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本份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就在劉邦病重的這段時間裡,陳勝王那邊的局勢,也發生了逆轉。
吳廣往攻滎陽時,搖毋餘作為騎將,帶了五千兵馬,負責假王吳廣的保衛工作。到了滎陽後,吳廣便派他去鎮守極為重要的敖倉。
等周文退出函谷關不久,正奉命鎮守敖倉的搖毋餘突然得到消息:假王吳廣因久攻滎陽不下,以至於延誤軍機,不能及時入關與周文會合,導致周文兵敗,已經被陳勝王下令誅死,並派使者賜田臧楚令尹印,為大將軍,帶領滎陽銳,前往澠池接應周文。
不久又傳來了周文兵敗自殺,田臧力戰而死的消息,搖毋餘急忙率領部隊放棄敖倉,回滎陽與留守的李歸會合。然而章邯來勢兇猛,李歸不到三天也戰死在滎陽城下,僥倖逃出生天的搖毋餘,只好帶著幾十個部下倉惶逃回了陳縣。
見到蟲達後,搖毋餘這才得知,原來吳廣並非由陳勝王下旨處死,而是被田臧矯旨殺死後上報陳勝王的。陳勝王為了顧全大局,這才將錯就錯,賜他令尹印,上將軍職位,但最後田臧還是不免一死。
接下來的情形,一天壞似一天。章邯軍在擊破滎陽軍之後,勢如破竹,很快便將陳縣附近的楚軍全部肅清,近了陳縣,最後關頭,陳勝王只帶了百餘人馬逃出陳縣。但楚王上柱國,賜號房君的蔡賜卻不肯走,他帶著剩下的部隊,誓要與陳縣共存亡。
蟲達和搖毋餘也跟著蔡賜出城敵。房君是個年老體弱的文官,還敢和章邯拼命,蟲達和搖毋餘這樣的
壯漢子,又怕他個先人闆闆的來?自然是跟著房君一起,去和章邯拼命了。
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有始有終,為舉大事而拋頭顱、灑熱血,原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本份,從來就不用待聖人之教,君子之誨而後有。楚國男兒身體裡,自古以來奔湧著的,全都是男子漢的鮮血。
然而滾燙的熱血,不見得就能敵得過冰冷的鋒刃。跟著房君的,不過五千人罷了,縱使全都抱了必死之心,戰爭的進程也並不因為這些男兒的熱血而改變。秦兵三輪齊,便讓正在渡河的楚兵死了大半,剛到河中間的蟲達只覺得肩窩一陣劇痛,便失去了知覺。
搖毋餘和他一樣,也被秦國的強弩倒,翻身落入了河裡。但搖毋餘傷在左腿,雖然血
如注,但卻始終清醒。忍著劇痛,他把右腿紮了起來,然後一隻手抓住蟲達,另一隻手划水,在冰冷的河水裡載沉載浮。
快飄入鴻溝大運河時,搖毋餘抓住了半邊破碎的車架子,他拚盡全力把昏的蟲達放到了車架子上,自己在水裡推著車架子沿鴻溝而下,又飄進了穎水。幸虧搖毋餘從小在水鄉長大,水
極佳,這才在受傷之後,還能推著蟲達,在冰涼的河裡順
飄了一百多里。
好不容易,搖毋餘才在穎水岸邊找到一個地勢平緩的地方上了岸,等蟲達醒來後,兩個人稍事休息,便找了一條小船順而下,從壽縣郊外逃回了老家居巢。見到家人後,兩個人都恍若隔世,與家人抱頭痛哭。
秦二世二年正月初六,回到老家居巢後,因傷連臘祭都誤了的蟲達,終於能緩緩的下地走路了。而這個時候,在沛縣呂莊中,史上著名逆天人物,不死小強,極具yy小說男主角特質的沛公劉邦同志的病情,也在呂莊諸人的心照料下,終於好轉了。
秦二世二年正月初九,劉邦在呂莊呂澤的大堂裡,召開了生病以來的首場會議,安排進攻豐邑的事宜。
沒有劉邦的這些子裡,眾人算是體驗到了沒有主帥指揮的難處,窩在沛縣裡憋得好不難受。如今劉邦終於好轉,眾人不由得大喜過望,急忙趕到呂莊來參見沛公。
劉邦大病一場,差點沒把命給丟了,對於始作俑者雍齒的恨意,不由得又加了幾分。因此病體稍愈,劉邦就點起所有人馬,前往攻擊豐邑。
然而上次四五千人馬時,尚且攻不下豐邑,如今只剩了二千多人,卻如何能攻破堅城?攻了十幾天後,劉邦暴怒之下,騎著馬繞城大罵雍齒,並宣稱,等攻破豐縣之後,要將雍齒筋扒皮,活剝了點天燈,更揚言豐縣父老再不投降,等攻進城後,就要屠城!
屠城在戰國時期,是常有的事情。一旦攻城時城內堅守超過十五天,或是攻城之時抵抗過於劇烈,便多有被屠城的,以恐嚇其他城鎮的人民。但豐邑人可不信劉邦手下的這些鄉親們會執行屠城的命令,再說劉邦家人也還在城裡呢。於是聽了劉邦的恐嚇,非但不怕,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甚至雍齒部隊裡還有一個劉邦家原來的鄰居,站在城頭上叫著劉邦的小名“劉季”指指點點的笑話他是個瞎話簍子,從小就愛說大話的無賴傢伙,讓城上眾人笑得更響了,得劉邦極沒有面子。
豐縣作為劉邦的生養之地,本就不是強攻的地方,劉邦也深知這一點。無奈之下,劉邦便找來眾人商量周遭形勢,想去找人借兵,準備憑藉外來優勢兵力恐嚇豐縣父老,讓他們投降自己。
自從劉邦病癒之後,劉常滿就沒有跟著劉邦前往豐邑,而是在外公家裡住了下來。
劉邦前去借兵的地方,正是往南五十里處的留縣。此時陳勝王已經敗亡,楚國的大政,落在了一個叫秦嘉的人手裡。陳勝王出逃時,秦嘉便迫不及待的立了一個叫景駒的故楚宗室為楚王,建都留縣。
留縣離沛縣只有五十里地,因此劉邦這才起意前往秦嘉處借兵。
劉邦到達留縣後,劉常滿收到公冶長的飛鴿傳書,說是秦嘉已經前往彭城,劉邦沒能見到他。第二天又收到一封飛鴿傳書,說是劉邦準備前往彭城時,被一位客人勸止了,轉而拜訪楚王景駒派在留縣駐守的大司徒寧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