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肯不肯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肯不肯去電臺工作,看來是金子在哪裡都會放光的。在大部分記者、醫生的崇拜眼神中,李雲結束了演講,接過一瓶礦泉水狠狠的灌了兩口。
好久沒這麼了,記得上次跟手下的幾個業務員做演講,也是在2007年5月份,轉眼間自己到了另一個時空,這種被人崇拜的目光真是讓人舒服,想當年自己…能夠的深刻理解馬列主義,活用思想,深化理論,運用社會主義路線來粉飾自己的演講,這需要深厚的功底,要不是以前李雲經常私下裡聽一些政府工作報告,時時看新聞了解政治,又有著靈活的頭腦,經常給手下演講,可練不成這種功夫。
就是林院長現在也是自愧不如,不過一想他還認了自己做乾爹,心裡好受了很多。演講撥了個滿堂彩,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最後,院方和電臺商議,別的地方做些剪接,而李雲的這段演講不做任何剪接,完全播放,電臺負責人還說,他們會將這段演講先讓政府領導看看,是不是將原定的只是作為新聞題材報道的採訪,作為30分鐘的專訪播放。
幾天後電臺負責人的話得以實現,整個採訪得以以專訪的形式播出,這段彩的演講給電臺和醫院,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第一人民醫院不但挽回了幾天前因醫死人而帶來的名譽損失,還讓它名聲遠揚,成為廣東省最有名的醫院。
而電臺的收視率更是連創新高,本打算播放一週的專訪,在每天收視率都以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長的情況下。電臺領導發話,再放兩週,即使這樣還是收視率不見下降,這段時間的廣告費用也讓電臺狠狠的大賺一筆。
李雲沒想到他也因為這次演講,一舉成名,甚至有一些企業想找他做廣告,因為他們問及一些觀眾對專訪的受時,他們談的最多的不是這家醫院多麼多麼的好,而是,那個病人太厲害了,這麼能說,長得也帥,我好崇拜他!
我要是病了,也要去那家醫院,不為看病,就為了他曾經在這呆過。沒想到李雲曾呆過的那間病房,價格後來比醫院的頂級病房價格還高,就這還是有人排隊等著,尤其當他發家成為世界首富後,那間病房更是成為展覽館,也成了深圳的一旅遊景點。
他的演講還被暗裡評為年度最牛叉的演講。電視臺、廣告商、政府部門都想找李雲,不過都在他不得罪人又把來人侃暈的情況下,輕鬆解決,他可不想去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賺錢自己花舒服,何況就現在的情況下,自己還欠著一股債,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哪能去那些年薪不到萬元的公司企業工作呢?
現在李雲想的就是儘快將護照解決,把錢打到香港,自己過去好好賺點外匯,也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添磚加瓦不是。
張霞經過了李雲的滋潤,現在真的成了醫院名副其實的院花了,不過在林院長的特殊照顧下,李雲又經常與她成雙入對的在醫院散步,到沒有什麼不長眼的人打擾。
知道張霞現在是紅人李雲的女友,羨慕的人多,嫉妒的人少。都覺兩人是金童玉女人間絕配。
享受了幾天溫馨的生活,李雲這幾天也與醫院裡大部分人都認識了,在他超高的口才下,很快都成為朋友。電臺的領導記者也都與李雲越來越,他刻意的巴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雲知道電臺的威力太大了,雖然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輿論工具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記者也還沒有得到“無冕之王”的稱號,內地並沒有十年後那麼多的狗仔隊。
但是跟這些記者打好關係,絕對對自己未來經商有利無害,而且以後有什麼事也方便。每天白天請客吃飯,晚上與張霞合籍雙修,不過雙修都是在張霞昏睡過去之後進行的,對她的體質也是慢慢的改變著,雖然張霞有些奇怪為什麼兩人折騰一晚上,第二天不但沒有一絲勞累,反而神比以前還好,自己也越來越漂亮了,她知道這一定有什麼秘密,不過作為一個聰明賢惠的女人,知道有些事,自己男人不說還是不要問了,何況李雲是那麼的出眾,她早已在心底深深的給自己套上了“李雲女人”的枷鎖。反正,他什麼時候想告訴自己時,就會告訴自己的,現在有個疼愛自己的老公,只要按他說的,等他從香港回來把老家的事解決了,那兩人就可以每天在一起了。
李雲本身的修為也在快速的增長著,他知道張霞會懷疑的,但是通過幾天的接觸也知道,這個聰明、善良的女孩不會隨便問的,自己不說她絕不會問自己,現在自己尚不能自保,還是不要將事情告訴她的好,等自己金丹煉成以後再找機會細細向她訴說吧!
