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公無渡河唐·李白【原文】黃河西來決崑崙①,咆哮萬里觸龍門②。波滔天,堯諮嗟。大禹理③百川,兒啼不窺家④。殺湍堙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⑤。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徑奚為?旁人不惜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馮⑥,公果溺死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⑦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註釋】①崑崙:崑崙山。②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陝西韓城東北。③理:唐人避高宗諱,改“治”為“理”④窺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⑤茫然風沙:此句的意思是水雖不至有滔天之害,仍有風沙之患。⑥馮:徒步渡過河水。⑦罥(juàn):纏掛。此處意為子見丈夫懸掛於鯨魚的牙齒間。

【譯文】黃河之水決開崑崙山的阻擋,咆哮著奔萬里抵達龍門。洪水肆,波滔天。堯帝無可奈何,派大禹治水。大禹一心治水,不顧兒啼喚,過家門而不入,終於阻斷,將洪水堵,從此天下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洪水退去,水雖不至再有滔天之害,但有時候對人來說仍是有危險的。那個披頭散髮的老者真是瘋癲得厲害,有什麼事情非要大早晨過河才行嗎?別人不憐憫他可以,可他的子不能不阻止他,丈夫呀,你不能過河為什麼偏要渡河?就是與老虎搏鬥尚且有生還的希望,可這湍急的河是無情的,是萬萬不能隻身涉險的。果然不出所料,丈夫溺水而亡,被沖走,葬身於魚腹,唯留下子用箜篌彈奏著悽愴的曲子訴說著她的悲傷。

【賞析】《公無渡河》是《相和歌辭》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種絃樂器,形似今天的“豎琴”據《古今注》記載,《箜篌引》為朝鮮津卒霍里子高的子麗玉所作。有一天子高晨起撐船渡河,見一個白頭的狂夫,披散著頭髮,提著酒壺,不顧河水洶湧隻身過河,他的子在後邊呼喊著,卻沒來得及阻止,狂夫墜河溺水而死。狂夫的子悲痛絕,拿起箜篌彈奏,聲音悽愴,曲終也投河自盡。子高回家後告訴子麗玉,麗玉聽後觸很深,於是也用箜篌模仿狂夫子彈奏的曲子,聞者無不墜淚飲泣。後來麗玉把曲子傳給鄰家女玉容,起名為“箜篌引”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大抵用此意。

江南【原文】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①。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②,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註釋】①田田:葉子浮出水面相連接的樣子,形容葉子茂盛。②魚戲蓮葉東:此句以下是和聲,由領唱者唱前三句,後四句則眾人合唱。

【譯文】江南是採蓮的絕好地方,這兒的蓮葉浮出水面相連接,十分茂盛。魚兒活潑地在蓮葉間嬉戲。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東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西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南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北面。

【賞析】此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旨在寫良辰美景,行樂得時。清人沈德潛評此詩為“奇格”(《古詩源》卷三)。張玉榖則認為此詩不寫花而只寫葉,意為葉尚且可愛,花更不待言。

大體這種民歌,純屬天籟,最初的創作者未必有意為之,而自然顯現一片大自然活潑的生機。餘冠英先生認為“魚戲蓮葉東”以下四句,可能是“和聲”前三句由領唱者唱,而後四句為眾人和唱。

此為漢代民歌,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詩歌描繪了江南採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採蓮人的歡笑。

登高丘而望遠海唐·李白【原文】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①,三山安在?扶桑②半摧折,白沉光彩。銀臺金闕③如夢中,秦皇漢武④空相待。衛⑤費木石,黿鼉⑥無所憑。君不見驪山茂陵⑦盡灰滅,牧羊之子⑧來攀登。盜賊劫寶玉⑨,靈⑩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註釋】①六鰲(áo):傳說渤海的東面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面浮著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神山,山上長有長生不老藥。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鱉。②扶桑:神話中樹木名。傳說太陽每天在成池沐浴後,漸漸升起,升高到扶桑樹梢的時候,天剛剛微明。③銀臺金闕:黃金白銀建成的亭臺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④秦皇漢武:秦始皇、漢武帝。⑤衛:傳說中的鳥名。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在東海遊玩淹死,化為衛鳥。它不停地從西山銜木石,填沒東海。⑥黿鼉(yuántuó):傳說周穆王徵越國,在九江架黿鼉為橋渡江。見《竹書紀年》。黿,大鱉。鼉,鼉龍,俗稱豬婆龍,鱷魚的一種。⑦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秦始皇的陵墓築在此中。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北。⑧牧羊之子:《漢書·劉向傳》記載,有個牧童在驪山牧羊,有一隻羊進入山中,牧童用火照明,到裡去尋羊,以致引起一場大火,把秦始皇的外棺燒掉了。⑨盜賊劫寶玉:盜賊是作者沿用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誣稱。據《晉書·索靖傳》記載,赤眉農民起義軍曾取走了漢武帝陵園中一部分金銀財寶。⑩靈:指秦皇、漢武的神靈。鼎湖飛龍: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曾在荊山下鑄鼎,鑄成後,乘龍上天,成為仙人。其地被稱為鼎湖。這句以不能像黃帝那樣乘龍上天,表示不可能成仙。

