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趙雲之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趙雲之威太史慈陪著諸葛亮仰望朗朗星空,隔了良久,忍不住心中疑問,問諸葛亮道:“司徒大人打算如何對付趙雲?”諸葛亮笑道:“此乃楚王之失,非我之能,趙雲曾穩守穎川多年,武力非凡,又擅長用騎兵,本來極難應付,然遼東狹促之地,正可合圍,今亮早有定策,三月之內,必取趙雲首級,除非其人願歸降順朝廷!”太史慈笑道:“司徒大人謀略過人,趙雲今遇到大人實為憾事!”諸葛亮搖扇道:“或可為幸事,然要其人如何抉擇了!”當太史慈和諸葛亮忙於盤算之時,趙雲、甘寧和孟建亦在商定如何南定三韓,趙雲問計於孟建,孟建笑道:“明陸暗水,可由將軍明言直攻,實則興霸領水師運步兵暗夜登陸,直馬韓心腹,再將步軍暗中,趙將軍繼續明言直攻,牟韓必防備水上,將軍則揮師南下,直搗牟韓心腹,兩韓平復,將軍再蓄兵辰韓邊境,隔半月待其兵盡積邊境之時,興霸將軍則領水師水陸夾擊,亦或可將軍未至邊境,其人已降。”趙雲擊掌笑道:“公威之策確實妙,令人防不勝防!”孟建與兩人笑道:“用兵者,當攻心為上!”復又道:“兩位將軍需提防遼西,諸葛亮擅用兵,必有奇策,我恐其將會聯合三韓,合力將我等困於平壤。”趙雲道:“先生既知其人慾用此策,必有計破之,可否與我二人直言!”甘寧亦道:“先生直言無妨!”孟建道:“兵貴神速,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奪兩韓,則再有妙策亦無法施展!”趙雲皺眉道:“今剛納公孫瓚降兵三萬餘眾,還未整頓,公孫家族也未能徹底除去,整個遼東局勢動盪不定,想早出兵恐怕極為困難!”孟建微微踱步,隨即道:“無妨,可先將公孫瓚降部納入駐防軍,我可用來平定遼東,兩位將軍只管南下,公威雖無大才,安定數郡尚有餘地!”趙雲正猶豫間,聞有斥候擒得北方說客一名,趙雲急忙召上來審問,又搜其身得諸葛亮送與三韓諸王的信件,知道孟建所料無錯,便和甘寧決定早動兵,出征三韓。

兩人整頓兵馬,自降兵中調銳五千餘人,又將白馬義從改制成玉翼營建制,按楚王之令,由趙雲暫時接管。

數十後,趙雲正式領兵三萬囤積馬韓邊境,一舉平定馬韓,而甘寧則暗中調水師自南浦出港,繞至山浦島(今濟州島)隱秘休整,等待馬韓部隊向趙雲附近聚集。

得到趙雲出兵的消息後,太史慈陪著諸葛亮仰望朗朗星空,隔了良久,笑道:“終於上鉤了!”諸葛亮輕輕揮搖手中鶴羽扇,若有若無的笑容忽隱忽現,輕聲道:“其實想算計趙雲這樣穩重為上的將領是很困難的,而自以為聰明絕倫的人卻恰恰最好算計,孟建料定我聯繫三韓南北夾攻,必然在遼東未穩的情況下就會督促趙雲出兵,如今看來果不其然,楚地的人說孟建好辨,好辨的人總喜歡先下手為強,這就是他的軟肋!”太史慈忽然想起些事情來,問諸葛亮道:“鮮卑那裡可聯繫好了?”諸葛亮笑道:“何人不好利,遼東對他們而言又是多麼富庶啊,怎麼能不願出兵呢,我們只須在他們和趙雲兩大騎兵拼鬥到各自困頓之時,突然出兵奪下遼東,萬事則定矣!”太史慈道:“其實我也不擔心鮮卑人不去攻打趙雲,只是擔心被我們算計後,必然和我們為敵!”諸葛亮大笑道:“柯比能乃無義重利之輩,有勇無謀,何患之有,亮已有後招,在遼東歸我等所有之後,為做補償可助其出兵攻打烏恆,將烏恆驅走後,大漢承認此地歸其所有,其實以亮來看,柯比能鮮卑部眾雖號稱十萬兵眾,與趙雲一戰之後,實力必弱,再與烏恆戰,雖有我等相助,亦難分勝敗,此可使兩族結怨,我等亦可保遼西、遼東周全。”太史慈笑道:“大人計策連環相套,一石數鳥,趙雲此番必敗!”諸葛亮不置可否的一笑,道:“遼東半島三面為海,趙雲若敗則無處可退!”就在甘寧準備出兵之時,劉協自青州牟平遣派來的特使李嚴已經到了平壤,他取出劉協利用飛鴿傳到青州的信函給孟建,信中寫道:“諸葛亮非常人,或用兵不及賈詡,然計謀百出,不得不妨,且遼東未能大定,未到平定三韓之時,可先在遼東細心治理。遼東樂、玄菟、臨屯、真番、帶方五郡漢人不足三成,餘者皆為本地土著,可嘗試擴大南浦和淮安直航,調淮安民眾和北方民入住遼東,本地土著或運回淮安分散楚地各地居住,或可悉數移到昌黎郡,將昌黎郡漢族百姓南遷至玄菟郡,若諸葛亮帶兵來犯,先讓昌黎郡,依靠玄菟漢人眾多,穩守玄菟郡,復使諸葛亮失長城護佑,須分重兵把守昌黎,若其分少,則一戰盡滅之。”

