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滿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複雜的情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
”、“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著哭,清代歷史,是小學中唯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從小種下的怨恨,很難化解得開。
——餘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來瀋陽好幾年,都沒怎麼出去逛,連瀋陽故宮也不曾前往。說句心裡話,我對滿清多少有些排斥,這種狹隘的民族情緒左右著我。也難怪,想想三萬萬漢族兒女,居然被不足百萬的外遊牧民族奴役,長達三百年之久,這是何等的恥辱啊!我的腦海裡滿是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揚州十
”、“嘉定三屠”更要命的是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在腐朽的清王朝統治之下遭受的血雨腥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我憎惡留辮子的滿清八旗,對形同一盤散沙的漢族黯然神傷;同樣的,我不得不佩服這個民族的智慧與勇氣。
“物競天則,適者生存”這樣的警鐘,時刻在我心中敲響。
老實說,瀋陽故宮遠遠比不上北京故宮,無論從規模還是氣勢上。如今的瀋陽故宮古董稀少,除了幾件乾隆年間返鄉的供品外,多半為後世的複製品。原本館藏的《四庫全書》文革時為避免毀損,運到甘肅後,就一去無回,連城牆也能看出80年代的痕跡。瀋陽故宮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代建築的風格,突出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築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樑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許多建築一目瞭然。依建築時間和佈局,瀋陽故宮的建築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
大政殿草創於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徵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築特點的多樣,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
了濃郁的蒙古
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滿清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並於次年在此頒佈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袞率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徵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築,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後,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築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築。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後,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清寧宮旁邊的煙囪據說還有些來歷:十三層疊起,象徵著清代的13位帝王,更巧的是,最上面一層只有兩塊磚,這和末代皇帝浦儀就位時間不謀而合。似乎老早就有預示。當然,這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猜測,尚無科學依據。
滿族人的行宮基本都是借鑑漢人的建築藝術,除了幾口煮菜的大鍋和裝孩子的吊籃之外。俗語云:養個孩子吊起來。在這裡,不得不說下東北“三怪”: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因為東北地區冷,所以冬天時候都會用紙條把窗戶的縫隙糊起來,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為東北的冬天長達4、5個月,糊在屋裡容易被水蒸汽溼,也容易被窗戶縫的風吹壞。所以早些年在沒有現在的鋁合金窗戶之前,東北家家都是這樣的。
第二怪;養個孩子吊起來。
說起小孩睡的搖籃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東北人給孩子睡的搖籃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是用繩子把搖籃吊起來,一般都是吊在房樑上,這樣,母親在屋裡做活計的時候只要偶爾空推一下,搖籃就可以自己晃好長時間,這個習俗是源於東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是遊牧民族,所以當大家逐水而走的時候經常把孩子的放在搖籃裡掛在馬背上遷移。就有了現如今東北的第二大怪。
第三怪: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現在的人們都知道菸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
菸,尤其女孩
菸更是被大家認為不雅觀。但是就在幾十年前的東北,婦女
菸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沒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著菸袋。被世人稱為東北的第三怪。任何地方的風土人情都是與當地的環境離不開的,這東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因為東北的冬天非常冷,當人們在外面勞作的時候,為了驅除寒氣,人們就往往
上一帶旱菸,這
本就不關乎男女的問題,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滿族人視烏鴉為神靈,傳說烏鴉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滿族是女真人的後裔,騎馬
箭,前期的滿人野蠻無比,幾乎個個驍勇善戰。他們的文字源自蒙古文。同樣的,滿清當初為了打天下,曾與蒙古人結親,皇太極的愛妃就是蒙古人。來到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形成瀋陽故宮的中路建築。中路建築前起大清門,後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並襯以綠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
剪邊。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
常朝會的地方。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聖”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古代宮殿建築佈局講究“前朝後寢”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於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後為帝后寢居的後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瀋陽故宮不同於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瀋陽城的最高建築,詩稱“
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
出。
“鳳樓曉”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
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於東方。
西路建於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說起文溯閣,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於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於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餘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後,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瀋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後世屢遭戰火,倖存四部,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提起宮殿建築,我們很容易想起“紅牆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彙。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築以黑綠兩為主
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
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
屬黑,因此屋頂用黑
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於收藏書籍。
瀋陽故宮的三路建築分期建造,佈局一氣呵成,完整和諧。三路建築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瀋陽故宮以建築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滿族的異軍突起和清王朝的喪權辱國,似乎很難並列在一起,也許那些馬背上的滿洲勇士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子孫墮落到都忘了自己姓什麼吧!我不聯想:倘若他們真能在地獄相見,開國祖師爺努爾哈赤又該如何呵斥自己的孫孫媳婦慈禧太后呢?看到這些,真有種時過境遷的
嘆,嘴裡
起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
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水向東
。
帶著一種很複雜的心情參觀完故宮,我的腦海裡滿是高中時歷史課本上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矮胖的歷史老師站在講臺上聲嘶力竭的給我們講“揚州十”、“嘉定三屠”、“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
“辛丑條約”無不痛心疾首。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卻深深篆刻我心底。我們不能忘記那些仁人志士:林則徐、鄧世昌、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林覺民、孫中山等等,它像電影膠片一般在我的眼簾中動,不知不覺,我有種想哭的衝動。也許是一種幸福,也許是一種
傷。甲午中
海戰中的炮火聲還在耳旁迴響,歷史課本後面的一句話發人深思,我這輩子恐怕都不會忘記:“落後就要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