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金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二道金牌飛帶了岳雲和手下偏將去視察溝壑堤防。

一位老漢汗浹背的挖地。

岳飛忙過去攙扶說:“老人家,這活辛苦,怎麼能勞動你。”老人耳背,卻大聲嚷:“元帥,別看老漢耳背,老漢有把氣力。這些後生沒經驗,還是老漢來指導他們挖吧。多挖一段,就能多打些金狗,早把大宋失地奪回來。盼星星盼月亮,總算要等回這天了,嶽元帥,破了金兵你可要請老漢喝酒。”

“一定一定!”岳飛說,動得聲音哽咽。

“爺爺,孫兒和二弟挑了三擔土了。”一個六歲的孩子過來,光著股可愛的樣子,一臉的泥,就看了黑溜溜的大眼睛。岳飛俯身抱起孩子問:“多大了?”

“六歲。”孩子說。

“快下來,髒得土猴一樣,別髒了元帥的衣服。”

“不妨,我兒子小時候也愛玩土,一身土猴一樣往我身上蹭。”岳雲笑了,那時候爹爹就會同他逗笑,裝做要打他的樣子,然後父子逗鬧。直到他大了,父親才板起了臉拿出當老子的架勢來。

岳飛在接到詔書後上書高宗,稱金國兵心已經瓦解,可一戰而定,這樣的時機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他建議高宗不要撤軍。

然而,上書還沒有到高宗手中,宋高宗卻連降十二道金牌,詔岳飛回臨安述職。讓大軍班師回鄂州。

岳飛地心裡想來是苦悶的。特別是百姓攔住岳飛的戰馬說:“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類矣。”岳飛悲泣著拿出詔書說:“我不能擅留。”當時的形勢是,岳飛孤軍深入。他在出兵的時候,就憂慮後方接應不上。中路軍馬能夠接應岳飛的軍隊只有兩支,一個統帥是張俊;另一個就是劉錡。張俊本身就是個膽小畏戰的人,而劉錡在順昌一戰成名,也無遠圖之志。

我無法知道岳飛當時的想法,但是從形勢而論。只要岳飛保存實力,後或者還有恢復的可能。在撤兵地路上,岳飛問手下諸將:“天下事竟如何耳!”張憲的話還是很明白的,以岳飛當時兵威之盛,民心歸附,無論做什麼都有必成的把握。從形勢來看。當時能夠抗擊金兵的或許還有韓世忠、吳磷等將領,但是這些將領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如果朝廷有疑心,而讓這些猛將去攻打岳飛的話,金兵入寇,則南朝半壁江山也將不保。

或許岳飛的心中已經做好打算,最好還有東山再起地時候。最壞辭官不做,還有其它將領可以抵禦金兵。

也許這是我能猜測的岳飛迫不得已的苦衷…還是以百姓和社稷為先。

事實上,高宗在接到岳飛抗拒班師的第一道表章後,有些回心轉意,又下詔告訴岳飛不必回到臨安,而在京西據敵人動向,便宜行事。

在岳飛的人生經歷中,被撤職和主動辭職的事情以前都發生過。後來不也東山再起了麼?

事實上,岳飛並不象我們通常印象中的一回到臨安就立即被下獄處死。

他在紹興十年回臨安,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再次領兵出征。宋高宗還下詔褒獎他說“國而忘身,誰如卿者?”岳飛回到鄂州署衙,登黃鶴樓,這是道家仙人王子安跨鶴白飛昇地地方。唐朝詩人李白、崔顥多有詠。

岳飛對著浩浩湯湯的長江,遙想當年金兵尚未入寇時。宋朝百姓安居樂業的富庶生活。而今士兵亡於刀劍之下。百姓死於溝壑之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提勁旅。渡黃河,恢復舊疆土,然後便歸來,辭官修道,直到跨鶴飛昇。朝廷權貴猜忌大將無非是因為貪戀權勢,他們又怎知岳飛的高遠志向!

在這裡,岳飛寫下了另一首《滿江紅》…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蹄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風波亭上,千古奇冤。至今仍有人認為岳飛是“愚忠”這個千古以來武將中最偉大的武聖人,功名利祿視如敝,忠心為國,仁民愛物,心懷修佛修道之志,一個“愚忠”的結論豈不是太淺薄和悖謬了嗎?

清泠泠的月,岳雲看到父親在月下獨酌,忽然自己起身影舞起劍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