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瓷藝大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商部衙門設在皇城內。凡事開頭難,一個新設立的衙門,要想進入正常運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連半個多月,林沐風和高巍和卓敬三人,都忙於種種“管理規章”的出臺以及各級人員的配置等諸多事務工作。有了朱允的強力支持,朝廷很快從各部、衙門中
調了一批中低級官員和數十名雜役進入商部工作。
而隨著朝廷開放海、鼓勵從商、設立商部衙門詔書的公告天下,商部在大明各地的分部衙門也在緊鑼密鼓地成立之中。林沐風認為,商部是一個管理通商事宜的衙門,或者說是一個機構,其不同於朝廷其他部署衙門,必須要在基層設立獨立於地方衙門的專門衙門。當然,商部的分部衙門只在商業繁華的大城市設立,譬如徐州府,青州府,蘇州府,揚州府,等等。
就此事,朝會又爭議了好幾天,在朱允的強力推動下才得到了通過----各地商部分部作為朝廷商部的派出衙門,直接歸屬於朝廷商部,而朝廷商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各地商部分部衙門的官員,或者從當地衙門中調配置,或者由吏部委派…這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據林沐風估計,要想真正運轉到位,大概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京師的商部衙門很快便進入了正軌。但作為一個新生的官方衙門,如何去運作,如何去履行職能,管理商務,也是千頭萬緒,需要一一理清。
林沐風據現代社會的“商管”理論,經過一番變通後,儘量結合大明社會的現實,制定出了一整套的商管思路。
其一。要先將所有城市中的店鋪進行造冊登記,發放由商部印發的“經營許可證”類似於官方契約。以後。凡新開商鋪必須要到所在商部衙門登記核准發證;其二,據商鋪的“營業額”和貿易總量以及商品門類分別收取賦稅,制定出一系列的賦稅額度,每月收取一次;其三,對商鋪貿易和產品進行價格控制,嚴
哄抬價格欺行霸市等行為,打擊不正當競爭;其四,保護中小商鋪,在稅賦上予以減輕…
實話實說,大明商賈地社會地位雖然不高。但朝廷對商人的賦稅還是相對較輕的。商部地成立,一來增加了商業貿易中間環節的賦稅,二來對整個市場進行了宏觀上的“調控”三來鼓勵和保護中小商鋪的發展。只要進入良循環,大明商業不難進入前所未有的繁盛階段。
林沐風“兼職”太多,商部的常事務其實是由高巍和卓敬兩人具體來做,林沐風所做的就是定時與兩人進行“溝通”簽發一些“文件”和“指令。”在組建商部的同時,林沐風同時開始著手準備建立瓷學。
據最初的構想,他準備在瓷學中設立三個“班級”一個是“成人班”----專業制瓷工匠的系統培訓,一個是琉璃內畫班,專門招收少量具有繪畫功底地工匠
英進行琉璃內畫技藝傳授。最後一個是“少年班”招收一批具有天賦的孩子從制瓷的初級知識開始學起。為大明瓷業培養後備人才。
以朝廷名義下發的詔書已經昭告各州府縣,由各州府縣衙門報送學習人選。
瓷學雖然是官辦,但還是要收取一定地學費的。林沐風本來是想由朝廷出資,入瓷學者免費學習,且負責學生的食宿。但他這一“建議”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反對,認為無謂增加朝廷負擔。就連朱允也不贊成,在朱允看來,林沐風的制瓷技法等於是免費貢獻給了朝廷。而朝廷又將之傳授給各地工匠。這本來就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豈能再免費辦學。
儘管是這樣。但各地報名的人數還是呈現出異常火爆的態勢,據江南某地反饋回來的信息,等候在衙門外面報名參加大明瓷學培訓的工匠排起了長隊,當地幾乎所有地工匠都蜂擁而上爭取學習的機會。有些瓷窯業主為了能讓自己地工匠入學,疏通各種關係以期能爭取獲得一個名額。
大明瓷行高超的制瓷水平,林沐風神出鬼沒的制瓷技法和琉璃內畫技法,早已在大明瓷界傳為神話,林沐風居然會公開自己的技術,對工匠們來說,這等於是天上掉餡餅----要知道,學到這些技術,就相當於後的滾滾財源啊!