***1990年8月10,李雲帶著辦好的護照,乘坐巴士經過海關的檢查,順利的進入了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東方明珠。
它曾是南海邊陲的一個小漁村,一個專門生產供奉菩薩香燭的手工作坊。歷史的機緣使這個小漁村和小作坊在160多年前,成了中國最早和列強接觸的“點”這次親密的“邂逅”使香港被英國殖民當局統治了157年。這段恥辱的歷史,直至1997年7月1才能畫上句號。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不再是那座寂寂無名的小漁村,而是一座展現英姿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旅遊中心和運輸中心,是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一塊小小的試驗田。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勤勞敬業,加上長期累積起來的法治基礎、自由經濟的遊戲規則、臻完善的商務環境,構築了香港的成功。讓它成為東方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香港的地位由其特殊的經濟政治因素所決定,它所取得的最矚目的成就就是經濟的高度發展,而被世人譽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當今香港已是世界的貿易中心,80年代後期香港對外貿易在世界最主要的出口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5位,她還是僅次於美國和本的世界第三大鑽石貿易中心。
香港自由港的範圍包括整個香港地區,被稱作自由港城。在香港,一般商品不僅可以免稅自由進出,而且還可以加工、製造。
市民可以在自由港內居住,本地居民和外來旅客可以自由買賣港內的外來商品。同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的傳統自由港相比,香港的自由程度首屈一指。
1990年的香港已由單一的轉口貿易港發展成為經濟結構多元化的自由港,它已是金融、貿易、工業、船運、旅遊、信息等多項國際中心,而商業、房地產、建築和飲食服務等行業也都很發達。
眾多的自由港功能,非但不雜亂無章,反而結構完善,能量很大。香港使多國多方都能從中獲得利益。香港的自由港政策為多國多方在此發生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使它成為做生意賺大錢的好地方。
許多行業的盈利率與其他地區相比要高出很多,如銀行業1988年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3。8%,房地產業的回報率平均為10%來自歐美、本、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不斷擴大,並從香港獲得了巨大利益。
僅美國和本就各自在香港投資60億美元以上。美國已把香港作為它在亞大地區的重要出口市場,1988年香港市民人均購買美國貨價值達998美元,比購買歐共體的234美元,
本的308美元和臺灣的613美元都多得多。
美國還把香港作為它在亞大地區的商務基地。英國在其殖民地香港的投資能夠獲得最佳的利益則是不言自明的。
英國在香港的商業機構和投資十分廣泛,已有400多家英國公司以全英資附屬公司或聯合企業方式成立。此外,在香港的最大公司中,很多是由英國人管理,而且大部分股份也是由英國人持有的。中國自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內地資本在香港投資數目明顯增大。除中國銀行、華潤、招商局、中旅等集團以外,其他大公司和各省、市也都紛紛在香港投資。中資機構的經濟活動也促進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經濟聯繫,大陸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香港成為大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1978年至1988年十年間,大陸引香港投資佔中國外資合同金額的近2/3。
香港隨著其自由港經濟的發展,港內華人投資在戰後幾十年中獲利優厚,財力驟增,出現了李家成、包於剛、郭得生、鄭宇通等華人鉅富。
他們所經營的企業,利潤率很高,如長會實業在1972年成為上市公司時資本只有9000多萬港元,到1989年底股票市場值已達212億。
曾幾何時,成千上萬的人從中國大陸,從東南亞,從世界各地湧入香港,謀生存、發財之路。改革開放後,又有無數中國人甚至比任何時候都戀香港,渴望到香港一展雄才大略,實現自己的夢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益加強,中國政府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表示了一個共同的立場:要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並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1979年3月,香港總督麥裡浩應中國外貿部的邀請訪問北京,中國一號元首在會見他時說:我們歷來認為,香港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將來談判解決香港問題時,前提是香港系中國的一部分。
但我們將把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地區來處理,確保各方利益不受損害。1979年5月,中國外部部長助理宋志光在回答法國代表團有關港督訪華及香港前途的提問時說: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當租約期滿時,我們將以適當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1979年10月,中國政府首腦首次訪問英國,表示要保護外國在香港的投資。1981年4月,英國外大臣卡臨頓訪問中國時,國家元首說:如果香港將來的地位發生變化的話,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將不會受到損害。
1981年9月30,葉建英發表《關於臺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除了中國軍隊進駐一條外,其它方針政策都適合於香港、澳門迴歸祖國。
這實際上間接地公開了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參考方針,1982年4月6,國家元首在會見英國前首相愛德華&西思時重申了統一臺灣的九項原則,這也適用於香港。1979年當選道相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而,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趁著1982年4月至6月在烏爾維納斯群島問題上對阿
廷的勝利,帶著香港問題,於1982年9月22
滿懷信心地飛抵中國北京。
她堅持1842年《南京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982年9月24,國家元首會見撒切而夫人,詳細闡明瞭中國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其語言之強硬有力,深深地震驚了英國的“鐵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