【譯文】登上高山,遠望大海,煙波浩渺,一望無際。傳說中那六隻天帝派來馱負大地的大海龜被龍伯國的人釣起後早已變成了一堆白骨吧,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知道有沒有向北極,現在是否還在?大海上波滔天,連太陽都被遮住了光彩,仙山上的仙樹恐怕也都被摧折死掉了。由此看來,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說是不存在的,只害得秦始皇、漢武帝等白白地追求了一番。大海如此深廣,衛是不可能銜一些樹枝和石子就能填平的,黿鼉為梁之說也無所憑據。秦始皇和漢武帝的陵墓早已經灰飛煙滅,這些地方就連牧童都可以隨意攀登,盜墓賊經常來挖掘珍寶,他們的靈魂又能怎麼樣呢?相比之下,如今執政者不顧百姓安危大肆征戰,殺人無數,就算建立了不世之功業,又怎能會得道成仙,永垂不朽呀?

【賞析】這首詩作於天寶十年。詩人從登高望海引出一系列的聯想,表示對古代仙山瓊閣等傳說的懷疑,並嘲笑了秦皇、漢武求仙的愚蠢行為。

東光【原文】東光①乎,蒼梧何不②乎。蒼梧多腐粟③,無益諸軍糧。諸軍遊蕩子④,早行多悲傷。

【註釋】①東光:東方發亮,即天明。②不:同“否”蒼梧地多溼,多霧氣,所以天遲遲不亮。③腐粟:陳年積貯已經敗壞的五穀糧食。④遊蕩子:離鄉遠行的人。

【譯文】天亮了嗎?蒼梧為什麼不亮?蒼梧這裡溼,陳年貯藏的多是已經敗壞的糧食,無法作為軍糧食用。遠征者早起行軍,情緒都很悲傷。

【賞析】東光,相和歌辭之一。漢武帝時期,今廣東一帶的南越國相作亂,殺害國王和太后及漢朝使者。漢武帝派人從今湖南等地出兵討伐,進攻蒼梧,即今廣西梧州。梧州地方溼,多瘴氣,出征士兵多有不滿。這首詩寫的就是這種怨憤之情。

飲馬長城窟行【原文】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①。遠道不可思②,宿昔③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④。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⑤。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⑥。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⑦!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⑧。呼兒烹鯉魚⑨,中有尺素書⑩。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註釋】①綿綿:連綿不斷之貌。這裡義含雙關,由看到連綿不斷的青青草,而引起對徵人的纏綿不斷的情思。遠道:猶言“遠方”②遠道不可思:是無可奈何的反語。這句是說徵人輾轉反覆,想也是白想。③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廣雅》雲:“昔,夜也。”④“夢見”兩句:剛剛還見他在我身邊,一覺醒來,原是南柯一夢。⑤展轉:同“輾轉”不相見:一作“不可見”⑥“枯桑”兩句:枯桑雖然沒有葉,仍然到風吹,海水雖然不結冰,仍然到天冷。比喻那遠方的人縱然情淡薄也應該知道我的孤悽、我的想念。聞一多《樂府詩箋》雲:“喻夫婦久別,口雖不言而心自知苦。”枯桑,落了葉的桑樹。⑦“入門”兩句:別人回到家裡,只顧自己一家人親親熱熱,可又有誰肯來安我一聲?媚,愛。言,《廣雅》雲:“言,問也。”⑧雙鯉魚: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於木函中,函用刻為魚形的兩塊木板製成,一蓋一底,所以稱之為“雙鯉魚”按以魚象徵書信,是我國古代習用的比喻。⑨烹鯉魚:假魚本不能煮,詩人為了造語生動故意將打開書函說成烹魚。烹,煮。⑩尺素書:指書信。古人寫信是用或木板,其長皆不過尺,故稱“尺素”或“尺牘”這句是說打開信函取出信。長跪:古代的一種跪姿。古人常都是席地而坐,兩膝著地,猶如今之跪。長跪是將上軀直聳,以示恭敬。

