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書信時代的懷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鴻雁傳書,燈下誦讀,明月千里寄相思。翹首企盼,洋洋千字,方寸郵票載情誼。
懷念!
當我記起書信往來時代的那一刻,心中湧起了莫名的動,一種在80、90後看來猶如結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忽然間讓我的心與手都開始顫抖了。文字,在書信裡盡顯卓越風姿,它們是如此真實地存在,卻又如此真實地接近消亡。
讀完高中之後,在鄉村長大的我背上行囊,邁向省城,搭上統招生的末班車,開始了孤獨卻又彩的求學生活。初到繁華的都市,陌生淹沒了興奮,孤寂充斥著每時每刻。小寢室、鋼絲
、南腔北調;長長的街、高高的樓,像天上星星一般散落的霓虹…潑墨地勾勒出一副由水泥敦子堆砌的城市模樣。在那裡,我
失,徘徊,由陌生引發的一切空
想法,全都堆積到了文字裡,然後通過幾頁信箋,一方郵票,一紙信筒,傳遞到每個
悉卻將漸行漸遠的同學那裡。那時,正值深秋,無限的寂寞如同落葉,順著
水有情無情地
向遠方。有人回信,傾訴著同樣的落寂;有人寄來紅葉,說是同學的友情永遠像這葉子一般,雖然乾枯但顏
將定格為如火一樣的“紅”;也有人將自得的快樂呈上分享,一張音樂賀卡,清脆的聲音傳遞著默默地祝福。我一一從學校的收發室領回,懷著欣喜、急切,甚至有時是猜測的心理,細細地品味著難得的“佳餚”也正是那源源不斷的
動與期盼,讓那個秋天
彩斑斕,讓那顆忐忑的心找到存放的地方——每個人都要面對陌生,用熱情去體味陌生中一切
動,為自己尋找活著的價值,尋找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興奮點。直到現在,我還是努力地在一個又一個的工作生活環境的轉換中,尋尋覓覓,不能說是在為人生作一定位,但至少可以為自己的每一次選擇和被選擇找到合適的理由。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事情,卻如此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因為書信,別後的同學友情愈加濃淳;因為書信,高中時羞紅臉的男孩,可以洋洋灑灑地與心儀的女孩調侃;也是因為書信,我將對初戀女友的思念凝成千言萬語,不加修飾地填滿假期分開的時空罅隙…在這個被網絡語言和網絡信息的直白所佔據的時代,要坐在燈下,沏一壺茶,靜心用筆書寫心緒,已變得稀罕之極。於是,記本沾滿了塵土,筆被鼠標和鍵盤取代,就連堪稱中華瑰寶的書法藝術,亦成了展覽時才臨時抱佛腳的所謂“作品”誠然,網絡是個好東西,它信息量大,迅捷,適合於快節奏下的現代人生活。人們用不著到堆積如山的檔案室,一頁頁地查找;也不必為自己不懂某類知識而苦惱,百度、谷歌、搜狗,就在你的身邊,甚至無時不在,無孔不入。於是,懶了,點擊、敲打、複製、粘貼,再做些適當的綜合與修飾,完完全全的“原創”就展現在人們面前;而或再貼到網上,別人又共享這份成果,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原創”長此以往,人將不人,怎一個“抄”字了得。
也能理解,網絡已經將“偷”作為了一類趣情,種菜、養孔雀(據說可養者眾,我只看到過她們養過這種價值不扉的東西),qq好友便一個勁地開始偷起來。而且,有的同志還會在凌晨三四點鐘,萬籟俱寂的時候,趁月黑風高,上了鬧鈴觀顧好友的農場、牧場,那是相當的不人道喲!於是,我在想,當偷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這個社會、眾多群體是怎麼了?也如前述的曬寂寞般,難道現實中的人們竟如此空虛無聊?來一句“兄弟,我的不是煙是寂寞”彷彿是讓輕飄飄的煙載走輕飄飄的靈魂一般,如此病垢!
那更要懷念書信了,礪志、靜心、充滿期待,給人以足夠的時空距離,足以讓當下的空虛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