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祖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再四玩味,總覺得這不是冒闢疆眼中的董小宛;昔愛侶,魂牽夢縈,真所謂"燒了灰都認得",絕不會有"眉宇之間不相似"的覺。及至讀《容齋千首詩》中另一首題目叫作《月》的古風,方始恍然大悟:方孝標跟董小宛見過面。

這首詩的全文是:"蕊珠仙子宵行部,七寶輝閒玉斧。蟾蜍自蝕兔自杵,影散清虛大千普。無端人間橋自舉,直犯纖和御頓阻。葉家小兒甚魯莽,為憐三郎行良苦。少示周旋啟玉宇,暈華深處召佚女。桂道香開來嫵嫵,太陰別自有律呂。不事箜篌與羯鼓,廣陵散闕霓裳舞。"奇齡在"葉家小兒"兩句及最後三句密密加圈,"葉家小兒"句旁並有評:"使舊事如創穫,筆端另有爐錘。"又詩末總評:"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雲霄,如坐蕊珠深處。"這首詩有個假設的故事:假設蕊珠仙子出巡,仙軑到處,光滿大千。"纖和"即指仙軑,劉伯溫送張道士詩:"電掣纖和軑。"

"無端人間橋自舉",與"葉家小兒"合看,是活用了有關唐玄宗的三個典故。開寶年間,方士最多,"葉家小兒"指葉法善,新舊《唐書》皆有傳,相傳元宵夜曾攜玄宗至西涼府看花燈,亦曾於中秋攜玄宗遊月宮,得聞《紫雲曲》,玄宗默記其音,歸傳曲譜,易名《霓裳羽衣曲》。至於上天的方法,只言"閉目距躍,已在霄漢";擲杖化為銀橋,是羅公遠的故事;而"上窮碧落下黃泉",帶玄宗去訪楊貴妃魂魄的是"臨邛道士鴻都客"。李天馥將羅公遠、鴻都客的神通,移在葉法善一個人身上,而又渺視為"小兒",則刺其此舉,鹹嫌輕率。"三郎"本指玄宗,在此則指冒闢疆;"葉家小兒"必為方孝標;而由"佚女"句,可知"蕊珠仙子"指孝莊太后。

既得人名,可解本事,大致是董小宛為孝莊女侍時,隨駕至離宮;而方孝標扈從世祖,亦在此處,乘間請見太后陳情,貿然為冒闢疆請命,乞歸小宛。外臣見太后,在後世為不可能,而在順治及康熙之初,不足為異,因為孝莊奉天主教,由湯若望為其教父,而世祖又最崇敬湯若望,尊稱為"瑪法",即"師父"之意,過從甚密。據德國教士魏特所著《湯若望傳》說,1657年(順治十四年)3月15,即陰曆正月三十,世祖要求在湯若望寓所過生,筵開十三席。同時,湯若望由於孝莊母子的關係,得以在京城設立了十四處專供婦女望彌撒的"小教堂",大多設在一般教堂的左右。因此,方孝標通過湯若望的關係,在教堂內謁見孝莊,亦是極可能的事。

以下"少示周旋啟玉宇,暈華深處召佚女,桂道香開來嫵嫵"之句作一段。孝莊已知其來意,而且決定拒絕他的請求,但不能不稍作敷衍,延見以後,一定表示:"你問她自己的意思。"於是"暈華深處召佚女",佚女即美女,見《離騷》注,自是指董小宛。

總之,不論南苑還是天主教堂,方孝標求見孝莊,因而得與董小宛見面,事在別無反證以前,已可信有其事;地點則教堂的可能大於南苑。

方、董會面作何語?這就又要拿《月》與《行路難》之五合看了。首先是方孝標的覺,此即"其五"中的"辭接頗不殊,眉宇之間不相似"。"辭接"者談,"不殊"者包括口音、語氣、稱呼在內。"頗不殊"則是與以前幾乎沒有兩樣;但"眉宇之間不相似",容貌似乎不一樣了。

