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四海征伐巴比倫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劉協所要做地好事情。當然,他也要做一些壞事情,其中最惡劣的就是將西奈半島劃歸猶太省,而相應原猶太省的北部區域則規劃為阿拉伯人居住地。

在整個中東地區。他輕易的規劃了三個民族地對立,這樣他們就必須持續依靠大漢帝國在巴比倫省中心的協調作用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即使是羅馬帝國也沒有任何辦法。

為了得到劉協和猶太人以及菲力士人的支持,馬克西米努斯很快聲明支持該方案,同時追隨他的四個羅馬軍團以及敍利亞省也表示支持,對於巴勒斯坦省的反對意見,馬克西米努斯採取了迅速鎮壓得方式,將這裏徹底更改為猶太省,並和劉協一起呼籲猶太人迴歸。

在此之前,劉協和馬克西米努斯算過一筆賬。告訴他一旦猶太人迴歸之後,他的勢力將比過去提升一倍,大量的人口和絕對效忠的戰士將成為他出任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的絕對保障,由於埃及省很快提出反對意見,馬克西米努斯也得到了理由,在淩統地相助下,糾集了十萬人的軍團向埃及出兵。

現在的羅馬帝國北部,數位有能力爭奪帝國奧古斯都職位的將軍展開帝國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廝殺,本沒有人關心猶太省的問題。元老院雖然擔心,可惜手中沒有任何兵權,只能眼看着他們當年的得意決定被推翻,猶太人紛紛通過地中海逃回了猶太省,在劉協和大漢帝國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小國,雖然還只能依附在羅馬帝國之下,成為羅馬帝國地一個聯邦,但畢竟實現了自己的治理。並且主要的防禦力量依靠的是大漢帝國。

不久之後,劉協將最北端的泰西封城做為和羅馬帝國之間的防禦城市進行建設,而其中主要的商業經濟成分則分別遷回巴比倫城和蘇格拉底城,阿巴斯城的建設也開始全面展開,隨着波斯灣的完全歸屬,雖然其中東岸地段還在波斯王國手中。但這也就是時間問題。

從整個地域圖上來。巴比倫省是非常大地一片領域,實際上。真正比較適合居住的地段也只有兩河域和阿巴斯港口區域,波斯灣東岸即阿巴斯港口和蘇格拉底港之間一段土地也相對較為合適居住,為了考慮波斯灣的歸屬,波斯灣也被劉協正式命名為巴比倫灣。

在這以後,劉協召集所有的阿拉伯半島上的本地部落族長,這個時候的阿拉伯半島上所呈現地小部落比穆罕默德時代要多很多,幾乎每個綠洲都有一個不同地部落,各自的信仰也不相同,劉協在雄偉地蘇格拉底城召見了他們,以道教教皇的身份向他們傳授道教經義,為了加深道教和基督教、猶太教在體制上具有同等能力,劉協對道教也進行了深化的改革,在生活儀式上更加的貼近生活,對信徒成年、結婚、生子,對信徒子嗣的滿月、生都有不同的禮儀,但都依靠道師進行主持,在道師缺乏的情況下,道士和有一定威信和資格的信徒也可以代為舉行儀式。

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半島上各部族人的特點。茫茫的沙漠把半島分為南北兩部分,居住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也就分為南方人和北方人。

半島北部的阿拉伯人,大半是遊牧民族,以“屋”為家,他們原始的故鄉當然是兩河域的大平原,而有歷史記載的故鄉,則是偏於半島中部的希賈茲和納季德。

半島南部的阿拉伯人大半是定居的他們的故鄉是也門、哈達拉和沿海一帶,他們使用的語言是賽伯伊語和希木葉爾語。劉協思考了良久,還是決定在這裏推廣漢語,學習漢字,並在蘇格拉底建立兩所學府,並從道教中調了五百多名大信徒和幾十名資深道師前往各部落宣揚道教,在各個綠洲建立道殿。供信徒朝拜,向他們提供醫療和基礎教育服務。

這裏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這些部落完整地族譜體系,他們用各種方式記載了他們的祖先,並將他們的祖先聯繫到了一起,這個族譜可以説是《聖經》和《古蘭經》誕生的基礎。但慶幸的是他們還保持着原始信仰,並沒有進化到嚴格神論體系,劉協用利用道教將他們地他們原始神串聯起來,成為道教的次神。而他們以往崇拜的神只是曾經拯救過他們的神,實際上所有地神都源自於三尊。

在這其中,道教的侷限和通融也紛紛展現,道教作為中華文明的本土教義,他的誕生是從中華文明發展中衍生的,這和以兩河文明為代表的單一神宗教產生了較大的對沖,劉協只能讓中央道府的大道師們承擔這個修訂工作,將兩河文明的歷史和道教的理論結合,產生了一個道教理論地新延伸。

由於道教認為人是依據三尊所制定的道義在宇宙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神直接創造的。但是人的發展過程中,神為人類主持公道,為人類決定在離開人間後的去向,並曾經幫助過人。所以,各個部落,甚至猶太教和道教之間都有獨特的衝突,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衝突最厲害的肯定基督教和道教,畢竟猶太教和各個小部落是依附大漢帝國存在地。沒有大漢帝國的扶持,他們在中東就是最底層的人。