“公威身為遼州治略總督,當負責在當地推行漢化,使百姓知其為大漢國楚王子民,推行大漢語和漢字,廢當地禮儀,推漢禮,普宣道教,凡商貿之類皆以漢語為通用語,不得當眾使用本地蠻語,凡抵制漢化者必遷,若既不願漢化亦抵制移遷者格殺勿論,凡有信仰異道神者,一律移到昌黎,凡頑抗者格殺勿論,從漢禮願受漢統者,當重利厚待,兩廂著力,使其順我大漢之道。”

“遼東地狹人稀,設為五郡不足為治,可將五郡合為三郡,按地形而分昌黎、玄菟、樂三郡,樂郡和遼州治所皆在平壤。編當地土著強壯者入伍,組建遼州預備軍,待經政恢復,則勒令預備軍攻打鮮卑、烏恆,既可使鮮卑、烏恆受困,亦可減少土著青壯,使之無力再反,待遼州漢人比例過七,則便可徹底化為漢地,此為永治之道,後得三韓亦如此施行,遼州如今雖幼弱地狹,然北方領土遼闊,可直推而上,然推進不可冒進,須持續多年,永佔一地則北推一步,此非一代之事,不可強求。凡沿海江河宜建港者皆設港口,自水路轄統遼州糧運。”此外尚有一封遞於馬韓王之信,信中言自己聽說韓王長女容姿出眾,願娶為韓妃,並附有四卷聘禮目錄,所有聘禮皆為珍寶,且願遣使向馬韓傳播漢文化,授漢字、漢語,又令馬韓王統一三韓,如需大漢楚王支持則劃群山、青山、山浦島三地歸楚王統管。信中用詞中懇,雖有劃地奪女要求,卻不見半絲傲氣。

孟建看信之後心中已然明白劉協的思路,先將土著調往昌黎,故意讓與諸葛亮,使其被動,再挑撥三韓之間發生戰火,借沿海之地設港口,既有利商貿往來,又方便楚軍跨海橫渡,待遼州穩定,三方力疲之後出兵一統三韓。

他馬上帶著書信前往趙雲營中,讓趙雲收兵,遣人趕往山浦島通知甘寧,再安排衛兵護送特使李嚴前往馬韓王所在的部落百濟。

此時的朝鮮南部土著主要就是馬韓、辰韓、牟韓三個大的部落聯盟,仍然處於奴隸社會階段,他們組合成一個辰國,後來辰國在晉朝時期衰落瓦解,朝鮮分別建立了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

馬韓部落聯盟中以百濟部落為首,故馬韓王也是由百濟首領擔任,後來百濟首領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統一馬韓,正式形成了百濟王國。

馬韓是三韓中與大漢往來最多,也最受漢化的部落聯盟,在東漢時代年年向漢朝進貢,馬韓王自己也略讀漢朝書籍經典,對漢文化崇拜至極,在近年和大漢商貿中早就聽說多年紛亂的大漢南方出現了實力非常強的楚王,領土之大是三韓的數十倍,聽說楚王親自派特使來馬韓,心中動萬分,率領萬餘當地居民夾道相

李嚴乘車而來,受著當地土著的奉和貧困,心中暗自奇怪楚王劉協為何要用三十年的時間使如此荒涼之地永化為大漢土地,何況他們如此貢奉大漢!

不僅他不明白,楚王府各位幕僚皆不能理解,劉協與他們說道:“諸位愛卿但須謹記一點,凡可耕種之地,大漢百姓就可使之成為富饒之地,故與其和劉備硬拼,不如擴張三韓領地,孤王保證三十年後,今的三韓亦是富足之地。”在看完楚王的信函後,馬韓王興奮得臉紅漲,用生疏至極的漢語道:“我的小女容貌…很好的,比長女還好很多,很多,若皆能為楚王之妃,這是我族的榮耀!”李嚴笑道:“那我便代楚王向您致謝了,若是娶兩位王女,我王必當還有聘禮!”他雖然吃不準劉協是否願意同時娶兩位美女,但心中估計男人都不會拒絕美女吧,何況這些聘禮對楚地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馬韓王道:“不知道楚王殿下願派多少漢使前來教化我族!”李嚴道:“大漢楚地才學淵博者數以千萬計,只要大王同意,我王可遣使千餘!”馬韓王喜道:“甚好,楚王殿下仁厚,我知道的,非常敬佩,願永世為臣,如今大漢戰亂正多,楚王實力雄厚,肯定是未來的大漢皇帝,我等小族皆永隨楚王!”李嚴笑道:“大王果然英明,我王並不希望三韓長久分立,若大王願替殿下討伐,我王必有援助,馬韓王更喜,乃道:“甚好,楚王殿下仁義,仁義聖明啊!”數後,李嚴完成所有任務,準備回平壤,豈知馬韓王對大漢文化萬分崇仰,與李嚴談幾,知其學識淵博,平生未遇,不肯放其北歸,苦苦留其在馬韓教王子貴族們讀書習字,李嚴受劉協之命來遼州協助孟建,又不忍拒絕馬韓王,只好與馬韓王直言尚有王命在身,須在遼州出任遼州治略參事,又說自己在楚地學子五階中僅為學士,楚王所遣千餘漢使中更有學者和博士階的學子前來。

