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日出厓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真金終於傷重不治,溘然長逝,這也意味著大都城的政爭陷入了新的階段。阿合馬等人來勢洶洶,忽必烈為了穩定政局,只得立鐵穆爾為皇孫。同時,張世豪所部在大掠畿輔後,攜文天祥南返。
邱尋率軍苦戰半年,一舉攻下漢中全部,而元軍駐守成都所部企圖奪回漢中,然後和隴右諸軍分兩路合力奪回關中,而邱尋彼時僅有軍不到兩萬,形勢危急。
關鍵時刻,宋廷與蒲壽庚談判成功,福建歸附,蕭統趁機盡空兩湖大軍自峽口而入,馳援東川,同時掉錢能熙部入兩湖接防,而蒲壽庚果然信守承諾,親自往金陵朝見蕭統,當眾自斷一臂,以示誠意,並且馬上宣佈終身茹素,寄居棲霞山。
而蒲師文兄弟也歃血為盟,宣誓效忠,並且當即統軍北上,前往淮泗一線,蕭統也不客氣,便調臺灣軍隊前來接管福建防務。
祥興九年三月,邱尋在得到增援後於劍閣同元軍海失部決戰,大獲全勝,殲敵一萬八千餘人,同時白普率偏師效鄧艾故事,偷渡陰平,一戰克江油,再戰克綿竹,邱尋在打開劍門關後,與白普會師蓉城。
四月,元軍成都守將率部出降,邱尋趁機分兵略蜀地,至七月,西川大定。邱尋留白普鎮川,自率主力東返。
在同時,張世傑與隴西元軍失麻利部血戰三個月,迭次放棄臨洮一代,最終堅守長安,元軍傾大軍十餘萬圍攻,張世傑堅守,長安雖然城高池深,無奈敵軍皆是西線與海都相持多年的銳。張世傑飛章告急。
祥興九年六月,蕭統親率清遠軍馳援千里,奔赴長安增援,於渭水河畔一戰擊潰失麻利所部。陣斬失麻利,元隴西軍潰散,關中遂定。
八月,皇太孫鐵穆爾率宿衛軍自安陽南下,意圖截斷宋軍補給線。混江龍刷軍北上抵禦,被鐵穆爾一刀砍死。混江龍全軍覆沒,中原大震。
九月,鐵穆爾率軍攻克開封,進洛陽。錢能熙率軍自南陽北上,與鐵穆爾數戰,均不利。一時間。皇太孫威震華夏。
陸英前往行刺鐵穆爾,失機遇險。柴光復拼死以救,蕭統擢其為偏將軍。
十月,蕭統率軍出潼關,於鐵穆爾戰於信陽一線,鐵穆爾本佔上風,蕭統幾被所擒,所幸天有大風。蕭統率軍奮力反撲。張世豪部來增援,遂勝鐵穆爾。然宋軍死傷逾三萬。
忽必烈遣使議和,雙方約定以淮河,潼關,渭水為界,蕭統遣文天祥與留夢炎談判,其中,文天祥呵斥留夢炎,致使留夢炎發疾而死,蕭統遂覆文天祥為太傅。宋軍仍據山東一隅。
和議不成,然雙方停戰,過冬。
十一月,馬南寶以趙非龍脈,乃是婦人之子,擁八歲童曰趙銘為帝,改元興平,奉楊後監國,司徒不群,黃主文,陳明文悉數以叛,臺島大震。
張浦於臺南殿上呵斥眾人,為馬南寶所磔。
並死者有翰林十餘人,皆車裂。
十一月初五,張鍾麟夜刺馬南寶,陸秀夫起兵南投,蕭統親率部於高雄登陸,三軍齊發,三天即平所亂。司徒不群誅三族,其他人等連坐。此事史稱祥興之亂,蕭統為此誅殺八萬七千人。
蕭統宣佈遷都金陵,改元中興,仍以楊後為遵,然楊亮節遷延猶疑,被貶為庶人,永不錄用。
鐵穆爾本率軍南下,與壽陽為邱尋所拒,遂罷。
中興元年三月,蕭統於金陵祭天地,大婚,以張芷嫣為左後,陸英為右後,陸秀夫仍為太師,另重建丞相,文天祥為左相,陸秀夫為右相。
本年,宋元與臨時線停火,然摩擦仍不斷。
徵東將軍蘇劉義以蕭統饒恕蒲壽庚為由,出走扶桑,據之,蕭統遣張世豪前往曉以利害,同時,蒲壽庚卒,蘇劉義遂罷,複本名蘇義,歸宗。清遠蘇家遂平。
忽必烈年老,陰率軍南下,與臨清擊潰謝書,謝書陣亡。蕭統遣軍五萬北上,以張世傑為將,於歷陽戰之,不敵,蕭統遂率軍親政,忽必烈聞之,退兵。
海都率軍十五萬,分三路直趨上都,鐵穆爾出奇兵大破之,海都憂憤而死,后王部遂潰散。
中興二年,鐵穆爾率軍取高麗,張世豪救之不及,高麗遂入敵手。
二年夏,宋朝陽入川,取大理,元軍梁王薩哈林敗死。
三年,忽必烈病重,大都傳真金乃為鐵穆爾所弒,阿合馬閉九門立託歡為帝,鐵穆爾星夜趕回,大軍殿後,路遇十餘高手阻截,幾不敵,一女子往救之,遂脫險。
鐵穆爾入城,殺阿合馬等三千人,得忽必烈禪讓,為帝。忽必烈為太上皇。
蕭統遣高升率軍自襄樊北上,於黃河觀兵,後知鐵穆爾定鼎,遂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