這是不難理解的。申酉之際,冒、方兩家一起逃難在海鹽,亂中無復內外之別,方孝標跟董小宛極;但即使是通家之好,又共患難,方孝標與董小宛有所談時,亦不便作劉楨之平視,所以他對董小宛的容貌,遠不及聲音來得悉。而在此時見面,更當謹守禮節,即或不是隔簾相語,亦必俯首應答,只能找機會偷覷一兩眼,要想正確印證以前的印象,本有困難;加以董小宛此時必為"內家裝",男子式的旗袍與"兩截穿衣"已大異其趣,髮髻的變化更大。梅村十絕第五首:"青絲濯濯額黃懸,巧樣新妝恰自然;入手三盤幾梳掠,便攜明鏡出花前。"又道:"亂梳雲髻下高樓。"凡此蟬動鴉飛之美,與旗下女子梳頭務求平整、貼伏,不大相同。因此,"眉宇之間不相似",是無怪其然的。倘或容貌未變,辭接已殊,那在董小宛的本心,就有問題了。

所見如此,所聞又如何?或者問會面的結果如何?則在《月》中借"李三郎"在月宮得聞仙樂的典故作隱喻:"太陰別自有律呂,不事箜篌與羯鼓。"宮中有宮中的規矩,旗人有旗人的想法,破鏡雖在,重圓不可,強致或反招禍。結句"廣陵散闕霓裳舞","佚女"不復落人間了;一唱之嘆,耐人深思,參以梅村自謂"半折秋風還入袖,任他明月自團圓"句,頗合當時情事之說,似乎強致亦未嘗不可,但對冒闢疆、董小宛來說,都不是聰明的辦法,冒闢疆因而決定罷手,又因而乃有宣佈董小宛"長逝"之舉。至於《行路難》之五結句"還我幼時明月珠,毋令後人增嫌忌",用羅敷的典故,當是方孝標向孝莊諫請之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奇齡對《月》的評語,"葉家小兒"兩句加圈有夾批:"使舊事如創穫,筆端另有爐錘。"所謂"另有爐錘",即熔鑄葉法善、羅公遠、鴻都客三典而為一。又詩末總評:"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雲霄,如坐蕊珠深處。"此"奇材秘料"四字,可確證有此彷彿不可思議的方、董相晤一事。

"行路難八首存三"的第三首,即原來的最後一首:"峨峨箕山高,孤蹤邈奕世。句曲既金籠,雲談何易?遠志徒來小草譏,東山漫為蒼生計。我聞蓬島多奇峰,金花瑤草紛茸茸。瓊樓朱戶鬱相望,陸離矯拂凌清風。仍留刀圭贈靈,聖石奼沙唯所逢。又聞弱水三千裡,蜃樓海市參差起。圓海方諸須飛行,安得雲車供驅使?辟穀老翁尚鳴珂,導引身輕徒爾爾。計窮決策卜林丘,豹嗥虎嘯難淹留。更有人兮披薜荔,空山窈窕來相求。不如且盡杯中酒,醉後頹然偏十洲。"這是譏刺冒闢疆之作,筆端微傷忠厚。箕山為許由隱居之處;起兩句言從古至今,真正不慕榮華富貴者,只許由一人。次兩句言既受羈勒,則如天馬行空又豈可得。"遠志"雙關,有"小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名"遠志",見《本草》。"東山"則兼譏冒起宗了。

"我聞蓬島"以下,謂冒闢疆想過神仙生活。當時水繪園中,勝如雲,歌兒捧硯,紅袖添香;冒闢疆又是有名的美男子,望之真如神仙中人,因而詩中有此仙境的描寫,而歸於"安得雲車供驅使?"為言終不過幻想而已。

"辟穀老人尚鳴珂",這是說冒闢疆頗務聲氣,人品不無可議之處。"計窮決策卜林丘"謂神仙做不成,只好卜居長林,貪圖豐草了。此語已嫌刻薄;下句"豹嗥虎嘯難淹留",言冒闢疆家居連番遭難,語氣微覺幸災樂禍,更欠忠厚。"更有人兮"兩句,謂薦舉博學鴻詞。冒闢疆沒有做過明朝的官,如應試入仕,本無所嫌,但他什麼朝代的官都可做,就是不能做清朝的官,因為對清帝有奪愛之恨,做清朝的官即等於覥顏事敵,安得復廁於清高士之列?

