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蛇吻之一路向西】第三十二章·加茲溫2022年8月11同樣是高原,但波斯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地貌相差很大,簡單來說波斯高原更為貧瘠。
波斯高原北臨裡海,南接阿拉伯海,西眺地中海,按理來說這裡是不缺水的。
但是不幸的是高原外圍密佈著一圈巍峨的山脈,如北面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西南的扎格羅斯山脈、南面的莫克蘭海岸山脈,以及東面的科佩特、興都庫什山脈等。
這一圈山脈牢牢擋住了周圍海域吹來的海風,使雨水留在了這些高山上而不能進入內陸。
只有少量雪水融化後夾帶著礦物質進了內陸,而強烈的光照蒸發了水份,只留下了水中的礦物質,越積越多。
最終波斯高原的內陸就成了一片鹽漠。
如果說還有什麼地貌能比沙漠更惡劣,那就是鹽漠了。
沙漠只要種植上適合的樹木,經常澆灌,保留住水分,還是有希望被治理的。
而鹽漠,顧名思義就是被鹽水浸漬的泥漠,僅能生長少數鹽生植物,連牧草都長不了,是所有地貌中土壤最貧瘠的地區。
所以波斯的大部分城市都集中在外圍的高山中,內陸只有一些小村莊。
巍峨坦蕩的波斯高原北面就是環湧動、煙波浩淼的裡海,如果說高原是一個是
獷坦率的牛郎,那麼裡海就是豐腴多情的織女。
本來郎情妾意地想纏綿在一起,結果中間出現了個冷峻無情、難以逾越的西王母--橫亙在波斯高原最北的厄爾布爾士山脈。
海拔高達5000米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把北面裡海吹來的溼潤海風遮了個嚴嚴實實,吝嗇地一絲風也不肯放入內陸,最終如願以償地使自己成為了波斯高原最有經濟價值的地帶。
東西走向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無數的商隊在此通行而過。
在山脈左起的三分之一處有一條由河水沖刷而成的狹長峽谷--阿拉穆特峽谷,更是商人們的必經之地。
北出阿拉穆特峽谷就是阿拜疆大草原、裡海西岸走廊,再向北就是羅斯的廣袤大地。
蒙古第一次西征,速不臺、哲別的偏軍就是走的這條路,越過大高加索進入了欽察草原。
他們繞著裡海兜了一圈,從而得知了欽察人、羅斯人的虛實,為十幾年後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埋下了伏筆。
從阿拜疆向西翻越小高加索,可到黑海、小亞細亞半島,最終通過拜占庭抵達歐羅巴大陸。
而從阿拉穆特峽谷南端進入波斯高原,沿厄爾布爾士山脈一路向東,途徑波斯的幾座大城市,卡拉季、拉伊(德黑蘭)、內沙布爾、馬什哈德,可以抵達西域、中國或印度。
這種類似於「一線天」的通商要道,一向是匪徒們的必爭之地。
幾番血腥拼殺,最後阿薩辛開派祖師,「山中老人」哈桑·薩巴赫佔領了這裡。
他在峽谷中設下關卡,收取過路費。
很快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在峽谷的頂端修建了一座險峻的城堡--阿拉穆特堡。
城堡遠看就像一座巨大的鷹巢屹立在山嶺之巔,監視著阿薩辛的第一塊地盤。
因為「阿拉穆特」在波斯語中意思是「鷹的巢」,所以外邦人多以「鷹堡」來指代阿拉穆特堡。
埃及民族英雄薩拉丁發動政變推翻了信奉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建立了信奉遜尼派的阿尤布王朝。
法蒂瑪王朝中的什葉派紛紛外逃,其中就有哈桑·薩巴赫。
哈桑回到故鄉拉伊(德黑蘭)後,深刻認識到了武力對於傳教的重要,於是創建了非常極端、非常暴力的尼查裡派。
後來由於這派的穆斯林喜歡食大麻(haschisch),於是尼查裡派慢慢被叫成了阿薩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