都叫它達到真正沒有唸的那種程度,這時候我們整個六就收回來了,這時候你才是“非
亦非行”
慾也沒有了,
慾心的行也都沒有了,能做和所做也沒有了,這才行。
“二心各寂靜”這個可了不得,最後你就發現了真理,同時也發現了什麼是,什麼是行。有時候我們不是執著
,就是執著行。寂靜呢,我們也知道應該那樣做,但是你只有“二心各寂靜”的時候,確實達到那種程度,你才會真正地瞭解到“非
亦非行”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非常了不得。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説”不是釋迦牟尼佛説的,是通過釋迦牟尼佛説出來,是迦葉佛所説的。我們如果能夠斷除慾,就和迦葉佛有聯繫了,我們將來可能就要成這種佛。所以這已經告訴我們,你就是過去佛。
克服慾已經成為末法時期的一大關鍵,特別是現在社會上的
慾更盛行,男女那個羞恥心越來越少了。特別是飯店那些“小姐”走到門口她就打招呼,就招呼你。她見和尚不招呼,她為什麼不招呼?一招呼,那老闆就賠了,那老闆還得賠點錢、賠點飯,所以她不招呼你。她招呼誰也不招呼和尚,因為她不佈施,她知道人家都是往和尚那佈施,她一看和尚來了,有時候就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