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的座右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實你也有問題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你只會看到自己的陰影。
——紀伯倫有一則小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鄰居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服衣,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服衣,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會洗服衣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服衣洗不乾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家窗戶上的汙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原來,是自己家裡的窗戶髒了。
每一個人都曾經遇過不少憤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過一些看什麼都不順眼,永遠覺得命運對自己比較壞的朋友,但在傾聽他們的怨言之後,總會發現有句老話說得很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看到外面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內在的問題容易些;而把錯誤歸咎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檢討自己和責怪自己,又是兩回事了)。於是,憤世嫉俗的人常從年輕憤怒到老,遇上有人過得比自己好,都想咬對方一口。斜視久了的眼睛看什麼都不順眼。
最近,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辦公室守則,應該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上班族寫的,韻腳還押得真不錯。全文如下:苦幹實幹,做給天看;東混西混,一帆風順。
任勞任怨,永難如願;會捧會現,傑出貢獻。
負責盡職,必遭指難;推託栽贓,鴻圖大展。
全力以赴,升遷耽誤;會鑽會溜,考績特優。
頻頻建功,打入冷宮;互踢皮球,前途加油。
奉公守法,做牛做馬;逢拍馬,升官發達。
他的寫法可能讓不少人覺得“大快人心”沒錯,上班難免會受點委屈,看老闆臉⾊也是必然的事情。但除了怈點恨之外,他所寫的未必是實情。在過去的某些公家機關,也許真的有“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現象,但是在這個連公家機關都必須講究效率、公營單位也要自負盈虧的時代,能夠只靠推託拍馬升官的人,畢竟有限。
發怈一下沒關係,但如果你一味認為這個世界上會出頭的都是混蛋,只拿憤世嫉俗來替代反省自己的機會,這對自己的成長是一種最大的耽誤。
新辦公室守則,寫得這麼酸,自己一定也有很不受歡的偏
格。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願意付薪水給這樣的屬下嗎?
一個背向太陽的人,只會看見自己的陰影,連別人看你,也只會看見你臉上陰黑一片。人的眼睛彷彿傻瓜相機,最怕背光照人相了——你的臉龐再美,只要揹著光,一定是件失敗的作品啊!
恐懼生命我最大的聇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
——麥克·英泰爾(mikemcintyre)一個平凡的上班族麥克·英泰爾,三十七歲那年做了一個狂瘋的決定,放棄他薪水優渥的記者工作,把⾝上僅有的三塊多美元捐給街角的流浪漢,只帶了乾淨的內衣褲,由陽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仁慈,橫越國美。
他的目的地是國美東岸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capevfear)。
這只是他精神快崩潰時做的一個倉促決定。某個午後他忽然哭了,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會後悔嗎?答案竟是那麼的肯定。雖然他有好工作,有美麗的同居女友,親友和樂,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麼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峰或谷底。
他為了自己懦弱的上半生而哭。
一念之間,他選擇了北卡羅萊納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藉以象徵他服徵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他檢討自己,很誠實地為自己的恐懼開出一張清單:打從小時候他就怕保姆、怕郵差、怕鳥、怕貓(我想如果他活在灣臺,一定怕蟑螂)、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飛、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又怕孤獨、怕失敗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卻似乎“英勇”地當了記者。
這個懦弱的三十七歲蹬男人上路前竟還接到老的紙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強暴。”但他成功了,四千多英里路,七十八頓餐,仰賴八十二個陌生人的仁慈。
沒有接受過任何金錢的饋贈,在雷雨加中睡在嘲溼的睡袋裡,也有幾個像公路分屍案殺手或搶匪的傢伙使他心驚膽戰;在遊民之家靠打工換取住宿,住過幾個破碎家庭,碰到不少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他終於來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櫃臺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只是用這種正常人會覺得無聊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面對所有恐懼。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一位十六世紀的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faire”被訛寫為“capefear”只是一個失誤。
麥克·英泰爾終於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自己的恐懼一樣。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聇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到了一個和自己想象無關的地方,他得到了什麼?
得到的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雖然苦,雖然絕不會想要再來一次,但在回憶中是甜美的信心之旅,仿如人生。
也許我們會發現,努力了半天到達的目的地,只是一個“失誤”但只要那是我們自己願意走的路,就不算白走。
看完了麥克的書《不帶錢去旅行》(thekindnessofstranger),在我恐懼著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或一趟想去的旅程時,我總是想起他的故事。
“怕什麼,去經歷再說。”我對自己說“這總比叫我在路上搭便車容易吧!”你買到了什麼?
願以我一切所有,換取一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