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兵八o揀選之制廩給之制揀選之制建隆初,令諸州召募軍士部送闕下,至則軍頭司覆驗等第,引對便坐,而分隸諸軍焉。其自廂軍而升兵,兵而升上軍,上軍而升班直者,皆臨軒親閱,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餘皆自下選補。

鹹平五年,於環、慶等州廂軍馬步軍六千餘人內選材勇者四千五百人,付逐砦屯防,以代兵。

景德二年,宣示:"殿前、侍衛司諸軍中老疾者眾,蓋久從征戍,失於揀練,每替至京,雖量加閱視,亦止能去其尤者。今多已還,宜乘此息兵,加選揀,雖議者恐其動眾,亦當斷在必行。昔太祖亦嘗患此,遂盡行揀閱,當時人情深以為懼,其後果成兵。"樞密使王繼英等曰:"今兵革休息,不乘此時遴選,實恐冗兵徒費廩食。"帝曰:"然。近者契丹請盟,夏人納款,恐軍旅之情謂國家便謀去兵惜費。"乃命先於下軍選擇勇力者次補上軍。其老疾者,俟秋冬慎擇將臣令揀去之。

三年正月,詔遣樞密都承旨韓崇訓等與殿前司、侍衛馬步軍司揀閱諸軍兵士,供備庫使、帶御器械綦政等分往京東、西路揀閱。八月,詔效順第一軍赴京揀閱,以補虎翼名闕。是軍皆河東人,帝念其累戍勞苦,故升獎焉。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詔曰:"江南、廣東西路配人等,皆以自抵憲章,久從配隸,念其遠地,每用軫懷。屬喬嶽之增封,洽溥天之大慶,不拘常例,特示寬恩。江南路宜差內殿崇班段守倫就升州、洪州,廣南東、西路差殿直、閣門祗候彭麟就桂州,與本路轉運使同勾諸州雜犯配軍,揀選移配淮南州軍牢城及本城。有少壯堪披帶者,即部送赴闕,當議近上軍分安排。如不願量移及赴闕者,亦聽。若地理遠處,即與轉運使同乘傳就彼,依此揀選。"五年正月,帝諭知樞密院王欽若等:"在京軍校差充外處人員,軍數不足,有妨訓練,可詔示殿前、侍衛馬步軍司簡補。軍逐指揮兵士內,捧上三軍要及三百人,龍衛上四軍各二百五十人,拱聖、驍騎、驍勝、寧朔、神騎、雲武騎各三百五十人,並於下次軍營升填,須及得本額等樣,及令軍頭司於諸處招揀到人內選填。營在京者引見分配,在外處者准此,仍委逐司擘畫開坐以聞。在京差出者,候替回揀選。"九年十一月,詔河北、河東、陝西諸州軍揀料本城兵,五百人以上升為一指揮,於本處置營教閱武藝,升為軍。

天禧元年二月,遣使分往諸州軍揀廂軍驍壯及等者升隸上軍。六月,召選天下廂兵遷隸軍者,凡五千餘人。

天聖間,嘗詔樞密院次軍選補法:凡入上四軍者,捧、天武弓以九鬥,龍衛、神衛弓以七鬥,天武弩以二石七鬥,神衛弩以二石三鬥為中格。恩、冀員僚直、驍捷軍士選中四軍,則不復閱試。自餘招揀中者,並引對。凡員僚直闕,則以選中上軍及龍衛等樣、弓七鬥合格者充,仍許如龍衛例選補班直。

凡選軍,自奉錢三百已上、弓一石五斗、弩蹠三石五斗、等樣及龍衛者,並親閱,以隸龍衛、神衛。凡騎御馬直闕小底,則閱拱聖、驍騎少壯善者充。凡弓手,內殿直以下選補殿前指揮使,一石五斗;御龍弓箭直選補御龍直、御龍骨朵子直,東西班帶甲殿侍選補長入祗候,御龍諸直將虞候選補十將,皆一石四鬥;東西班、散直選補內殿直,捧、員僚直、天武、龍衛、神衛親從選補諸班直,御龍骨朵子直、弓箭直將虞候選補十將,御龍直長行選補將虞候,皆一石三鬥;員僚、龍御、騎御馬直小底選補散直,皆一石二斗。凡弩手,東西班帶甲殿侍選補長騎祗候,四石;御龍弩直將虞候選補十將,三石八斗;長行選補將虞候,三石五斗。其捧、天武、龍衛親從選補弩手班、御龍弩直者,亦如之。其次別為一等,減二斗。自餘殿前指揮使、諸班直以歲久若上名出補外職者,所試弓弩鬥力皆遽減,弓自一石三鬥至八斗,弩自三石二斗至五斗各有差。