馬韓王聽到這番話,對大漢學士更為敬佩,不過排在第四階的學士都能有如此學識,不知道那些學者、博士都是如何了得,對大漢文化也更為崇拜。

由於馬韓王極力挽留,李嚴回到平壤比預計的時間拖延了十多,回到平壤馬上專門負責移民一事,除了部分願意接受漢化的本地土著外,餘者大半送往昌黎,將昌黎近七萬漢民移遷到平壤附近,同時調動本地土著在樂郡建房整地,準備接淮安移過來的大漢子。

孟建則暗中在玄菟郡設防,將昌黎存糧、設施悉數搬運回平壤,依靠南浦港和連雲港通航,主力先建設樂郡。

趙雲據劉協的意思,開始分兵重點把手玄菟郡,而甘寧由於衛軍改制問題,開始著手將江西海營改建成武營,由於遼州未定,仍然駐紮在南浦港,據高順的建議在南浦對武營實施山地戰的作戰訓練。

至初泰十二開,在北海水師二十餘艘嵩山級海樓船護送,楚地自連雲港起航三百餘艘鉅商船,運載大量援助遼州建設的物資、娶馬韓王兩女的聘禮和奔赴馬韓、遼州從事教化的兩千名漢使前往南浦,同行而至的還有正式任命接管玉翼營的馬休。

南浦港此時還在冰封期,船隊在離南浦港六十里處無法前行,馬韓王親自帶了數萬土著鑿冰領船。

李嚴看著馬韓百姓不顧落入深海的危險,只在身上系枯麻草繩就在冰緣鑿冰,不過三,就已經有上百人落海冰凍而亡,當再一次看到有人落入冰涼刺骨的海水中時,他忍不住心中酸澀,緩緩下熱淚,忽然轉身拎起一麻繩,圍系在身上,自船沿上躍下,和馬韓百姓一起鑿冰。

馬韓王匆匆忙忙跑來阻止,李嚴苦笑道:“大王都要鑿冰,何故我便不能來鑿冰!”馬韓王道:“大漢人說,王需以仁德治天下,我今天和百姓們一起,也算是仁德吧,大漢人說百事孝為先,今船上學子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馬韓的恩師,我如此是孝師啊!”李嚴嘆道:“大王仁孝忠義皆全!”馬韓王哈哈大笑,奪下李嚴手中冰鑿,讓身邊人接過去,硬是將李嚴推上船。

事後,此事為劉協所知,他輕描淡寫的與陳群諸人說了一句:在國與國之間,越勤奮的學生越可怕,越要堤防!

此時的劉協與李嚴不同,他更堅定了消化三韓土著為漢人,實在不行寧可盡滅之的信念。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

無毒不丈夫,劉協這樣安自己,鼓勵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楚地船隊到達馬韓後,聘禮也送到了馬韓,而馬韓王熱切期盼的以邴原為首的大漢學士使團也抵達楚地,開始傳播大漢文化。

聽李嚴介紹邴原是大漢儒學大師,整個楚地被聘為大賢級的士子至今不過六人,而邴原正是其中之一,馬韓王簡直是欣喜若狂,連贊楚王劉協是仁義之王,也深深以為楚王確實真心幫助馬韓,他聽說楚地學子皆有年俸,便和李嚴說,這千餘學士使團的津貼由馬韓按照大漢的標準支付。

李嚴微微一笑,附著馬韓王耳朵輕聲說:“別的不說,僅邴原先生一個人的年俸就是兩百萬紫銅錢,摺合黃金是兩百斤。”馬韓王喉嚨裡發出一聲咕嚕怪響,遂不再提此事,他本來還想用錢財留下其中數十人為馬韓所用,如今也不敢再有此念。

此後數月,劉協連續安排了三次同樣規模的船隊滿載物資前往南浦港,讓荊州商社等十餘家商社各分出一部分人到平壤設分社,最重要的軍備製造商社也安排了兩家,楚地最大軍備製造商社——荊州船社是主動請纓前往平壤,劉協考慮平衡,親自發函鼓勵兩家較小的梁州軍備商社和新野強弓商社也前往平壤設分社。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