末二句言其家居多難,入仕不能,則唯有寄苦悶於杯酒,歷仙境於夢中。

今按:末首既言及博學鴻詞,則為康熙十八年後所作;而第五首應為順治八年二月,董小宛初為孝莊女侍時事,前後相隔幾三十年,則知《行路難》八首,非一時所作。

以上釋陳其年《水繪園雜詩》第一首十八句,暫告一段落;結尾尚有兩句,關係特重!恕我賣個關子,先加一段曲。

接周棄子先生二月廿四書:近讀報端連載大作,談董小宛入宮事,援據浩博,論斷成理,不勝賞佩。今(廿四)引鄧之誠《清詩紀事》,鄧字文如,報載作石如,恐忙中筆誤也。此事自孟心史考析後,世人多認為入宮不實,已成定論。孟老清史專家,宜為世重,然其"叢刊"各篇,亦非毫無疵類者,如有關"皇父攝政王"之解釋,即十分勉強。小宛事,孟所持兩大基本理由,即:①清世祖(順治)與小宛年齡懸殊;②小宛葬影梅庵,且有墳墓。關於①,兄已提出"畸戀"一解,弟則以為"徐娘風味勝雛年",小宛秦淮名陽城,惑下蔡,以其"渾身解數",對付草野開基之"東夷"幼主,使之"愛你入骨",斯亦情理之可通者也。至於②,兄已提出"墳墓"之可能為"疑冢"。弟只指出吳梅村詩一句:"墓門深更阻侯門。"如小宛真葬影梅庵中,友朋隨時可以憑弔,有何"深"

"阻"?"侯門"又作如何說法?梅村號稱"詩史",非等閒"湊韻"之輩,孟老何以視而不見耶?茲更就兄今所引鄧文如介紹李天馥詩集雲:"別有古宮詞百首,蓋為董鄂妃作";"後來因有避忌,遂未入集"。此數語尤堪注意。鄙意倘此宮"詞"主題果屬"真董鄂",則必不能作出百首之多。且既作矣,亦必不敢妄觸"真董鄂"之忌諱,而"真董鄂"亦必無如許之多之忌諱。於此只有一種解釋:"董鄂妃即董小宛。"其人其事,"一代紅妝照汗青",盡堪描畫,百首亦不為多。而其中有"忌"須"避",自亦必所不免,以此刪不入集歟。"鄧文如從何得見?"今固暫難質究。唯鄧博涉多聞,其他著作如《骨董瑣記》等,皆極詳密,當信其言之必有所本。竊意孟老博極群書,於兄所徵引,未必不曾覽及。況如《同人集》等,與兄援用,本是一物,而結論乃若背馳。蓋自來作者,論事引書,每多就對其主張有利者立言,心之所蔽,名賢亦難悉免。孟老"叢刊"主旨,意在為遜清洗冤雪謗,於自序固明言之。而"詩無達詁",本亦"橫看成嶺側成峰"者。故凡兄之持以駁孟者,雖不遽謂字字鐵案,而條貫分明,確能成立。即此時起孟老於九原,正亦不易為駁後之駁。學如積薪,後來居上,孟老地下,其掀髯一笑乎。

所論警闢而持平,極為心折。如謂容齋百首宮詞果為"真董鄂"而詠,則必不能作出百首之多;而"真董鄂"亦必無如許之多之忌諱,尤為鞭辟入裡的看法。臺北一天不知要發生多少件鬥毆兇殺案,但事主為王羽,便成滿版大新聞,道理是一樣的。

現在有鮮明的跡象顯示,李天馥為對此一重公案所知內幕最多的一個。他久在翰苑,且一生為京官,於方孝標的關係為小同鄉,為翰林後輩,所聞秘辛必多。李與冒闢疆氣味不投,似無往還;但王漁洋與李同年至好,而與冒蹤跡極密,所以聞自水繪園的秘密,亦必不在少。此未入集的百首宮詞,將是細考此案,最珍貴的材料。

鄧文如(筆誤為石如,承棄子先生指出,附筆致謝,並向讀者致歉)收"順康人集部",先後所得過七百種,絕無僅有者五十六種,可遇而不可求者三百餘種。自謂采詩"但取其事,不限各家,率皆取自全集",然則所收李天馥的《容齋千首詩》集,必為未刪的初刻本,只不知為"絕無僅有"者,抑或為"可遇而不可求"者?讀者先生中,如藏有此集,賜假一觀,馨香禱祝;或知何處有此藏本,請以見示,亦所銘

曲既過,歸入正文,陳其年《水繪園雜詩》第一首最後兩句是:妾年三十餘,恩愛何由擅?

為了一清眉目,茲將全首分段錄引如下:南國有佳人,容華若飛燕。

綺態何娟,令顏工婉孌。

紅羅為帷,白玉為釵鈿。

出駕六萌車,入障九華扇。

傾城疇不知,秉禮人所羨。

如何盛年時,君子隔江甸?

金爐不復薰,紅妝一朝變。

客從遠方來,長城罷征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