凡班直經上親閱隸籍者,有司勿覆按試。其升軍額者,或取少壯拳勇,或旌邊有勞。至於河清遽補,牢城配軍亦間下詔選補,蓋使給役者有時而進,負罪者不終廢也。其退老疾,則以歲首,或出軍回;轉員皆揀汰,上軍以三歲。河北遇大閱亦如之。景祐元年,詔選教駿填拱聖諸軍,退其老疾為剩員,不任役者免為民。

三年,詔選驍騎、雲騎、驍勝填拱聖,武騎、寧朔、神騎填驍騎。

康定元年,選御輦官為軍。輦官二十六人遮輔臣喧訴,斬其首二人,餘黥隸嶺南,卒選如初。

慶曆三年,詔韓琦、田況選京師奉錢五百已上軍武技捷者,營取五人,樞密院籍記姓名,以備驅使。況因言:"今天下兵逾百萬,視先朝幾三倍,自昔養兵之冗,未有若是。且諸路宣毅、廣勇等軍孱弱眾甚,大不堪戰,小不堪役。宜分遣官選不堪戰者降為廂軍,不堪役者釋之。"上然其言。

皇祐元年,揀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廂諸軍,退其罷癃為半分,甚者給糧遣還鄉里。系化外若以罪隸軍或嘗有戰功者,悉以剩員處之。

三年,韓琦奏:"河北就糧諸軍願就上軍者,許因大閱自言。若等試中格,舊無罪惡,即部送闕,量材升補。"乃詔四路都總管司:"自今秋閱,委主管選長五尺六寸已上、弓一石五斗、弩三石五斗者,並家屬部送闕。

嘉祐二年,詔神衛水軍等以五年,諸司庫務役兵以三年一揀。五年,選京東西、陝西、河北、河東本城、牢城、河清、裝御、馬遞鋪卒長五尺三寸勝帶甲者,補軍。其嘗犯盜亡坐黥者,配外州軍歸遠、壯勇。

八年,右正言王陶奏:"天下廂軍以歲首揀,至於軍雖有駐紥還揀法,或不舉。臣竊惟調發軍本籍銳,軍出之時尤當揀練。請下有司,凡調發軍,委當職官汰年六十已上,將校年六十五已上衰老者,如此則兵而用省矣。"下其章。殿前、馬步軍司奏曰:"舊制,遣戍陝西、河北、河東、廣南被邊諸軍悉揀汰,餘路則無令。請自今諸軍調發,悉從揀法。"詔可。又詔:"凡選本城、牢城軍士以補龍猛等軍者,併案籍取嘗給奉錢五百及龍猛等者,以配龍猛;其不及等與嘗給奉錢四百以下,若百姓黥隸及龍騎等者,以配龍騎;其龍騎軍士戍還,即選填龍猛。自今本城、牢城悉三年一揀,著為令。"治平元年,閱親從官武技,得百二十人以補諸班直。乃詔:自今親從官,限年三十五以下者充。又詔:"如聞三路就糧兵,多老疾不勝鎧甲者,可勿拘時,揀年五十以上有子弟或異姓親屬等應樣者代之。如無,聽召外人。"是歲,詔京畿並諸路揀龍騎、壯勇、歸遠、本城、牢城、宣效六軍;河清、車營、致遠、窯務、鑄錢監、屯田務隸籍三十年勝鎧甲者,部送京師填龍猛等軍;其自廣南揀中者,就填江西、荊湖歸遠闕額。仍詔每三年以龍猛等軍闕數聞。又詔諸路,有步引弓兩石、彍弩四石五斗已上者,奏遣詣闕。

二年,詔京東教閱補軍。先是,京東教閱本城,自初置即番隸本路巡檢,久不選補。上聞其軍多勇壯可用者,勸,故有是詔。

治平四年五月,揀選拱聖、神勇以下勇分,以補捧、天武、龍、神衛闕數。

元豐三年六月,權主管馬步軍司燕達言:"內外就糧退軍二十一指揮八千餘人,以軍小疾故揀退及武藝淺弱人配填,既不訓練,又免屯戍,安居冗食,耗蠹軍儲。若自今更不增補,庶漸銷減,候有闕,依軍選募,教習武世,不數年間,退軍可盡變銳士。內奉錢七百者減為五百,依五百奉錢軍等杖招揀。"從之。仍詔:"上四軍退軍改作五百奉錢軍額。"八月,殿前、步軍司虎翼十指揮出戍歸營,閔其勞苦,詔並升補為神勇指揮。廣西路經略司言:"雄略、澄海指揮闕額,請以諸路配送隸牢城卒所犯稍輕,及少壯任披帶者選補。"從之。

