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為什麼“皖南事變”之前,抗據地會喪失貨幣發行權?

為什麼“物價本位”的“北海幣”能夠成功?

為什麼人民幣能夠戰勝惡通貨膨脹?

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儘快償還蘇聯的外債?

早在抗戰時期,據地就開始了以“物資儲備”發行貨幣的金融創新,這種貨幣在完全沒有金銀外匯做儲備的情況下,保持了幣值和物價的穩定,這在當時世界普遍採用以黃金儲備來發行貨幣的情況下,堪稱驚世駭俗。中國共產黨的貨幣實踐遠比西方的貨幣理論更前衛。更為重要的是,親手實踐幹出來的覺和紙面上的理論探討,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著名金融學者張宇燕曾這樣評價抗據地和解放區的貨幣實踐:“我們不無驚奇地發現,儘管規模和複雜有所不同,今天人們談論的美元霸權、歐元創立與歐元區擴展、金融自由化、貨幣戰爭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昔邊區政府尤其是銀行行長都遇到過、討論過並漂亮地處理過了。如果說今天之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來自貨幣金融領域,那麼數十年前據地共產黨人那一段勇於實踐、積累經驗、利用規律、科學總結的彩歷史,或許能夠告訴我們許多東西。這其中特別包括那些諸如鑄幣稅理論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通域’理論和通貨膨脹理論。”人民幣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貨幣的完全統一。人民幣之所以能夠穩定幣值,惡通貨膨脹之所以能夠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措施得力的主觀原因之外,客觀因素就是中國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四大平衡:預算收支平衡,斷了通貨膨脹的;貨幣出納平衡,固了幣值穩定的源;物資供求平衡,抄了投機勢力的底;外匯進出平衡,絕了貨幣恐慌的路。

人民幣不與任何外幣掛鉤,從本上杜絕了外國資本勢力染指中國金融體系的可能。完全獨立自主發行的人民幣,牢牢地守護著中國的金融高邊疆。

大家正在读