道教在巴比倫省,納了猶太教和阿拉伯人的傳説以及《舊約聖經》,並將道教所整合的各種小派進行融合,針對太學府提出的民族移動學説,確定世界上的人類擁有不同的祖先,這些祖先也曾經經歷過融合和遷移,誕生了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據道教地決斷。世界首先分化開的民族有四個,一個大漢帝國的炎黃聯合部落,其次是閃米特部落,最後是雅利安部落和撒哈拉部落,而印度是四個部落彙集的地方。

這四個部落不斷延伸變化和遷移,才出現了今天的各個民族。

為了實現整個理論體系上的完整。劉協讓太學府調了兩百多名者配合道府進行理論地整合工作。結合各個民族地神話,讓他們編寫一本《人道全經》。

劉協很清楚。這本結合科學知識和神學的大一統民族形成百科全書是非常難以完成地,但是這個時候很多資料還能夠查到,進行一場編訂是可以實現的,只要這本書形成,基督教、佛教以及還沒有出現伊斯蘭教在道教面前就是非常脆弱的,因為這些宗教所解釋的一些問題只是本民族的問題,並且沒有道教這樣完整,而且幾乎這些宗教都無法邁過一個坎,那就是人類科技進步導致宗教神造人學説的坍塌。

宗教早期是很有意義,但不得不承認,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宗教的神造人學説是肯定會被摧垮的,這也是所有宗教都喜歡迫害科學的本所在,而道教的民族學説從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人道全經》一旦完成,在整個世界內形成足夠共識,科學在幾千年內的發展都無法對道教形成本上的打擊,而道教也沒有迫害科學發展的必要,因為科學存在的價值就是證明道教的強大,在很長一段時間,科學越強大,道教的力量就會越大。

為了和基督教等教對抗,道教就必須不斷髮展科學證明自己的正確,讓道教在整個炎黃子孫的心中紮下堅實的基,確保他們對科學和真理的嚮往,而不是每只知道頌詩奉典。

同樣,也需要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形成道教的統一認識,提倡一個和平的有利大漢帝國發展的文化背景,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劉協已經開始將很多事情給長子劉巍代為處理,慢慢鍛鍊他的能力和認識,將他帶到中東,也是要他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世界到底是什麼模樣,他只有自己親眼看到了,才真正明白。

而劉協自己則將很多力放到了宗教和文化的處理上,他已經決定將自己的後半身留給宗教和文化的推廣上,親自將道教進一步改造,最終推廣到整個世界範圍內,給整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文化遺產,以中華文明為基礎,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營造一個統一文明價值觀,為大漢帝國的進一步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大漢帝國的利益要想繼續擴大,僅僅依靠戰爭已經很困難了,剩下來只能在文化上下功夫,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個開放文明的環境,讓大漢帝國依靠貿易獲取更多的利益。

劉協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和力都不夠充沛了,自己是不可能做完所有事情的,阿拉伯地區、中東、西亞、中亞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推廣漢文化,要讓這裏建立起足夠的王國,並和大漢建立起邦聯關係。

大漢北方的遊牧民族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大漢的很多重要工程還沒有開展,西伯利亞北部和美洲、非洲還沒有被大漢帝國發現,錦州需要治理開發,大漢的體制和文明內核還要重新塑造,讓它更加的優秀。

他認識到很多事情都只能付給自己的皇子們了,如何才能讓皇子們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起這些重任呢,這個問題已經成了劉協心中一個疑問,他忽然覺到,治理一個偉大的帝國容易,但要培養一個合格的皇子是多麼困難啊,真是所謂十年豎木,百年育人啊。

阿拉伯的很多部落都不接受道教,劉協只能讓淩統出征。在淩統出征之後不久,劉梓來到了蘇格拉底城,一同前來的還有劉逸、劉平兩人,陪同他們前來的是伊籍。

這讓劉協很驚訝,問伊籍這是何人的主意,伊籍無可奈何的答道:“皇后説聖上不可厚此薄彼,即讓大皇子和二皇子都到了,三皇子和四皇子也該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劉協指着東方笑道:“這個皇后啊,盡給朕出難題,不過這樣也來,就讓他們一起進入蘇格拉底學府吧,朕一起教!”四個大皇子一齊抵達蘇格拉底城,劉協也是分外高興,親自領着他們在兩河域的各個地域參觀,一邊走一邊和他們講述整個兩河域文明的歷史,一直到了耶路撒冷城,為他們講述希伯來人的整段歷史。

在皇子的培養上,劉協深信一點,即百聞不如一見,很多時候不需要説的天花亂墜,帶着他們在異國世界走一遍,對他們原有知識體系的衝擊是巨大的。

正如伊籍所言,四名皇子各有特點,長子劉巍外柔內剛,文武雙全,善守能攻,有識人斷事之能;次子劉逸剛柔並濟,文武皆備,善攻能守,遇強亦能隱忍,有蓄勢而發之智;三子劉平,少平庸,後發奮,雖不能文武雙全,亦無大缺,且有禮賢下士,廣聽眾言之德;四子劉梓鋒芒畢,文有不足,然有誠信,武冠羣子,有徵戰四海之志。

這個時候,劉協已經顧不得太多了,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是那麼充沛了,他終於下定決心在四個皇子面前集中講解後代物理學和科學的基本體系,告訴他們天地宇宙的基本狀態,將自己的知識留給四位皇子,讓他們能夠承擔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