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阿耨神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梅三公子這時恍悟歇語中那句“天外浮雲”原來指的竟是一線天之外,浮雲之上。

哦!哦!是了!

“在樹之筋”當時自己還認為就是指隧道入口覆蓋的許多盤枯藤而言。

這樣看來“在樹之筋”該是和這棵大樹有關了。

不是嗎?四句歇語,明明是説:“那一瓊一文,兩件異寶,是在一顆大樹之筋,你該進入中的地,然後再由一線天出浮雲之外。

現在只是要找到“大樹之筋”就得了。

他這一豁然貫通,就立刻向大樹底下走去!這棵大樹,藤蔓結,枝葉茂密,濃蔭覆蓋,怕不有四五丈方圓?地上比手臂還要的樹,虯筋盤結,滑杌遍地。

“在樹之筋”?可能就在這虯筋盤結之處。

梅三公子心中尋思,這四句歇語,據江湖上的傳説,已經傳了數百年。

那麼這“在樹之筋”當在幾百年前的在樹之筋,而非幾百年之後,自己所能看到的在樹之筋上。

即以這棵大樹而言,最少也有四五百年了。

目前固然樹身大得要幾人合抱,但在幾百年之前,也只是一株普通小樹罷了,決不會有錯虯筋,遍地藤。那麼…這一瓊一文,在樹之筋,當時的樹筋,又是什麼呢?莫非那位神僧當時把寶物埋藏在樹之下?

唉!如果真在樹之下,那就非斫倒大樹,再挖掘盤不可。算了!自己又並非志在必得,何必花這大的氣力,把好好的一棵大樹斫倒?

而且這棵幾人合抱的大樹,要斫倒它,又談何容易?想到這裏,正待回身,瞥見樹身之上,依稀還有字跡!不由跨上前去,仔細一瞧,字跡和地石壁上情形相同,是用金剛指寫成的。

不過樹身和石壁不同,幾百年來,它在不停的長大。字也就逐漸消失,目前已經談到不可辨認。

梅三公子細心觀察,一面用手指按着原來的筆劃,順勢揣摩。這樣推究了大半天,才依稀認出好像是:“紹興十七年,智果手植”等幾個字樣“紹興”是南宋高宗的年號,距今已有五百年了。!

至於智果?敢情就是這位發現寶物,留題歇語的神僧。

不過當年他手植此樹,又何用在樹身上留下字跡?他驀地觸動靈機,眼光依着這行字跡,向下瞧去。

樹身下面,還不是和其他地方一樣,盤着如臂膀的虯,那有絲毫異樣?

梅三公子瞧了半響,不由啞然失笑。自己光是從樹上搜索,那會瞧得出端兒來?要知五百年前,智果神僧,植樹之初,這還是一株小樹啊!。

當年他留下這行字跡,準是埋藏寶物的記號,自己何不一試?

想到這裏,立即從出昆吾劍,先把樹身下面出地面的虯切斷,然後慢慢地向下挖去。

昆吾劍削鐵如泥,何等鋒利!他連挑帶挖,何消片刻,就挖了三四尺深一個窟窿。但這棵古樹部,細細的虯,竟然藤須糾結,越挖越多。

梅三公子雙手並用,順着一條較的樹,削去四邊分支細節,往下挖去。一陣工夫,已經挖成一個深坑。而那條樹,還是盤盤曲曲的深不見底。

劍尖有了觸,虯盤曲之間,忽然出一角青石。不由心中一動,這樹深處,雖是岩層。

但顯然這青石顏,和原來的石層不同,敢情就在這裏了?

心念急轉,劍尖一揮,便把虯切斷,一面小心翼翼的拔開砂土。

青石逐漸出,那好像長方形的一個石函!梅三公子陡覺神一振,知道自己所料不錯,緊接着把青石上下四周的樹砂石,悉數拔開。

然後還劍入鞘,雙手捧住青石一端,往外拉出。石函共有三尺來長,上面還隱約有字。

梅三公子這時無暇多看,挾起石函,縱身躍上深坑。拂去身上砂土,放下石函。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