四年四月,提舉河北義勇保甲狄諮言:"舊制,諸指揮兵給內有老疾年五十五已上、有弟侄子孫及等杖者,令承替名糧,其間亦有不堪徵役者,乞年四十已上許令承替。"詔河北馬步諸軍依此。十二月,詔諸班直、上四軍,毋得簡常有罪改配人。

元祐二年七月,詔諸路每歲於八月後解發試武藝人到闕,殿前司限次年正月,軍頭司限二月以前試驗推恩。呈試武藝人同。

三年閏十二月,樞密院言:"在京諸軍兵額多闕,而京東、西路就糧軍往往溢額。"詔差官往逐路同長吏揀選發遣,以補其數。

大觀元年四月,詔曰:"東南諸郡軍旅之事,久失訓齊,民雖浮弱,而阻山帶江,輕而易搖。安必慮危,誠不可忽。其諸軍事藝生疏不同,非獨見將官訓練優劣,實亦系教頭能否。"樞密院請委逐路提舉訓練官妙選教頭,二年一替,若能訓練,然後推賞。從之。

至若省並之法,凡軍各有營,營各有額。皇祐間,馬軍以四百、步軍以五百人為一營。承平既久,額存而兵闕,馬一營或止數十騎,兵一營或不滿一二百。而將校猥多,賜予廩給十倍士卒,遞遷如額不少損。帝患之,熙寧二年,始議並廢。陝西馬步軍營三百二十七,併為二百七十,馬軍額以三百人,步軍以四百人。其後凡撥並者,馬步軍營五百四十五併為三百五十五,而京師、府界、諸路及廂軍皆會總畸零,各足其常額。

凡並營,先為繕新其居室,給遷徙費。軍校員溢,則以補他軍闕,或隨所並兵入各指揮,依職次高下同領。帝嘗謂輔臣曰:"天下財用,朝廷稍加意,則所省不可勝計。乃者銷並軍營,計減軍校、十將以下三千餘人,除二節賜予及傔從廩給外,計一歲所省,為錢四十五萬緡,米四十萬石,絹二十萬匹,布三萬端,馬藁二百萬。庶事若此,邦財其可勝用哉!"初議並營,大臣皆以兵驕已久,遽並之必召亂,不可。帝不聽,獨王安石贊決之。時蘇軾言曰:"近者並軍蒐卒之令猝然輕發,甚於前矣,雖陛下不恤人言,持之益堅,而勢窮事礙,終亦必變。他雖有良法美政,陛下能復自信乎?"樞密使文彥博曰:"近多更張,人情洶洶非一。"安石曰:"事合更張,豈憚此輩紛紛!"帝用安石言,卒並營之。自熙寧以至元豐,歲有並廢。

元符二年,樞密院言:"已詔諸路並廢堡砦,減罷兵將,鄜延、秦鳳路已減並,餘路未見施行。"詔涇原、熙河蘭會、環慶、河東路速議以聞。

三年,罷都護府,安撫使隸河、蘭州,以省饋運。詔邊帥減額外戍兵。

建中靖國元年,減放秦鳳路土兵。

大觀三年,詔:"昨降處分,措置東南利害,深慮事力未辦,應費不貲。其帥府、望郡添置軍,諸縣置弓手,並罷其壯城兵士,令帥府置一百人,餘望郡置五十人,舊多者自依舊。沿邊州軍除舊有外,罷增招壯城。帥府、望郡養馬並步人選充馬軍指揮,及支常平錢收糴封樁斛鬥指揮,並罷。已添置路分鈐轄、路分都監,許令任滿。江南東西、兩浙各共差走馬承受內臣一員、帥府添置機宜文字去處,並罷。"四年,詔:"四輔州各減一將,其軍兵仰京畿轉運司將未足額並未有人,崇銳、崇威、崇捷、崇武內並廢四十四指揮已揀到人,隨等杖撥填四輔見闕軍。仍將逐輔系將、不繫將軍兵,以住營遠近相度,重別分隸排定,及八將訓練駐紥去處,疾速開具以聞。河北、河東崇銳、崇威,河東十八指揮,河北不隸將十三指揮並廢,見管兵令總管司撥填本路軍闕額。河北路撥不盡人發遣上京,分填在京軍闕額。河東撥不盡人,並於本路軍額外收管。"宣和五年,詔:"兩浙盜賊寧息,其越州置捕盜指揮,可均填江東、淮東三路州軍闕額。"至神宗之世,則又有簡汰退軍之令。治平四年,詔揀拱聖、神勇以下軍補捧、天武、龍衛、神衛兵闕。

熙寧元年,詔諸路監司察州兵招簡不如法者按之,不任軍者降廂軍,不任廂軍者免為民。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