至於瓷學的“少年班”林沐風決定只面向京師周邊招收。本來他以為,制瓷在大明人尤其是一些官僚權貴眼裡,是一種下等低賤的雜役,也就是平民家的孩子肯報名來,沒成想,京師裡一些官宦家地子弟也踴躍報名---當然,或許湊熱鬧地成分更多一些。而這,與朝廷官辦也有關係。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瓷學地教材。當年還在益都縣的時候,林沐風就曾經編寫過一本圖文並茂的“制瓷手冊”作為教授王二制瓷的“課本”王二為此,還曾經被白蓮教抓去捱了一頓打差點喪命。
林沐風思之再三,決定以此為基礎,編寫一本“沐風瓷藝大典。”將大明瓷行瓷窯目前所掌握的各種瓷器的技法、琉璃技法等,全部分門別類,繪製彩圖,對瓷器的塑胎、施釉、燒製等一系列程進行詳細的“技術再現”將來好作為瓷學教師授課的“範本。”瓷學的授課老師人選,他也初步有了譜。除了自己以外,張風,王二,老孟這些人,都足以勝任。尤其是張風,不僅
知整個制瓷
程的技術,還掌握了琉璃內畫的技法,是當仁不讓的“首席教師”人選。
“瓷藝大典”的編寫,林沐風給了張風。這幾
,張風和王二正帶著幾個能書善畫的秀才,一點點對大明瓷行瓷窯的制瓷技術進行整理和編寫。
林沐風忙得焦頭爛額,朱允見他實在是太勞,便下旨恩准他可以免朝。
又一輪紅高懸當空,這個深冬,比去年溫暖了許多,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暖冬。林沐風活動著有些僵硬地胳膊,慢騰騰地向府門外走去。
快要過年了,準備年貨,打掃衛生,府裡的僕人們正在林虎的指揮下忙的不亦樂乎。林沐風剛要出門,身後傳來低低地呼喚:“少爺…”林沐風如今位高權重,府中下人都呼他為“大人”叫他“少爺”的只有輕雲和輕霞兩個丫頭。林沐風回頭來掃了一眼,見輕雲的俏臉漲得通紅,盈盈走了過來。
“輕雲,這些活你就不用幹了,我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林沐風微微一笑,輕輕探手為輕雲拂去了身上的一抹灰塵。
輕雲嘻嘻一笑“少爺,少說今年還要做少爺以前
的那個酥鍋,家裡的廚娘不會做,還是得我來呢…”頓了頓,輕雲又道“少爺是不是要去張風家裡?見了香草姐姐,代輕雲說一聲,她要的香囊我明兒個給她送過去。”林沐風點了點頭,拍了拍輕雲的肩膀“注意自己的身子,別太累了。”說完,林沐風就匆匆而去。去錦衣衛衙門轉了一圈,又趕去商部衙門跟高巍和卓敬溝通了半個時辰,最後才坐著自己的官轎去了張風的家。林沐風素
本來是騎馬而不乘轎的,但這些
子實在是太疲倦,在柳若梅的再三要求下,這才坐起了轎子。
張風的家目前成了“瓷藝大典”的編輯部了。兩間廂房裡,炭火熊熊燃燒,暖融融地,張風帶著幾個秀才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分工明確,有的繪圖,有的抄寫“技術攻略。”林沐風掀開門簾向張風招了招手,張風趕緊出來躬身一禮“先生,你來了。”
“大典編寫進度如何?”林沐風問道。
“回先生的話,我估摸著,再有十天就可以整理完畢,付印刷了。先生,關於琉璃技法,我準備專門開設一個章節,詳細地將先生傳授給阿風的技法記錄下來…”張風笑著把進度和編寫的一些細節彙報了一遍,然後神
間稍稍有一些猶豫,
言又止。林沐風拍了拍他的肩膀“有話就說,跟我還藏藏掖掖嗎?”張風尷尬地一笑,從懷中掏出一個
緻的內畫琉璃筆筒來,遞給了林沐風。
白
的筆筒內壁中,赫然刻繪著一個飄然出塵站立在桂花樹下的士子。
林沐風拿在手裡端詳著,不由笑罵道“好你個小子,這是內畫的我呀。不過,還不錯,線條的處理,整體的佈局,彩的勻染,都已經非常嫻
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筆法太過陰柔了,內畫的風韻和
調略顯淒涼,以後你要注意。”張風抬頭看了林沐風一眼,小聲道“先生,這個內畫琉璃筆筒,不是阿風所畫。”林沐風聞言一驚“不是你?是誰!”這內畫技法,林沐風可是隻教給了張風,他相信,在這大明社會,除了他之外不可能有另外的人掌握這門美工技術。除非,除非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來自現代社會且
知內畫的穿越者。不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