“上言”兩句:信裡先說的是希望子保重,後又說他在外對子十分想念。餐飯:一作“餐食”【譯文】河邊草青青,連綿不絕地伸向遠方,令我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遠在外鄉的丈夫不能終思念,但在夢裡很快就能見到他。夢裡見他在我的身旁,一覺醒來發覺他仍在他鄉。他鄉各有不同的地區,丈夫在他鄉漂泊不能見到。桑樹枯萎知道天風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鄉的遊子各自回家親愛,有誰肯向我告訴我丈夫的訊息?有位客人從遠方來到,送給我裝有絹書信的鯉魚形狀的木盒。呼喚童僕打開木盒,其中有尺把長的用素寫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讀丈夫用素寫的信,信中究竟說了些什麼?書信的前一部分是說要增加飯量保重身體,書信的後一部分是說經常想念。

【賞析】《飲馬長城窟行》屬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又稱“飲馬行”詩歌的筆法委曲多致,完全隨著抒情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思緒而曲折迴旋。比如詩的開頭,由青青綿綿而“思遠道”之人;緊接著卻說“遠道不可思”要在夢中相見更為真切;“夢見在身邊”卻又忽然到夢境是虛的,於是又回到相思難見上。八句之中,幾個轉折,情思恍惚,意象離,亦喜亦悲,變化難測,充分寫出了她懷人之情的纏綿殷切。

詩中所寫思婦種種意想,似夢非夢,似真非真。詩中所寫他家有人歸來和自己接到“雙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情節,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種極度思念時產生的臆象。剖魚見書,有著濃厚的傳奇彩,而遊子投書,又是極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虛寫實,虛實難辨,更富神韻。

最令人動的是結尾。好不容易收到來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卻偏偏沒有一個字提到歸期。歸家無期,信中的語氣又近於永訣,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讀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結,餘味無盡。

【原文】薤①上,何易晞②。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註釋】①薤(xiè):植物名,葉子叢生,細長中空,斷面為三角形,傘形花序,花是紫的。②晞:曬乾【譯文】薤葉上的水,是多麼容易曬乾啊!水雖然今被曬乾,但明清晨又會落在薤葉上。而人命奄忽,一旦死去,就再沒有醒來的時候。

【賞析】《薤》本是送葬的哀歌。舊說出於楚漢之際的田橫的門客,田橫被漢高祖徵召,半途自殺,他的門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漢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陌上桑唐·李白【原文】美女渭橋東,還事蠶作。五馬①如飛龍,青絲結金絡。不知誰家子,調笑來相謔。妾本秦羅敷,玉顏豔名都。綠條映素手,採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②。寒螿愛碧草,鳴鳳棲青梧。託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徒令白暮,高駕空踟躕。

【註釋】①五馬:漢代太守出行時乘坐五馬之車,因此以“五馬”為太守的代稱。②秋胡:魯秋胡成婚五就赴陳做官,五年後回家,在路上看到一個採桑的婦人,秋胡調戲人家,許以千金,被嚴詞拒絕。到家裡才知道那個被自己調戲的採桑婦是自己的子。秋胡十分慚愧,他的子悲憤而投河自殺。

【譯文】美女在渭橋東採桑,天正是事蠶作的時候。這時,突然有個乘坐五馬之車的太守疾馳經過此地,他的馬裝飾華美,還飾有金絡。不知是哪家公子,前來調笑採桑女。採桑的人本是秦羅敷,她的美貌在整個都城裡都是有名的。綠的桑條映著她那潔白的纖纖細手,她正在都城的一角採桑。像使君那樣的高官都調戲不動她,何況是秋胡那樣的人呢。寒蟬喜愛碧草,鳴鳳棲息在青翠的梧桐樹上。她自己心中已經有中意之人,只怪旁人愚鈍,不知道她已託心於人。只讓他們從白天空等到暮,停下車來空自踟躕。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