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四海征伐第十七章完美帝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完美帝國作者ps:今天這一章是最後一次闡述治國理念和國家框架的章節了,後面將不再做這方面的解釋,而有了這一章也足夠了,它完全的向大家呈現了我心中的一個完美的帝國,我相信這種體制恐怕比今天某些體制要穩定,至少它那虛偽的民主還是可以摸到的,比今天我們的空頭民主要好的多。我不喜歡討論今天現實社會的好壞,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恨,恨鐵不成鋼的恨,愛恨錯的恨。

華夏十七年元旦,大漢皇帝劉協正式定天京城為大漢帝國的京都,中央皇庭、中央治略府、中央統帥府、中央太學府依次進入炎黃廣場,幽州改為京州。

正式定大漢帝國國旗為白底黑龍太極圖,在旗幟中央是一個太極圖,而黑龍游弋在太極圖周邊。

整個京都的荊州大道、涼州大道和其他六條主要大道都各自結燈營彩,劉協親自主持了炎黃廣場和百家廣場的歡慶儀式。

連續十餘的歡慶下來,劉協都累的快要虛脫了,但心中還是很開心。

大漢帝國完成遷都之後,劉協坐鎮天京城,開始深化帝國的轉型,使帝國正式完全進入一個特殊的二元君主制,在權力和責任分配上的安排尤其變得非常重要。

從華夏十年開始制定的大漢帝國全國十年發展規劃也進入了尾聲,強化漠北管理的工作也在積極準備。在由南驪公代管十年之後,中央治略府將正式全部接管漠北驪州地管理工作。

治略府的華夏十六年賦稅審定會議在華夏十七三月召開,劉協領御府督政院官員列席參加。

大漢帝國華夏十六總賦稅為一百八十二億商稅和一億一千五百四十九萬石糧稅,比華夏十五年增長幅度超過三成,其中主要因素是泰州和安州的開發。預計隨著泰州的進一步開發,華夏十七年的總賦稅增長還將繼續提升兩成以上。

隨著南方糧食增產迅速,南北海運業發展迅速,大量南方糧食開始進入安泰港。以安泰港向北方各地運送。

南方從吳郡到濟南地水利運輸漕河疏通工程----濟杭運河已經完成,洛陽到南海郡之間的廣洛運河也開始考慮進行,天京城到安慶城的京慶道工程開始進行。

在全國的經濟發展平衡,必然需要一條漕運河道將黃河、長江和珠江聯繫在一起,只有這樣,中部經濟才能直接和大漢未來地經濟中心發生聯繫,廣洛運河就承擔這樣一個責任,她將把西京經濟區、荊州經濟區和廣州聯繫到一起,如果有火車這當然更好,可是沒有火車就只能依靠人工運河。

廣洛運河的規模是和西寧道程相比的工程。為了完成這個工程,帝國僅僅依靠每年的賦稅是不可能的,雖然帝國擁有三百萬的傭工,但還是需要大量的財富,劉協為了確保帝國經濟建設不影響帝國的穩定,一直拖延廣洛運河的建設。

實際上在襄陽為京都的時代,襄洛運河就已經完成,襄陽和長沙之間有天然地水運渠道,問題就集中在長沙和南海郡之間。這是一條直接進入大海的運河,涉及到六十二河的改道和匯聚。

工程的浩大是顯然易見的,所需要的人工並不成問題,但要完全開挖還需要大量的財富,劉協把這一目標和西寧道工程聯合在一起,要想不影響帝國的命運建設這兩條河道必須要大量的戰爭賠款,目前能夠支付這麼大地賠款項目的只有安息和貴霜帝國,為了大漢帝國的未來,也只有犧牲他們的帝國命運了。

這兩年的安定下。大漢帝國的財政開始明顯有較多盈餘,為繼續向中亞和漠北發展打下了基,同時也為大漢帝國實行國子政策提供了保障,劉協準備在華夏十七年開始實行國子政策。

正如以前所推敲的一樣,大漢帝國在境內穩定和經濟轉好之後,各地的出生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預計三十年後。大漢帝國地人口便可以恢復東漢末年的水平。

要想長久保持帝國的穩定,首先有四個條件。一是帝國的發展過程,人口能夠被穩定控制住;二是帝國的發展過程中,朝廷官僚階級不發生大規模的腐敗,三是帝國經濟地平衡發展,四是周邊不存在強大地敵人威脅文明的發展和延續。

