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期:2008-7-1512:12:42劉邦詔令才下,不怕死的人就來了。此人正是梁國大夫欒布是也。欒布者,梁國人也。欒布和彭越
往的關係,可以追憶到他們曾經都是布衣之時。人世間,聽說以下五種關係最鐵,一起同過窗;一起下過鄉;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髒。欒布沒有和彭越同過窗,更談不上一起下過鄉。因為,無論是彭越,或者欒布,天生窮光蛋。
然而,天地之間,每人的心裡,幾乎都留下一段單純美好的好記憶。欒布一樣,在彭越沒有下水做強盜之前,他們曾經一起
遊。所謂
遊,就是志合道合者,湊到一起東遊西蕩,見識世界。這和現在的旅遊有些相似之處。有錢人家,可以散財行天下,整年整月
蕩;沒錢的,要麼出體力跟有錢人家蹭遊,要麼就是幾個窮光蛋拴在一起
天涯。
當初,張耳在外黃混得很開的時候,當時還是無產階級的劉邦還曾仰慕前往,一起混過一段難忘的子。天下不只
子喜歡
遊,文人更是如此。我們那可愛純美,大氣磅礴的唐詩,無不是詩人們走出房間,體歷世界,從而用靈魂譜寫留世的。李白,二十五歲時就出川,短短一年餘就花掉三十多萬錢,之後長達十幾年遊歷天下,不思歸蜀。李白的粉絲杜甫亦是如此,年青的時候為擴大視野,不惜功名到處
遊,閱覽天下大好河山和認識天下文人志士。
當今的世界旅遊業的蓬發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侷限的身體,往往侷限了思想。人類天生都具有對外部世界憧憬和嚮往,為了豐富思想和擴大視界,他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去遙遠的和陌生的地方親歷。然而沒有人說,旅行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是上天卻回報你豐富的靈魂,足矣。
當我們結團出遊結束時,往往各奔東西,不管身後來往。然古人遊並非如此,暫時的告別,不等於永遠的陌生化。欒布正是如此,他和彭越告別後,被生活所
,只得去齊國當了酒保。
子並未就此平穩而過,幾年之後,彭越在鉅野當了造反頭目,他竟然被人劫往燕地當了奴隸。這時,欒布才發現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生在亂世,從身體到靈魂,一切皆身不由已。那時候沒有耶穌,但欒布已深深地懂得了基督的思想:活著受罪!
然而,燕地改變了欒布的全部。在這裡,他從奴隸到將軍,又回到奴隸。這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要說來故事很長。他之所以當上將軍,是因為當時項羽封的燕王臧荼賞識他,拜他為將軍。然而,臧荼造反後,被劉邦打敗,欒布淪為俘虜,這時候彭越這個大救星出現了。彭越向劉邦請求,將之贖身,並拜他為梁國大夫。
對欒布來說,人生就像在深海里衝,七分靠打拼,三分天註定。彭越之於人,不僅僅是曾經
遊的伴友,猶如再生父母,給了他第二次做人的機會。這種純樸的人類情
,欒布可以用發自靈魂的一句話表達:生為彭越人,死亦為彭越鬼。孔子說:民不畏死,何以死畏之。此時,欒布恰從從齊國出差回來,聞知彭越被誅,頭掛洛陽城。於是,他便帶著一股不怕死的士氣來收葬彭越。
洛陽城下,三月蕭瑟的陽光,冷冷的刺在臉上。頓時,欒布不由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痛,他一下子就跪在懸掛空中的彭越頭前,放聲大哭。他一邊哭,一邊以臣禮向彭越頭彙報工作。欒布這一幕震動了整個洛陽城,獄卒馬上把他逮捕,但又不敢殺掉,只得押到劉邦面前。
劉邦已經震怒異常。殺彭越,不過是殺一儆百,嚇唬嚇唬異姓諸侯。你欒布卻不識抬舉破壞了他這個如意算盤,教他怎麼不暴跳如雷,叫喊要殺。於是,當劉邦看到欒面時,不由破口大罵道:你難道眼瞎耳聾了嗎?我明明下詔書要殺替彭越收屍的人,你卻裝出一幅不怕死的酷樣。行!如果你想死,我馬上成全你!來人,把他押下去,烹了!
欒布巍然屹立地看著劉邦。
這種勇氣,就叫強權崩於面前而不改。死亡,似乎是世界上最有效最能控制人的手段。然而,強權自有強權的制裁工具,弱者自有弱者的生死盾牌,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
神,更是一種敢問天下屠刀在何方的革命主義
神。這種
神,讓欒布有一百萬個理由蔑視劉邦,不為所動。
這時,欒布對劉邦說道:“死不足畏,請君聽我一言,再烹我也不遲!”劉邦被欒布勇氣所攝,問道:“何言?”何言?那個何言當然是指你不該誅殺彭越。欒布陳述劉邦不該慘滅彭越的理由如下:首先,沒有彭越,就沒有你劉邦皇帝的今天。想當初,如果彭越和項羽聯合,劉邦必敗無疑。最後,彭越卻選擇了劉邦,平定了天下。如此之臣,該殺嗎?其次,皇上說彭越謀反,這是不成立的。彭越之前,兩韓被斬,驚嚇諸侯。彭越之所以稱病不隨你出征陳豨,不過出於自保。而且他反形還徹底現形,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剁下去,這該嗎?最後,彭越是功臣,殺了彭越,後面還有成十上百個彭越在駐足觀看。你借小小的芝麻事就大殺出手,那麼其他功臣必人人自危,藉機造反自保。這,又該嗎?
欒布說完,似乎了卻塵世之事。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氣勢昂然地說道:“好了!吾言已畢,請皇上烹之!”劉邦愣愣地看著欒布,猶如隔空望月。欒布所說不盡完美,但也有其情理之處。漢朝今天,彭越功不可沒。種種跡象表明,且彭越也不見得是真反,但他就像一把達爾摩利劍懸掛在頭頂之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我不殺他,能行嗎?其實,死了一個彭越不算什麼,欒布最讓劉邦心生畏懼的是最後一條。彭越之死,必引起人人自危,有造不完的反,就有殺不完的人。如此惡循環,何
是安寧之
?
還有,欒布這一舉,無異於把劉邦推上了道德審判臺。此話傳出去,重要的不是欒布丟掉一條命,得到了一個殺身成仁之名,而是他這個皇帝得到了一個桀紂之稱。你賺了,我賠了,這算哪門子的買賣?做買賣,雙贏最好。於是,劉邦不得不馬上做出調整,當即赦免欒布之罪,封為都尉。
到此,欒布贏了,劉邦贏了,那些不知何時被推上斷頭臺的功臣,似乎也贏了!唯有輸掉一切的,僅此兩個韓信和彭越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