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估計那是章邯投降的條件之一。章邯也是在道上混出來的,如果沒有半點好處,他能乖乖地讓二十餘萬軍隊全做俘虜?既然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已是既成事實,那麼有話好好說,把楚懷王的諾言及所謂的道德信義都拿出來討價還價,談不妥了再打也不遲。可你劉邦現在也不向諸侯通報一聲,悄悄地搞暗動作閉關自守,怎麼不讓項羽生氣呢?
項羽如果真的生氣了,後果那是相當的嚴重。好呀你個劉叔叔,你既然早定關中,就算沒空給我打電話,至少也應該買只鴿子給我發個短信呀,你現在一個人躲在關中悶氣不哼聲到底想幹什麼?難道你要一人獨了關中不行?你這擺明了不是要跟諸侯軍做對嘛,既然你不認我項羽為兄弟,那只有開打定輸贏了,我倒要看是你守關的強,還是我攻關的硬。
憤怒的項羽立即派英布去攻打函谷關。又是這個英布,真懷疑英布這個刺面先生臉上兩的是這樣的四個字:救火隊長。有困難,找英布;有火災,找英布。這已成楚軍中不成文的慣例。斷王離糧道的是他,殺秦兵二十萬俘虜的是他,攻打函谷關的也是他。
楚軍只要英布出陣,沒有打不贏的戰爭。函谷關下,英布陳兵列陣,開打。世界沒人攻不進的險關,只是你還沒等到那個真正的敵人出現。傳說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就被英布撞了開去。
項羽破關而入,馬上屯兵戲水。幾多風雨風多愁,送走舊人又來新。戲水,曾經是章邯率軍傾城而出攻破周章二十萬大軍的地方。項羽股還沒坐熱,就有個人
顛
顛地跑過來跟他做買賣,這個人就是劉邦的參謀官,左司馬曹無傷。
項羽沒有玩無間道,曹無傷這是實實在在的告密。告密者,間諜也。美國大片看得多了,間諜無非兩種:一種是吃裡扒外,曹無傷純屬此類;另一種是裡外通扒通吃,此類間諜我們又稱其為雙面間諜。曹無傷是劉邦身邊的參謀官,不亞於今天的克
格和中情局官員,這麼一個人告密那價值實在太大了。
曹無傷派人來這樣對項羽說道:“沛公想在關中稱王,封贏嬰為國相,然後想獨咸陽的所有珠寶。”當時項羽和范增都在場,他們聽了這話分為前後兩段來理解,第一,沛公想當秦王,想提拔自己的人。第二,他不想與項羽等人分髒。從公德公利的角度來說,第一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楚懷王就曾許諾誰進關中誰先當關中王。但是第二種是不可理喻的。媽的,秦朝是大家一起滅的,兄弟在外拼死拼活,你劉三憑什麼一個人把天下之美人珠寶獨
掉?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這些諸侯不是白活了,那不是成了你劉三這個無賴的嫁衣裳了?
項羽和范增不由怒了,你賠你賺,誰願意幹這樣的買賣?函谷關一事已受氣了,沒想到又來一事。打,不分髒就該打,打得你連秦王都當不了。不過在論打之前,還要試問曹無傷,你此舉目的何在呀?曹無傷也是一個不含糊的人,他無非是想棄弱投強,希望您項大將軍能封他一個王。一條情報就想封一個王,真虧曹無傷想得出來。你想封王就等等吧,等我收拾了劉邦再另作商量。
范增為了發項羽一鼓作氣滅掉劉邦的決心,他這樣對項羽說道:“劉邦這個人是出了名的爛酒好
貪財之徒,但是自從他進入關中後,聽說他變得不貪財也不好
了。狗是改不了吃屎的,他這分明是政治作秀,志向可不小啊。我曾請人觀看天象,發現只要有劉邦出現的地方,其上空都呈現出天子才具有的五彩斑斕的龍虎之氣,你應該趕快速速出擊,不然以後後悔都來不及了。”范增這話有
有據,並非妄言。像後面這段關於天子氣之言,估計是編造或者是巧合之作。如果是編造的話,那范增肯定是盜用了呂雉的版本了。然而不管如何,劉邦是必須打的,我范增已過七十從心所
之年,還要跟著你們這幫年輕人四處奔命,為的是啥?為的就是有朝一天能分到一塊鹿塊。你劉三竟然通知連塊骨頭都捨不得留下,不打你還打誰?
項羽一聽范增之言心頭如火上加油。彷彿劉三頭上的天子氣,就是項羽肚子裡脹得慌的怒氣,不打你天子氣他心裡怒氣難消。等不及了,明天就打開。於是項羽命令諸軍吃飽喝足,準備第二天早上就打到霸上去。
當時項羽駐軍在鴻門,和霸上距離只有二十公里的航空距離。這個距離如果是坐飛機的話,估計還沒起飛就可以降落了。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開打之前我們還是把雙方軍力比較一下:項羽四十萬兵號稱百萬大軍,劉邦十萬大兵號稱四十萬。項羽在趙國救鉅鹿城時,曾經一個頂十個幹王離,他號稱百萬並非徒有虛名。但是劉邦就差遠了,有點陽光就想燦爛,有顆衛星就敢稱上天,到時把你打得滿地找牙時,看你還敢不敢吹牛皮。
如果我們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多了,會發現這樣的打鬥場面:往往是男的打不過女的,人多的打不過人少的,年輕的打不過年老的,四肢健全的打不過短手缺腿的。但戰爭不是小說,他不相信漫,只相信現實的實力。那麼這樣比較的話,那我們可以這樣大膽預測明天這場大戰:劉邦必敗無疑。
如果我們看中國武俠電影多了,也會發現這樣一種套路:一種是電影主角遇難了,但是他卻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不管怎麼捱打都打不死。這種戲最經典的要數張藝謀導演的《十面埋伏》了,裡面劉德華演的那個角,一把刀從背後直
前,他卻揹著他足足跑了十多公里,最後仍然跟金城武林大打幾十回合。這種戲如果放給嵩山少林寺那邦武僧們看,估計他們也會臉紅得無地自容。
還有一種就是,電影主角面臨生死倏關之際,突然天降蒙面人出手相救,從而絕地重生。
歷史不是電影,但是它們卻有著驚人的相似。當項羽準備明天早上把劉邦張良等人送去跟馬克思先生探討形而上學時,說時遲那時快,這天夜裡有一個蒙面人突然從軍營裡跑出來,騎著快馬去給對方通風報信去了。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項羽的大伯父,項伯。必須要澄清的是,項伯不是救劉邦,他是為救張良而去的。我在前面張良登場那一節中已經介紹過,項伯殺人時,曾跟著張良躲在下邳。項伯欠了張良一個人情,張良明天死期將至,欠錢還錢,欠命還命,此時不還還待何時?
然而,項伯不顧漏情報,不惜侄子項羽的萬里江山連夜忙奔救恩,估計天下不會有第二個這樣的義士叔叔。項伯三更半夜跑到劉邦軍中後,立即秘密約見張良,叫他收拾包袱趕快逃命。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張良對項伯說道,要逃大家一起逃,我得立即把這事告訴沛公。
項伯不由焦急地跺腳了,天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沛公帶著十萬人能往哪裡逃?你還是先把自己那條命救了再說吧。
張良又對項伯說:“我是替韓王成送沛公定關中的,現在他有危難,如果丟下他那就太不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