漠北要城堡工程和道教地推廣是為了確保漠北的安定,不使漠北民族擁有過於利害的攻擊;廣洛運河、西寧道和未來的全國道路計劃,這些都是為了確保經濟的平衡發展;中央治略府獨立設置,監督、審判權力剝奪和大規模的道教宗教教育是為了防止大規模的腐敗發生。

而國子策則是一個綜合帝國政策,它基礎作用是為了確保人口的擴張不引發帝國經濟崩潰,同時承擔民族道德教育和國民素質提高的作用,承擔著大漢子民開拓選方的作用,承擔帝國不斷確保軍事力量的作用,承擔著道教信仰推廣的作用,承擔弱化其他民族仇恨漢族,同化所有民族實現融合的作用,這將是帝國延續千年的本之策。

華夏十七年四月,劉協正式下詔各州設立道臺,負責基礎醫療、基礎教育、救濟扶貧和宣講道義。首先在荊州、揚州、蜀州、青州、豫州、梁州、徐州和驪州八個州實行國子政策。

所謂國子政策,即在大漢皇庭下設宣道院進行全民教育,每家每戶子女在十二歲之後必須進入大漢帝國各道殿寄宿學習,十八歲之後將有一次重要的選擇。將決定子女是留在國內還是跟隨國家政策成為國子,接受帝國國子監機構地管轄。

這一次選擇主要子女、父母和道教協調完成,成為國子的子女將由帝國負責撫養,據才能和志願以及綜合成績分配其走向各個專業或者軍隊,或者成為普通的農戶。或者成為專業工匠。

非國子的子女教育和撫養由帝國子民自己負責,道教將據非國子成績和特徵,部分優秀者將進入帝國預備軍和郡學,其餘普通的男子將進入帝國駐防軍服役。在駐防軍中,他們還有一次機遇,將有一成左右送入預備富裕家庭可以在子女十八歲之後繳納高昂地免役稅和學費進入郡學繼續學習。

各商社在帝國內可以和各大學院合辦技工學校,寒門子弟年滿十八歲後可以據身體素質條件免費入學成為學徒,但必須和商社簽訂為期十年的僱工條約,一旦進入技工學校,寒門子弟將免除兵役。

對於國子而言,當帝國有需要的時候,所有國子將統一據帝國名額規劃分向帝國人口欠缺地區,開墾帝國新佔領的領地。

這個國子策地全方位實施。將為帝國的民族道德和素質教育提供非常好的實施平臺,使大漢帝國子民以“能騎馬、能箭、能游泳、能識字、能算數、能勞作”這“六能”為大漢帝國國民基本素質,以“立而知眾,強而求榮,守而善思,以道為萬物之本,以道守萬物。”為大漢帝國國民高素質要求;以“忠國愛家、敬業愛崗、尊老愛幼、守時守法”為基本道德標準,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新八德為高道德標準。

一個帝國能夠永久強大,並不需要聖人。一個孔聖人救不了國家,需要的是幾千萬“能騎馬、能箭、能游泳、能識字、能算數、能勞作”和“忠國愛家、敬業愛崗、尊老愛幼、守時守法”的國民,只有他們能夠使帝國永久強大。

劉協忍不住會想起很久以前和恩師王樹安去德國參加一次民族素質和文明標準研討會的時候,當王樹安老教授提出自己關於文明是否優秀的四個判斷標準時,卻得到一位德國學者的嘲笑,他說:一個民族和文明是否優秀,很容易判斷,只要看這個民族是崇拜英雄和聖人,還是尊敬現實客觀存在的良好公民就可以看出來。一個崇拜英雄和聖人的民族註定是空地,只有尊敬現實客觀存在的良好公民的民族才會有強大的約束力,才能使民族和文明強大。

毫無疑問,他說的是非常正確,一個民族是否強大,首先的判斷標準就是他們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標準。只有用有無數優秀公民的民族才可以守護一個強大文明和帝國。華人總喜歡把文明潰敗的罪歸納在某個人身上,卻從沒有想過。民族地基就是那樣,慈禧太后也只能是那種模樣,她只是民族中最普通的人,清帝國的崩潰真的就要怪罪她一個人嗎?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